核心提示:洛阳庙护九门谢氏神主开光揭幕式 谢俊博乡亲们,今天来参加谢氏先人神主揭幕开光的,有我们的长辈,有我们的平辈,也有我们的晚辈。我们谢姓一族,齐集一堂,为给我们谢姓先祖重新安放神主,来到了这祠堂里。这是几...
洛阳庙护九门谢氏神主开光揭幕式
乡亲们,今天来参加谢氏先人神主揭幕开光的,有我们的长辈,有我们的平辈,也有我们的晚辈。我们谢姓一族,齐集一堂,为给我们谢姓先祖重新安放神主,来到了这祠堂里。这是几十年以来没有的新鲜大事,这也是几十年以来的盛事,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我们谢氏祖先神主,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已损毁不见了,这一次在谢智帅,谢明礼,谢耀坤,谢小宗,谢凤彪等人的发起,组织及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个月,现在已经将我们这一脉谢氏祖先的神主工程重新树立起来了,今天就是揭幕供大家今后瞻仰的开始。
我们谢氏家族是一个大家族 ,在百家姓中排到第二十四位,谢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我们谢姓家族是炎帝的后裔,在西周王朝时改为姜姓,姜姓一直延续的周宣王之时,经历了二百多年。到周宣王之时,姜皇后之弟申君带兵平定猃狁叛乱有功(猃狁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被周宣王封为伯爵,史称申伯。其封地在今天南疆地域之谢国。数代以后,谢国被诸侯国楚国所灭,申伯的子孙们就以国为姓,谢姓始源于此,至今已存在2800多年了。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谢营村有明代所建的申伯祠堂一座,内供奉申伯及谢姓历代名人,申伯即是我们谢姓始祖。
谢国被楚国所灭之后,谢姓子孙开始了大迁移,除一部分谢姓留在原地外,其余谢姓四处迁移,我们这一脉谢姓迁移到了河南陈州(今太康县),经秦,汉,三国五百多年的繁衍,成为一支谢姓大族群体。在西晋时期有数人在朝为官,西晋经八王之乱后国势衰落。晋元帝于公元317年南迁到现在的南京,于建武元年建立了东晋王朝。我们谢姓太康大族一脉随着战乱也迁到了上虞县西南之东山居住。直到东晋王朝(永昌约公元322年)重新启用谢安,谢石等一代谢氏族人为大官(谢安为相),才又从上虞之东山迁居南京乌衣巷居住(故当时东晋官员都服黑色官服,而且大官们都居住在一条巷内,上朝是黑压压一地,老百姓就把这些大官们居住的巷子称为乌衣巷),谢姓又成为一大望族“东山世第”“东山再起”也就成了谢姓代名词,“东山再起”也就成了永久成语。谢氏名将谢玄,通前秦苻坚在淝水之地的大战中,以八万之兵打败了前秦苻坚的八十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谢安曾称赞谢玄是传入谢家的一棵玉树,所以“玉树传家”也是谢姓有名的牌匾。东晋末年社会又发生了动乱,谢氏名人后代中的一脉,又进行了一次大迁移,几经迁移最后落到了山西农子县东南之茅村。谁人领迁,何时迁移,已无可考证,但有一首诗足以说明谢姓已经迁移,这首诗中的两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于公元420年灭亡,又经历了宋,齐,梁,陈,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朝近千年的历史,直到明朝初年,由于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有些地方赤地千里,无一人烟。所以明洪武初年又进行了一次有组织的大迁移。我们祖先也在大移民之列。先祖育胤翁 兄弟三人及育胤翁三个儿子齐集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后迁移洛阳东北之凤凰台左在询的窑洞中居住,并以打铁为生。其二弟迁居巩县,三弟迁居黄河北某地(无存)。到先祖第三代十四老们又因战乱共同迁往孟津西北的南朱村,南朱村当时是水陆码头,运送煤铁有利条件。先祖们以打铁为业,日久天长,南朱村改称为铁谢村。
到先祖第五代长门五老之后,五世祖腾又带领其弟庭高,其子长彤,彤思,彤华又从铁谢村迁至古柏峰下的大庙护村。至今已传至二十四,五代了。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了。凤凰台村现存有先祖育胤翁,其子仲德,仲和,仲义四祖骸骨,长埋于此,那里人叫谢家坟。(解放前,解放后初期,每年2月15,7月15,铁谢庙护都安到凤凰台上坟)。
俗话说:知其地而不知其地之故,知其祖而不知其祖之出,君子耻焉。我们这次所立神主,仅排列到第九代(谢氏分门,在于此时)。立神主主要为了广大谢氏后人家族知其谢氏来源,及祖先传世经历,永远记住我们这一脉流传世系,不忘先祖恩德,激励后代子孙们团结,传承,上进,发扬谢氏一脉优良到的传统,辉煌现在,光耀后世,流芳百代。
解释名词:
1、育胤翁,因先祖失译,后人追忆之名。
2、育是德育之育,教育之育,育人之育。
3、胤是后嗣继续的意思。
育胤合起来就是:德育后嗣。
在庙护神主开光揭幕时的发言稿
洛阳庙护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 2011年1月16日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