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洪江市黔城,地處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區,沅水河畔,209國道和焦柳鐵路縱貫南北,沅水河橫穿東西,是湘黔交界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文化旅遊基地,現為洪江市市治所在地。這裏交通便捷,距湘西鐵路樞紐懷化市4...
洪江市黔城,地處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區,沅水河畔,209國道和焦柳鐵路縱貫南北,沅水河橫穿東西,是湘黔交界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文化旅遊基地,現為洪江市市治所在地。這裏交通便捷,距湘西鐵路樞紐懷化市40公里,有懷黔高等級公路相連。黔城古城西臨潕水、南臨沅江,東、北兩面均依山為屏。潕水、沅江碧波蕩漾,遠處青山綠樹,鬱鬱蔥蔥,其地正是傳統風水中的“背山面水”、“聚氣”之風水寶地。古城內名勝古跡留存豐富,且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與街巷體系,是國內少有的整體風貌保存完整的古城。黔城古城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客源市場廣闊、旅遊目標定位明確、旅遊容量較大。黔城古城,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200年的歷史,古城始建于漢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設縣治鐔成於此。東晉時改為潕陽縣城。南北朝梁時,改為龍檦縣城。隋代改為龍標縣城。因城內有龍標山而得名。自唐至五代,相繼改為敘州、巫州、沅州、漵州治等。宋元豐三年(1080)置黔陽縣。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一直是黔陽縣治所在地。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黔陽縣與洪江市合併,改為新的洪江市,市址設於黔城鎮。城內寺觀樓閣林立,風景宜人。黔城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其規範之大、建築之奇、內涵之深、保存之好,它的保護開發對於研究我國明清古代文化具有較高的史料考證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在黔城古城,有許多的建築物,除了官邸、公館、別墅、窨子屋之外,祠堂、會館、廟宇、書院、寺庵、宮觀、學校,占了絕大的比例。而祠堂、會館又是其中存量最大、工藝最精湛、保存比較完善的。在眾多的祠堂建築中,馮氏宗祠、孫氏宗祠被定為市級別文物保護古建築。唐氏宗祠在族人的努力之下,如今也即將對外開放。鮑氏宗祠的門匾、門楣、門柱、門框還保存得很完好,邱氏宗祠、危氏宗祠、王氏宗祠、陳氏宗祠等,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恢復重修。在黔城古城,謝氏為當地名門望族,歷史上名人輩出。自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丁丑,以賜進士出身,官河北南宮知縣,旋任貴州鎮遠知府,開發思州,誥封奉政大夫,例贈朝議大夫的謝祥卿(1225—1294),因為宋絕元亂,回原籍,路經黔城,見山明水秀,止妻若子,卜居城西北門外。續置田莊於株木山、磨頭坪、竹灘處。公方正清廉,不與世俗為伍。是為謝氏遷黔陽始祖。以後奕葉相承,子孫繁衍,仕宦代代有人。因人才輩出,遂成為本地望族。黔城謝氏,既有誥封奉直大夫、誥授奉直大夫,又有例贈修職郎、敕贈修職郎等封贈;既有進士、又有舉人,既有監生、太學生及增生、附生、庠生,又有貢生的恩貢生、郡貢生、歲貢生等選舉。既有布政司、同知、知縣、縣丞等官,又有學正、教諭、訓導等吏;既有講學書院的鴻儒,又有馳騁沙場的武將。既有武功將軍、守備把總,又有萬戶侯。由於黔城謝氏人才輩出,成為本地望族,所以就有許多的祠堂。在黔城古城,就有黔城鎮內北街謝氏北祠(芳公祠)、黔城鎮內東街謝氏東祠(茂公祠)、黔城鎮內西街老爺巷謝氏西祠(旻公祠)。黔城谢氏北祠(芳公祠)芳公祠位於黔城內北街,與黌宮對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邑紳謝天相與謝天錫湊丁捐穀,積母子金。越十六年,購買黔城北街向姓故址,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鳩工。定方坐西朝東,四面築以磚牆,門立東傍。高敞閈閎,額曰:“謝氏宗祠”。庭院寬宏,石階三級,左立間牆,中設大龕,供奉謝氏歷代先祖昭穆考妣之神主,左右配祀十二祖國柄公、國恩公、國泰公、國表公之神位。後廡設立廚灶。左側旁通以巷,直抵外庭。不期年,而工竣焉。鼇峰東峙,赤寶南映,潕水左環,沅江右繞,為邑城之壯觀者欣然獻巧於其前,為我宗祠之一望而收也。計開祠基四至:西至邱姓祠基地,南至陳姓祠基地直出,東至官街內北街(即今北正街),北至寶源店基地(現為李姓宅基地)。四至圍築磚牆。(中華民國二十一年黔陽《謝氏族譜》卷一《宗祠記》)民國三十八年(1949)己丑二月初五日淩晨,被土匪焚燒前垣。中國共產黨執政後,改裝為俱樂部。1989年7月10日,辰河高腔目連戲,在黔城鎮俱樂部開始排練,有來自沅陵、瀘溪、漵浦、辰溪、芷江、會同等縣27位演員和民間藝人。10月15日,在潕水河邊紮了一個寬30米、深40米的戲臺(草台)。同時,請來紙紮匠人紮各種鬼怪20多個、河燈2000多盞。還邀請全國26個省、市、區的代表和7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專家、學者,準備正式公演。10月21日,該劇轉移到懷化地區行署禮堂演出。在懷化演出期間,100多名國內外專家、學者赴黔城鎮觀看準備演出的場地及歷史名勝芙蓉樓。注:謝天相(1717—1789),字帝衡,太學生,廣西試用縣丞。恩貢生、侯選教諭、例贈修職郎、龍標書院及朗溪書院講席謝家瓚季子。生於康熙五十五年丙申正月二十日未時。乾隆二年(1737)丁巳,離開祖居聖塘灣,始遷土門而居,來此建立蘇園。以後奕葉相承,子孫繁衍,仕宦代代有人。蘇園因人才輩出,成為本地望族。九代書香,構成了泱泱人文景觀,向為當地看重。歿於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正月二十四日未時。葬大沖頭陳茶園。年七十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黔陽《謝氏族譜·人物傳·遷徙》)黔城谢氏东祠(茂公祠)茂公祠位於黔城內東街,即今新華書店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謝氏先達湊丁積資,購買樊、鄧兩姓故址。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始創,嘉慶十七年(1812)壬申落成。四圍牆垣,高敞閈閎,額曰:“謝氏宗祠”。依北為殿,設供謝氏歷代先祖昭穆考妣之神主,左右配祀晟、冕、惠、斌、安、璽、珩、珣八公神主位。東間以牆為室,上則為樓,均護以欄;下為廚灶,旁通以巷,耳門達街巷。左為耳室,外面舊為店二。每歲賃人納租,以為守祠香燈之需。計開祠基四至:北至王姓祠基,左舊至宋姓基地,今屬向姓;左至黃姓節孝坊;南至官衙街內東街(即今東正街)。(中華民國二十一年黔陽《謝氏族譜》卷一《宗祠記》)中國共產黨執政後,改裝為新華書店。黔城谢氏西祠(旻公祠)旻公祠位於黔城老爺巷,南與現黔陽三中接壤,北與危澤甫宅毗鄰。清咸豐十年(1860)庚申春,邑紳謝必發湊丁積資始建。(中華民國二十一年黔陽《謝氏族譜》卷一《宗祠記》)年深月久,幾度興廢。中國共產黨執政後,得不到維修,現今已被黔城鎮市民瓜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