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时间:2018/10/10 22:18:21 点击:

  核心提示:上一期 下一期上一版 下一版第AII14版:地理上一版34下一版标题导航· 1· 无标题2012年03月26日 -- 地理 --版次:[ AII14 ]  下一篇 4放大 缩小 默认1一处绝佳的风水宝...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第AII14版: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2012年03月26日 -- 地理 -- 版次:[ AII14 ] 
 下一篇 4 放大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缩小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默认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1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从肥西上派镇向西,有个村子叫谢塘村,村头一些大石块半淹在田地和树林中,似隐藏着一段历史。村前还有一座很大的水塘,叫谢高塘。村里老人说,以前水塘边还有一座宏伟的祠山庙,不过庙中供奉的不是祠山大帝,而是一位江西人,叫谢枋得。

    谢枋得何许人也?此处的村民为何拜祭这位江西人?故事还得从600多年前说起。

    烟波浩渺的谢高塘水库。

    本报记者 马杨/摄

    从金寨南路一直向南,到了肥西上派镇后,向西拐进一条水泥路。蜿蜒十多公里,眼前突然亮堂起来,原来是一个大水库,放眼望去,烟波浩渺,这就是谢高塘了。“这里真是‘美丽谢高塘,居家好风水’呀!”陪同记者的谢守祥教授说道。谢守祥在省城某高校任职,听闻记者要到他老家去,显得非常高兴,硬是抽出时间当“导游”。

    小谢坎、大谢坎在谢高塘水库的东侧,而背后又紧靠一个叫魏山头的地方。“前面有个这么大的水库,后面是一座若龙脊突出的山坡,前有水,后有山,前平后靠,按照封建社会说法,这可是一处风水宝地呀!”谢教授说道。谢塘村的老人谢春厚告诉记者,肥西这支谢氏后人已遍布全国许多地方,而家族发源地就是此处。

    六百年枝繁叶茂一乾坤正气犹存

    2

    一座六百年前的古墓

    在大谢坎,记者看到田野、树林中散落着一些很特别的石头,有的足足2米长,还有一些石墩子。“这是谢姓家族的老房子,之前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谢教授介绍,第一代则是一个叫谢舆的人。

    据民国二十六年版高塘谢氏家谱所载,谢舆,字正衡,生年不详。谢舆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江西贵溪做药材生意来到肥西高塘,寄住在一个姓吴的人家里。吴家人对谢舆十分欣赏,觉得他人品很好,便把宝贝女儿嫁给了他。

    谢舆可不是一般的农民,虽然没有资料可查,但他肯定善于持家。不但药材生意经营有方,还广结绅官,财源斗进。谢舆一共有十个儿子,不过九个都播迁去了外地,只有老大谢明珊留下,并繁衍子孙。村口的塘本来只叫高塘,谢家来了后变成谢高塘。

    3

    一座气势恢宏的祠山庙

    据载,谢舆曾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肥西高塘的中塘内“壅土为墩,创有草庙一座,塑立叠山公神像……后因塘水涨漫,迁庙塘北,今名庙冈。复于大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增塑祠山大帝张公、文公圣像,书其额曰:‘祠山庙’。”谢舆塑起的“叠山公神像”是谁?

    谢教授告诉记者,这庙最特别的不是气势,而是供奉的祠山大帝跟全国各地都不一样。

    祠山大帝本来是指释迦如来。元明以后苏浙皖等地民间把祠山大帝改说为道教神仙,神名或说张渤之父张秉,多说是张渤。但肥西高塘所供奉的既不是释迦如来,也不是张渤,而是叠山公、张公和文公三个人。张公即跳海殉国的抗元英雄、南宋太傅枢密副使张世杰,文公即文天祥。这个“叠山公”就是谢枋得,叠山是他的号,江西信州弋阳人(今上饶弋阳县)。

    张世杰、文天祥是“宋末三杰”中的二杰,还有一杰是南宋宰相陆秀夫。元取得天下后,民间曾广建“三忠祠”。肥西高塘为什么把陆秀夫换作谢枋得?

    4

    一个山一样的人物

    可以推测,谢舆之所以塑“叠山公神像”,是因为谢枋得是他的先祖。谢枋得(1226~1289年)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公元1256年,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并名列前茅。谢枋得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可以说是用生命与行动谱写得爱国壮丽诗篇。

    公元1275年,元将伯颜率兵大举攻宋,谢枋得挺身而出组织抗战。朝廷先后任命他为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等职,防守信州。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江东地区,谢枋得率兵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之后,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次女被俘前自杀,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

    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后五次派人诱降,但都被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之后,谢枋得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为国尽节,至死未降。至今北京还保存着专门为纪念谢枋得而建的“谢叠山祠”,南昌也有叠山路以纪念。

    “先祖如斯,是我们后人的骄傲,他身上的正气、正义、文韬武略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谢氏后人中有不少人从事实业、教育等,也都是以他为榜样!”谢守祥教授说。                      王光汉  本报记者http://www.mediaxinan.com/xawb/html/2012-03/26/content_148719.htm?div=-1


此文章是使用(中华谢氏网)匿名投稿系统投稿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