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逢春公世系的初探》与异议
十几年来,经搜集,查访,翻阅相关逢春公世系的所有资料,仅在手里掌握的族谱十来本,也有各式各样的手抄本谱系及各年号谱序。
今忽然重阅了“谢氏通讯2003年试十五期P3页”由谢仲辉宗长谈写“关于逢春公落基点的问题一文”,首先赞同仲辉宗长说的“逢春公连脚影也没有到过大埔”。据查访目前仍未发现“到过大埔”的记载,是绝对不准确的,下需整改修复为盼。
对于“逢春公落基点”的问题,仲辉宗长论述经过,本人持有异议和一些看法。
一、目前关于逢春公世系及开基点的各谱所有资料文献来看,唯有逢春公七世孙宗仁公在万历十二年甲申仲秋(1584年)编写的重按记“谢氏志惠公派世系记”一文,为最早的历史依据资料文献。有可信度的,相信仲辉宗长早已阅览,按原文谱记〈1〉“五世孙讳逢春,精于堪舆,志择广东。顺治至四年甲申岁(1344年),遗长男志道居潮州桃山,次男志德居惠州河源上廊,三男志惠居长乐油田。公于三地往来。晚年廖妣于河源生四男“亚甸”(志兴)十岁带唤惠公同探桃山,至兴宁水口,概遭贼掳,莫知存否。”按据所有资料显示春公携项,廖氏妣及三子(志道、志德、志惠)由福建连城田心迁徒志择广东,寄迹于潮州揭阳桃山,后分遗三子各居一处,公妣则于三地往来。晚年与廖妣在河源生一子“亚甸”志兴,号九十六郎,今又说“公与三子志惠落基五华(长乐)油田八斗种塘背”呢?不管你是传说也好,都必须要有最早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者为准,不是任何人可以凭空假想,捏造写出来。本人从初中读书时早就听几位年长者80多岁前辈说过,并当时也做过笔录“逢春公先到潮州揭阳桃山落基”。谨十多年来反复翻查所有历史文献资料,都是以居“桃山”为多数的记载,项妣葬桃山。“公与三子志惠落基五华” 是你编述的啊?还是有历史文献如此记载呢?目前“宗仁公”重按记序莫过于最原始,最有说服力的文献资料吧!他生活在(1584年),属逢春公第七代裔孙(良善公高曾玄孙),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先祖怕更应该比我们近代更了解,更清楚春公妣的世系吧!为此,几百年后的裔孙能知多少呢?不过是些传闻罢了,没有历史依据故任何人不得妄下定论矣!况且在宗仁公重按记序中都找不到蛛丝马迹,更没有落款如论。为何今天后人有“先见之明”呢?〈2〉再者你举列出所谓“现村中仍有逢春公从福建连城田心带来的土地神——乌衣巷伯公”,又何依为据呢?恐怕你我之间尚无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吧,又有谁能鉴别六百多年前的“伯公”呢,难道春公有“偏心”暗藏寄迹于五华油田三子家中?其余三男都不知晓?几百年后人都知道是逢春公的遗迹,难道七世祖宗仁公上下、左右年龄时的先祖都不知道此“伯公”的缘由呢!估计是十世以后至十五六世上祖结合当地风俗习惯而制造出来的吗?……那又是谁人的杰作?冒名顶替,有人捷足先登了罢,Tags:关于 于《 《逢 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