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灵璧县下楼镇火神庙大队十二生产队 谢克运提供) 龙潭家声远 宝树世泽长一. 始祖原籍
始祖原籍山西省临汾县喜鹊窝。自元顺帝(公元1333年——1341年)失政之时,有昆仲兄弟六人相偕南迁,先赴山东省济南临青州,后到徐州议同散居各地。(一)大始祖卜锡居江苏省徐州南关高头上旧址火神庙街。(二)二始祖卜年居河南省柘(zhe)城县。(三)三始祖卜玉,即本支之所自出也,居安徽省灵壁县龙潭村。(四)四始祖卜秋居江苏省睢宁县朱集乡毛岗村。(五)五始祖卜美居江苏省睢宁县陈山口南土山村。(六)六始祖卜世居安徽省南宿县(即现宿州市)白山站。
三始祖卜玉的坟墓旧址在安徽省灵壁县龙潭村(现改为火神庙大队),墓前有蛟龙碑,拜碑石等。幕后有古松树三棵,墓前四棵,粗数都在对搂之上下。周围还有杨树二百余棵。在文革中蛟龙碑被拉到程庙烈士墓当主碑。其它也遭到破坏。墓的左前方葬的是他的四个儿子:承,荣,广,耀. 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在龙潭村西头建庙。清朝顺治十八年(1644年)将庙宇迁建至村东头。建有前后大殿。前殿建有火神文天祥及十八罗汉等像,后殿塑有地藏王菩萨。后殿月台下有面向南,面向北,面向西的三统碑。碑上刻有捐墓前款或三千文,或两千文,或一千文,或五百文者的名字。建庙后即把原来的龙潭村改为火神庙村。
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875年)第一次续谱后,北头支谱原是老六房,因为六房夭寿,长房乏嗣,五房后裔一房顶两房,继承长房。
台湾省二十五年(1937年)清明节,南北头统一监碑祭祖。当时的承办人,南头有:中谢村的谢春业;火谢村的谢维灿和谢维通;谢楼村的谢得尚;小梨园村的谢广迪。北头有:谢圩村的谢克春;火神庙村的谢学易和谢广道;后楼村的谢克仕等。蛟龙碑是从徐州西南安徽肖县于山运来的。 二 族系世数
始 祖:谢卜玉
二 世:失传
三 世:失传
四 世:失传
五 世:失传
六 世:德徽
七 世:光祖
八 世:朴共
九 世:体仁
十 世:崇贤
十一世:金鼎
十二世:敦睦
十三世:人
十四世:大
十五世:兴
十六世:秉
十七世:和
台湾省二十五年(1937年)清明节祭祖,南北头领事人将原有遗留的庙地(六十四亩)租粮及林垣(yuan)物资数年清算一次,由北头圩主谢广道经手收租粮。按一二等地,用双沟斗每亩二至四斗,储存收支核实后当场赔款(银币)一百二十元(一元可买小麦二斗)。谢学易用遗产松树一颗为其妻做喜棺材赔款八十元。后一起分支分房。从十三世“人”字辈向下续。在支谱上南北头又从十七世向下分别增续班辈世系字二十个。在这次祭祖之后拨给南头各村帝王庙地三十亩。南头村包括:帝王庙,中谢村,火谢村,小梨园村,谢楼村,谢新庄,小谢村。北头村包括:谢圩村,火神庙村,双沟全镇,可怜庄,河北官路,辘台,柳园村,崔苍屋,方寸,林厂,潘塘西南李庄(村),姚集东金武村,宝光寺西北十里长庄(江苏徐州铜山县棠张镇前谢村,后谢村)。谢 氏 族 谱南头字数(18世—37时) 庭 彦 维 勋 业 皆 荣 列 俊 才 昭 彰 遵 美 训 宝 树 乐 深 培北头字数(18世—37时) 克 广 端 方 化 英 贤 敬 墓 真 明 知 同 本 在 敦 厚 自 相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