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谢氏宗族文化

时间:2018/10/20 9:40:51 点击:

  核心提示:谢氏宗族文化一、 谢氏由来谢氏宗谱序中,首篇头句话,吾家系出自南阳,奥自有周,申伯以動戚封谢后世。“谢氏”是因周宣王封申伯於“谢邑”而得名,申伯公就是我姜姓谢氏得名始祖。申伯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所向无...
                                谢氏宗族文化
 
一、       谢氏由来
谢氏宗谱序中,首篇头句话,吾家系出自南阳,奥自有周,申伯以動戚封谢后世。“谢氏”是因周宣王封申伯於“谢邑”而得名,申伯公就是我姜姓谢氏得名始祖。申伯雄才大略,治军有方,所向无敌,救民族于危亡。于是申伯功封谢城,申国也叫谢国,以封地为姓,立谱传世至今已有2832年历史。始祖申伯传承103世,加上炎帝传至申伯63世共计166世。两千多年来,谢氏遍布全国16个省市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居住大陆有870万人,加之港澳台华裔谢氏总人口达千万之众,在百家大姓中排第24位。吾族源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约20里的东谢营村。现谢氏联谊总会筹委会计划在此地建一座“中华谢氏大宗祠”,纪念谢氏诞生,祭拜谢氏先祖之地(当地政府批准为中华谢氏文化苑)。占地百余亩,筹资1500万元人民币依次建成:中华谢氏始祖申伯公殿;谢氏姓人前祖先“中华谋圣”姜太公殿;中华人文始祖农炎帝殿。并在桥南建申伯广场占地一万平方米,成为谢氏子孙接受教育的基地。
宝树堂的来历,当年在谢氏祖根地,村中有一棵大树,有一天某皇帝巡视到此大树前,随口而说:“好大一棵宝树”。从此谢氏就以宝树为堂,传流至今。
二、       历史迁徙
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家国同构”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这里所说的家指一姓一氏。常言说: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我们谢氏是申伯立祖,根在南阳(但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迁徙过程,历经周折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吾族于西晋末年,有原陈州(今太康县)南迁浙江上虞之东山居住,后东晋建武年后,起用谢安为相,全族谢氏迁居南京之鸟衣巷居住。最有名的肥水之战就发生在公元368年。可以说谢氏先族最为兴旺一族。后东晋灭亡又迁往山西长子县,何人领迁暂无资料查证。
吾明先祖失讳,后代子孙追崇先祖为育胤,先祖妣为淑德,据历史记载明初宣德之后,(1426年)山西荒乱人口439万;中原河南人口189万,土地肥沃,无人耕种,朱元璋下令大迁徙。吾族育胤公率二、三弟,从山西长子县经洪洞大槐树,迁到洛阳东北凤凰台,左寨沟定居,(二弟迁巩县,三弟迁黄河北定居)。
吾族在山西以打铁为业,迁到洛阳后仍以打铁谋生。因当地运输不便,又迁到老孟津县城西十里的南株村,这里北有铁,西有炭,运输又方便,在这里重操旧业打铁。吾族勤劳手巧,待人厚道,生意兴旺,因南株村朱姓人口减少,人民便把南株村,叫成了铁匠谢村,因而铁谢村就诞生了。
吾庙护村一支系铁谢五老之后,五世祖腾公由铁谢村迁到北马屯东北孤柏树村定居,后因村东有菩提庙,西有三感庙,南有佛寺和温神庙,北有山神庙,村在中间,因此改为庙护村。
本族庙护谢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事业有成者济济满堂。原家谱中记载,祖墓地祭田在东北山王府地,有四百余亩,供祭祖使用,每年的大年初一,全村吾祖后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到祠堂叩拜,祭叩完毕,出门时每人一大碗花生、核桃、糖果之类食物;每年的二月十五,七月十五两次上坟,都有大戏三天,鼓乐唢呐两班,灯笼兰旗开道,肃静回避,金牌护卫,族长有黄龙伞遮阳挡雨,众祖子孙随后到坟地祭拜。
吾族的宗祠--祠堂,清道光二年三月建成,上有大殿、拜棚、月台,中有相房东西六间,院内有柏树四棵,过庭三间,前院大柏树东西十棵,前有三门,门外有照壁、月台。不论建筑规模,还是艺术造型,在孟津西半县都是独一无二的。
创建家祠碑记,是邑翰林院学士太保王铎撰写,十世孙禹隆书。
目前谢氏联谊总会筹委会已在南阳、武汉开过两次大会,重点讨论了一是尽快修建“中华谢氏大宗祠”(前面已讲过在南阳宛成区东谢营村兴建)。二是编篡“中华谢氏宗谱”,做到三统一(世系统一、派系统一、规划统一),达到三高一低(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低成本)。申伯为一世始祖往后排。派系按字往后排。规划统一为入谱对象范围,如户主,五代世系,男女平等,个人性别,出生年月,已故年月葬地,女性嫁入地,学历,学位,职别,职业,职称等,谱页格式,总谱分谱达到规范统一等。
关于辈份的问题,对一个姓氏来说,既是从客观上了解姓氏发展的大问题,又是从微观上分清长幼次序的大问题。由于谢氏人口众多,迁徙频繁,排序比较乱,要从申伯封谢开始,算到120代左右,繁衍慢的只有90代左右,需要认真核实,麻烦很多。但是咱们这一支的排辈是正确的,以世为系从来不乱,从育胤始祖开始至今已20几代了。其他谢姓那就不同了,太康县原统计局局长谢纯灵是一九四一年出生,全省姓氏研究会成员,57世,是从谢缵为先祖开始的。
谢姓目前全国新排位24位,老排法34位,台湾排13位,孟津县2000年县志记载总人口10181人,排第十大姓。天下谢姓翻开自家谱,都尊崇申伯公为得姓始祖,所以天下谢姓大都是同根同祖一家人。
三、       历史精英人物
我国谢姓历史渊源久远,到南北朝时,已成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名人辈出,尤其在文学领域中颇有影响,东汉巨鹿太首谢夷吾,东晋承相谢安(谢缵曾孙)公元320—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浙江绍兴人,祖籍陈州阳夏今河南太康。2010年谢氏宗祖为纪念谢安诞辰1690周年经念,在太康县老塚镇谢家堂村谢安故里文化园,谢民宗长(北京人湖南大学校友)捐资50万元人民币为谢安立了高九米五一尊雕像。一千多年来,对谢安可用“赞声一片,好评如潮”八个字来评价他。名将还有谢玄、谢石,文学家谢混,女诗人谢道韫,南宋诗人谢灵运、谢惠连,文学家谢庄,南宋诗人谢眺,北宋学者谢良佐,南宋诗人谢翱,明朝大臣谢迁,文学家谢榛,民国医学家谢观,当代史学家谢国祯,临床放射学专家谢志光,地质学家谢国荣,微生物学家谢少文,水文学家谢家泽等均属谢氏精英。解放前后谢子长、谢扶民、谢觉哉、谢富治、谢菲等军内还有18位将军。咱庙护东三门二十世孙谢冠超曾任开封市副市长,现任北京市大兴区副区长,在东三门续谱中拿出1000元资助。现任县级以上干部也很多,大都在外地。在本县工作的有谢宗耀、谢文川等。
四、       恢复庙护谢氏祠堂及续谱情况
庙护谢氏家祠创建于明,重修于清,解放后年久失修,加之学校、村部公用,现已破烂不勘。二〇一一年元月村内孝男善女相聚,共商其事,并有二十世孙,谢智帅牵头整修大殿,并与在县城工作的谢明礼、谢小宗、谢宗勤、谢耀坤、谢代、谢凤彪、谢进生等人联系,谋划制作神主位及殿内布置。从明先祖育胤翁至九世族,分九门神位。两边有谢氏宗谱序和实录。并于2010年农历腊月十三日举行隆重的谢氏宗祠神位安放仪式(有录相带)。紧接着又联系四方有识之士捐款、出智、出力,翻修过庭、厦房,硬化地面等办了许多好事。
庙护九门的续谱情况。全孟津县谢氏宗谱最后一次续谱是在民国二十三年正月元日,十九世璐谨识。即公元一九三四年至今已有七十七年历史了,其中已有三代人未曾入谱。由于种种原因,时间已太长,原始资料又很少,居住又分散,续谱难度又很大。当时存有齐全家谱的十九世孙耀坤,他与同门的宗勤、帮俊首先续了他们西二门一支,在发放仪式上邀请本族的双成、畄卷、进生、小宗、光林等人参加,这才形成庙护续谱开始,在县城做生意的小宗,续谱热情高,见人问,逢人讲,步步督促,终于在2000年到2007年,九门家谱全部续完。其具体情况是:东长门居住在雅沟、庙护、关寺等地;续谱人宗耀、进文、庆等;续谱结束时间2002年秋。东二门居住在东官庄、庙护岭后、东地等地;续谱人建忠;结束时间2002年秋。东三门居住在庙护、高楼等地;续谱人畄卷、焕新、世克等;结束时间2003年元月。西长门居住在庙护、文公、寒水等地;续谱人明礼、小宗、代;结束时间2002年冬。西二门居住在庙护、西南坡、上沟等;续谱人宗勤、耀坤、灵群等;结束时间2000年冬。西三门居住在庙护;续谱人天和、畄章、国库、国帅等;结束时间2007年5月。西四门居住在嵩县闫庄、瑶湾、绳池谢大池;续谱人长生、文生、金才、金贵等;他们在1996年11月就续好了。西五门居住在胡坡、栾川冷水,续谱人建华、建民、赞壮,结束时间2004年11月。北门彤华系居住在庙护、横水、新安、卞家庄等地;续谱人凤彪、进生、文胜;结束时间2001年11月。北门庭高系居住在嵩县闫庄、瑶湾、绳池谢大池、汝州闫郭庄等地;他们和西四门一样也是在1996年11月就续好了。上述各门续谱人都竭尽全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尤为突出的是北门谢凤彪一人骑自行车跑遍此门谢氏所有居住的县、市内外村庄,并多次到外地考察,收集谢氏资料,为续谱工作付出了巨大艰辛。
五、       如何传承家风与美德
“谢”字从字义上讲每天在人们口中心中出现频率较高。如感谢、谢恩、感谢天地苍生、道一声多谢!说一句感谢!表示一下谢意,这就是立言、身正、寸草心三位一体构成一个谢字。言语上的一声谢谢、身体上的躬身行礼、寸草心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真心真意等丰富的含义。谢氏家族有勤劳、勇敢、忠厚、善良的传统美德,有耕读传家尊老爱幼、子孝孙贤的家风。有忠贞保国的优良传统。宗谱二册中有宗约六章十六条,家约十五章六十一条,内容极为丰富。吾族后人今后要管好祠堂,遵循好家训、族规,坚持每隔20至30年续修一次家谱。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民众,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十九世孙耀坤整理
参与人十九世孙风彪、明礼、
二十世孙小宗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日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