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连平县上坪镇惠西村谢氏宗祠旁长大的记者,一直不知道自己身边就有一份如此宝贵的艺术遗产,直至几年前,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研究室主任、《红楼梦》编剧、诗人、书画家谢逢松到谢氏宗祠观摩学习,从他赞不绝口的言...
在连平县上坪镇惠西村谢氏宗祠旁长大的记者,一直不知道自己身边就有一份如此宝贵的艺术遗产,直至几年前,北京电影制片厂创作研究室主任、《红楼梦》编剧、诗人、书画家谢逢松到谢氏宗祠观摩学习,从他赞不绝口的言谈中,我才意识到它的宝贵。但此时,宗祠内外已是满目荒凉,让人扼腕叹惜。
过去的宗祠
谢氏宗祠为独立式祠堂,位于连平县上坪镇惠西村。小时候,我们是在宗祠旁两棵高大木棉树的陪伴下成长的。那时的祠堂作学校使用,伴着朗朗读书声,我们喜欢在木棉树下玩“打石子”游戏,顺便候着捡一些被风吹落的木棉花。 听家里的老人说,在解放前,祠堂就作学校使用,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祠堂年久失修成危房,附近几个村的学生才开始到上坪中心小学上学。连平县第一任书记、县长邓基还曾在祠堂内以老师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多年,直至现在,家里年纪大点的老人对邓基的音容笑貌及其房间位置、摆设还记忆犹新,谈起邓基的革命故事都是津津乐道。如果祠堂不是因为年久失修破坏了,这座祠堂还是极富艺术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长期在外,已经有好久没到宗祠看看了。带着孩时的记忆,近日,我们回到谢氏宗祠。 踏进宗祠大门,满目的苍凉令人震惊:除前栋门楼还在之外,大部分建筑已坍塌,雕着图案的木头横七竖八躺在荒草丛中;没有倒的,瓦面多处开窗,雕刻残缺脱落。抬头仰望,瓦檐下的举架、横梁满是雕刻,花鸟草虫、人物、山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虽已陈旧,但其雕刻手法精巧,绘画色泽鲜亮,造型独特,令人拍手称绝。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原连平县文化局副局长谢文房说,祠堂的木雕有通雕、浮雕二个门类,主要取材于民间吉祥喜庆的物化象征。风格上既有大刀阔斧的巨型通雕花卉,也有精致细腻的人物浮雕,都技巧娴熟,游刃有余。如宗祠里的神案,就集通雕、浮雕于一体。它以民间故事《窦义方教子》、《苏武牧羊》、《六岁潜缨》、《姜子牙拜相》等故事为题材,用香草图案、山石林木巧妙地连结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四米长进行礼义道德教育的精细构图。画中人物生动,形象逼真,书法造诣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长期在外,已经有好久没到宗祠看看了。带着孩时的记忆,近日,我们回到谢氏宗祠。 踏进宗祠大门,满目的苍凉令人震惊:除前栋门楼还在之外,大部分建筑已坍塌,雕着图案的木头横七竖八躺在荒草丛中;没有倒的,瓦面多处开窗,雕刻残缺脱落。抬头仰望,瓦檐下的举架、横梁满是雕刻,花鸟草虫、人物、山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虽已陈旧,但其雕刻手法精巧,绘画色泽鲜亮,造型独特,令人拍手称绝。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原连平县文化局副局长谢文房说,祠堂的木雕有通雕、浮雕二个门类,主要取材于民间吉祥喜庆的物化象征。风格上既有大刀阔斧的巨型通雕花卉,也有精致细腻的人物浮雕,都技巧娴熟,游刃有余。如宗祠里的神案,就集通雕、浮雕于一体。它以民间故事《窦义方教子》、《苏武牧羊》、《六岁潜缨》、《姜子牙拜相》等故事为题材,用香草图案、山石林木巧妙地连结在一起,展现出一幅四米长进行礼义道德教育的精细构图。画中人物生动,形象逼真,书法造诣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连平最具规模和特色的古建筑
谢氏宗祠是连平县现存的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据上坪谢氏族谱记载,该宗祠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年),距今近400年。 宗祠建筑体坐北向南,面阔19.75米,进深四栋77米,占地面积1520平方米,瓦顶为悬山式,一连四栋,举架为穿斗式木构架,共17架,架长6米,高8.2米,方砖地面。祠内坚圆形础石木柱和方形础石砖柱,共57对,柱高6.3米。 在祠门和堂内存有不少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浮、穿木雕,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绘彩壁画、板画。 曾多次到此祠堂考察的连平县博物馆馆长胡小江介绍,谢氏宗祠是连平县现存最具规模和特色的古建筑,属连平县古代乡土文化建筑的艺术瑰宝,已于1986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列入建筑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一间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