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犹县
关于“子璋、復乾”两公源流世系的探讨(二)
前一篇探讨已基本上明确了源流始迁的来龙去脉。唯有没确认三代子孙的传承关系,及生庚时辰的认可,今为便于准确查清楚,再次翻查旧谱较对如下:
江西上犹谱载:“九十一世復乾由广东兴宁迁居上犹中稍戊辰年生,殁失考;九十二世子璋、復乾长子、已亥年生,建房一栋。九十三世天祯,子璋次子,康熙庚辰年10月21日卯时生(即1700年)”。
广东兴宁北塘老谢屋无载三代生庚,只载復乾公是逢瑞房孙和葬地,依谱载八十五世恩玖、恩德兄弟两房传承记载名、号及生庚较对。就更能分辨父与子、孙的传承关系。
恩玖公妣黄氏生子五:逢吉、逢振、逢贤、逢口、逢口,逢贤公生六子:子松、子柏、子兴、子礼、子凤、子杨。子凤公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属逢春十二世。生两子:復尚、復高(十三世)
復尚公生于康熙雍正叁年乙已岁(1725年)生五子。(启茂、启兰……)
復高公生于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年)生一子。
启茂公生于乾隆丙子岁(十四世)(1756年)
启兰公生于乾隆辛已岁(十四岁)(1761年)……生庚的记载
八十七世子凤公生于1700年——生八十八世復尚公生于1725年——生八十九岁启茂公生于1756年。从父、子、孙三代得出了传承衍接关系,证明了北塘“子”字辈为父,“復”字辈为子,“启”字辈为孙的三代世辈排列的准确性。
江西上犹中稍谱载是肯定始迁于广东兴宁北塘所迁徙的话,那么其记载父子关系也肯定在某一时间上记载颠倒了。
从历史纪年简表中查找三代子孙生庚值得推算参考。
二、復乾公生戊辰年:1688或1748年。
三、天祯公生庚辰年:1700或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
一、子凤公生辛未岁:1691或1700年(子字辈为长子最大)
二、復尚公生乙已岁: 1725年
三、启茂公生丙子岁: 1756年
彼此各三代推算是否恰当呢?
子凤公于1725年生復尚,时年26岁(长子)
1750年生復高,时年51岁(次子)
復尚公于1756年生启茂,时年32岁
1761年生启兰,时年37岁
依江西上犹谱:
子璋公于1748年生復乾,时年30岁(1719-1748=30年)
復乾公于1719年生子璋,时年32岁(1688-1719=32年)
不可能復乾公在1688、1748年生子璋?更加不可能在1719年生子璋!因为次孙天祯已写明早先生于1700年了,比父子璋公先出生在世,绝对无理。那么,子璋公又是在什么时间生天祯呢?不管从那一个角度推测计算,你们的记载肯定有出入颠倒,无理可取之处,如果就按子璋公是1659年生的话,为什么復乾公后出生于1688年呢?这又是颠倒了吗?假设:
復乾生于1628年(1659-1628=32岁)
子璋生于1659年(1700-1659=42岁)
天祯生于1700年……。
如此种推测不合逻辑,復乾公不可能出生在明朝时期,一般依据多方资料见证我们谢氏先祖出生在明朝年代的大多都属于7-9世。復乾公应该是十三世先祖。所以此项假设也违背了世代传承关系的属性。
谨此以上你们谱载父、子、孙三代归结出生在清初至乾隆中叶年间的先祖,更不可能是明末出生人,所以本人认为,根据以上排列程序推算,反复核查较对:“子”为父、“復”为子是无可疑问的传承关系。盼请纠错,再不要让裔孙们误入歧途。达成共识,正本清源,报效先祖,幸哉?
更正:上篇中的歧途,误打写成“企图”。
致祝:
全体宗亲,合家幸福!
宗愚:谢振峰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拟呈
广东兴宁市兴城镇 联系电话:0753-33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