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陈留郡和东山堂、宝树堂
在宋末元初之际,系出炎帝神农氏的谢姓苗裔,已被遍布于 长江以南各地。其后,七百年来,谢姓子孙的发展,更是无远弗届。以下,便是目前保存于本省谢姓家族的珍贵记录:
——谢枋得的后裔,分衍至曦粤及台湾地区,已如本文第七十七篇所述。
——谢枋得的玄孙,七十二政的谢昭图,迁居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之东)
——七十三世的谢敬,是谢彷得的五世孙,迁居蒲州(今山西)。
——七十四世的谢成,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大将,南征北讨,立下辉煌的战功,后来出巡北方,其子孙就在北方定居落籍。这位谢成,是濠州始迁祖谢昭图的孙子。
——谢成的弟弟谢戎,也立有军功,后来以足伤,居于安徽和县的五里桥,其后子孙蕃衍,所以该地又名为谢家桥或谢家楼。
——谢成、谢戎的堂兄弟谢德源,开基江西贵池,是此后谢氏「贵池」派的一世祖,目前,这一派繁衍在台湾的子孙很多。
——谢德源之弟谢德清,迁居安徽巢县东乡的旗山下,后世子孙非常昌盛,被称为「旗山谢」。
从以上的条条线索,我同谢姓家族「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亲密关系,岂非其理更明?!谢姓肇始于两千八百年前周朝时的河南,大盛于晋室东迁后的江南地区,今天生活在台湾的子孙,又何以辨明自身的真正根源所在?
要想搞清楚自己始出身于显赫一时的东晋谢氏世家,还是经由别的途径辗转来自发祥之地河南,长时以来训氏家族世传的堂号和郡望,应该是最好的依据。一谢氏家传自古以来相承相袭的郡望有二,即「陈留」与「会稽」。
他们屐为声名飨苑的堂号也有二,郎「东山堂」与「宝树堂」。
陈留,就是现在河南省的陈留县,是谢姓最初发祥的地区,会稽,则是一个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东部和浙江的西部,郡治设在江苏的吴县,这个地区,正是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谢民世家的主要根据地。
因此,可以这样判断:出身于东晋世家的谢姓,大多以「会稽」为家传的郡望,从河南分衍到其他地区继破发展的谢姓,除了有其他特殊的状况,大多以「陈留」为郡望。
至于「东山」和「宾树」这两个响当当的堂号,就完全跟东晋的谢氏世家有关连了:以「东山」为堂号的谢姓,很显然便是谢安的裔孙;以「宝树」为堂号的,则是传自那位在淝水亲自督军大破案军的谢玄。
还可以进一步这样分析:东晋谢氏世家的子孙,都以「会稽」为家族的共同标帜;其中,传自谢安的,又以「东山」为派名:传自谢玄的,则以「宝树」作为分别。
那麽,「东山」与「宝树」两个堂名;又出自什麽样的典故,竟然能使谢安和谢文的子孙,迄今念念不忘,始终引以为荣的呢 ?
「东山」,很显然是出典于谢安未出仕前所隐居的东山。这座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的西南,目前山上的蔷薇洞和池屐池,都是谢安的遗迹。此外,江、浙境内与谢安有关的「东山」,还有两座:一座在浙江省临安县的西方,「晋书」上说,谢安会在此停留过一段时期:一座在江苏省江宁县东山镇的北境,据「建康丕心」的记载,谢天在东晋朝廷上飞黄腾达后,会经仿拟浙江东山的故居,在此营造一座别邸,一直到今天,山颠还有一座题为「谢墅」的古庙,庙中祀奉着谢安的遗像。
这三座东山,想必都是每一位「东山堂」谢氏子孙的无限向往之地!
不过,当年谢安一家人出将入相,一连好多代都在南朝的朝廷上肩负重任,离开京城甚远的东山,当然仅是他的别墅而已,不可能长时居留。实际上,他们的固定住所,是在当时京都所在金陵的乌衣巷,所以,东晋谢氏世家的后裔,后来也有以「乌衣衍派」自居的。
金陵,就是现在的首都南京市,东晋时的乌衣巷,根被考证,就在南京市的东南,奏淮河的两岸,跟朱雀桥很靠近。这条乌衣巷,可能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条巷子了,东晋时,不但谢家住在这谈,连跟谢家同样显赫的王家也住在这里,王、谢两家的子弟,都被称为乌衣郎,因此,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才会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曰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
至于谢姓的「宝树」堂号,则显然是出典于「晋书」的「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的王勃写了一篇最着名的骈文作品「滕王阁序」,文中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使得「宝树」一词,自此更加为人所传诵。
台湾的谢姓,绝大多数都以「东山堂」或「宝树堂」的子孙自居,现存足以印证的有关文献,民间也保存了不少,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只能以田中谢氏家族所珍藏的一项「宝树堂族系纪序」,作为例证说明。该文指出:
「吾宝树族,溯自周宣王时代,申伯祖出封于谢,传至东晋南渡奠都金陵,过江名士其多如鲫。吾安石祖(谢安字安石),生于晋朝……官居太傅,说封广惠尊王.祖妣刘氏,推测迄今一千六百多年。职显扬州,是广陵建业筑即江宁,徐州即彭城,彭城以及乌衣巷,谢家出仕常会之,所以别墅东山之门第,擅赞树之家风,芝兰玉树,秀满庭阶,玄晖草木皆灵运,于孙为是凤文才略,代有其人,迨至宋南北朝后,散处大江以南,豫、闽、粤、湘、苏、赣、桂、浙诸省聚族而居,比比皆是。
光启祖传下澄源公,本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置序立伦,迭遭兵火之乱,子孙乃迁浙、闽、粤三处,粤系集在潮、汕;浙系入馀姚以上;即东山上虞县北邻之地,此乃显宗耀祖之门第;闽系先移汀州府上杭县士田,谢家邦公聚族焉、未几兵火未熄,散迁漳、泉二州,居泉州西塔巷建族立祠,漳居漳浦县月屿堡吉春社建义田立同堂在焉。
明季崇祯时代,闽浙两省水旱频仍,饥馑遍地,郑芝龙移漳泉民众数万渡台,是为吾族来台之嚆矢。厥后郑成功战退荷兰人于赤嵌,吾族从军来台亦有之。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征伐台湾,从军滞在者更多。焉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之乱,团总蓝廷珍将军,带兵来台,麾下行伍,多漳泉之士民,迨至平台后,散处台疆各地,吾族从是役来者亦颇多。惟十一世祖七夕公渡台,于彰化置县之初建居县治南门下大武郡武东堡八卦山脉之山麓小新庄,现在田中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