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文物古迹 >> 内容

广州从化太平镇木棉村——谢氏族人的聚居地

时间:2018/10/20 9:40:58 点击:

  核心提示:木棉村 图 / 文 吴莆田木棉是谢氏族人的聚居地,后间杂李、梁、陈诸姓。据说,木棉是从化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其中谢姓村民占5000多人。人民公社时期,木棉共分28个生产队。木棉村外有东阁、西阁、...
木棉村 图 / 文 吴莆田     木棉是谢氏族人的聚居地,后间杂李、梁、陈诸姓。据说,木棉是从化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其中谢姓村民占5000多人。人民公社时期,木棉共分28个生产队。     木棉村外有东阁、西阁、南阁和北阁四座门楼环卫,中有两座四层高的防匪炮楼(一为“德仁公楼”,另一已坍塌,不知名)雄踞,谢氏大宗祠、榕溪公祠、清逸堂祖祠、羽善西公祠和宝珊书舍、永坚书室、文植公书舍则分列于南北两头。呈南北向的里巷有乐善里、万合里、文植里、宝珊里,另有在“文革”中被改名的红卫里、红星里、永红里、学兵里。虽然建筑格局井然,但鲜有人迹,作为文化和生活形态的村落聚居实已消亡。     在木棉村的“羽善西公祠”前,坐着四五位老伯,其中一位双目失明,两位呆痴。问健全者谢伯,村民何时弃旧(屋)迁新(居),已随儿子住在古村外围的谢伯说,邓小平领导时开始搬出,毛泽东领导时没得搬。谢伯说,新居大都在八九十年代靠荔枝盖起的,那时荔枝七八元一斤,现在的生活当然不如十几年前了。     在一条不知名的里巷,在木棉小学读幼儿园大三班的谢婉宜悄悄说:“没钱住旧屋”。搬不出去的大人总不住叹息已不知到哪里赚钱盖新居了。原来,几年前“公家”在木棉建“菜蓝子工程”基地,村里上好的300多亩水田(木棉人均水田面积仅6分)被强行征走,并且签约20年,农民得到的回报是每年每亩900斤稻谷,但眼睁睁失去了自己种菜赚钱的机会。木棉盛产荔枝,每户都有上百棵荔枝树,每年可获果六七千斤。但果滥价贱,当地的收购价仅每斤四五毛。有的果农不甘,便用摩托车载小量荔枝到广州市区零售,却屡遭交警及“城管”的围追驱赶。     由于大多数人已入住散落四周的新居,更由于村民忙于一日三餐而无暇他顾,所以,原以为传统深厚的木棉,在节庆上竟出奇地寡然无色,除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人到祠堂前广场烧炮仗外,再无其它民俗,即便是婚嫁迎娶,也没人愿到祠堂里摆酒宴客。对此,谢伯的解释似乎简洁有力:“没钱,没生活”。 俯瞰木棉古村 德仁公楼(炮楼) 乐善里 毛主席语录 炊烟 谢氏大宗祠马头墙砖雕 谢伯 旧店铺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