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位于南京夫子庙文德桥南岸有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巷口的墙上,乌衣巷三个字赫然在目。乌衣巷历史悠久,是三国时东吴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卫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称乌衣巷。东晋时期,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乌衣巷一带华宅高第鳞次栉比,是朝廷达官贵族的居住区。而以宰相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成员,也多居住于此。又传说王谢子弟善著乌衣,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故此地得名乌衣巷。现已成为南京旅游景点。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而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眺,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此处的感叹。寥寥数笔,便描绘了南京乌衣巷自六朝到中唐的沧桑变化。从此乌衣巷便名播中外,游人不绝。现在巷口刻着的这首诗为毛泽东同志手书。
南宋时期,建康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繁盛,民殷物阜”。人们又在倾圮的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士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南京旅游胜地。
乌衣巷在南京市东南面,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东晋初,大臣王导住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到了中唐,诗人刘禹锡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足见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一九九七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广泛收集了一些有关历史资料、文物,目的在于让海内外游客在观赏之余,了解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和古都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历史概况,缅想当年许多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中所创造出的业绩和成就,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爱国情志。古居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淝水之战半景画室、东晋起居陈列室、六朝书画、雕塑厅、洛神赋壁画厅等。楼堂外的墙壁上,还有竹林七贤图、对狮图、行乐图等砖印壁画,有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庭中有建有仿兰亭的小品式水流觞流杯渠.古居内特请诗书界名流撰写了记文,楹联,更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