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有关谢氏的成语典故》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城狐社鼠。爱礼存羊、凤毛麟角、才高八斗、入幕之宾、芝兰玉树。雅人深致、青绫幕幛、任达拆齿、尔雅不熟、皮里春秋。吉人辞寡、不堪其忧、济河焚...
《 有关谢氏的成语典故》
东山再起、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城狐社鼠。
爱礼存羊、凤毛麟角、才高八斗、入幕之宾、芝兰玉树。
雅人深致、青绫幕幛、任达拆齿、尔雅不熟、皮里春秋。
吉人辞寡、不堪其忧、济河焚舟、林下风气、引叶自蔽、蔡谟蟛蜞。(21典)
《 二0一0年三月八日谢振峰搜集整理》
一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祖籍陈郡阳夏,后迁居会稽(绍兴),出身世家大族,年轻的时候,跟同为士族的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作文。他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门阀士族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不久,谢安官至大傅,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击破了前秦苻坚百万大军的进功,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二、投鞭断流: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三、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九十六万兵马,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南下伐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精兵迎战。苻坚听信苻融的判断,误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陆续大军一到,定可大获全胜。然而谢石立即出兵偷袭洛涧秦营,取得初战大胜。苻坚得知前锋兵败,晋军正乘胜向寿阳进军追击,顺此休息。苻坚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淝水对岸的谢石部队动静。时值隆冬时节,阴雨绵绵,隔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一片,见桅杆林立,战船密布,兵士持刀执戟,阵容整齐,苻坚向北眺望,只见那八公山的八座峰峦连绵起伏,地势非常险狹,晋军(谢石、谢玄率领)大本营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阵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草木晃晃摆动、如同无数晋兵在操炼运动,似“草木皆兵”。苻坚惊恐对苻融说“晋军是一支強悍劲军队伍,怎能说它是弱兵呢?”。
此时,秦军因苻坚失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以让晋军部队渡过淝水决战,不料自相惊恐践踏而溃败北归,前秦不久被灭。
四、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过河一半,还乘一半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先稍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乘胜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五、城狐社鼠: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鲲,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鲲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鲲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六、爱礼存羊:
成语意思是,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祀之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成语出自《晋书·范弘之》:“范弘之议曰:‘石……o又开建学校,以延胄子,虽盛化未洽,亦爱礼存羊。,,,
东晋谢石曾向晋孝武帝倡议开建学校,以培养世家子弟,虽然未达到全面发展成熟境地,也可谓是“爱礼存羊”o
七、凤毛麟角:
出自《南史。谢灵运》:“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很有才学,极有文采,颇具名声。他担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他担任王府中的各种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笔。新安王母亲殷淑仪卒时的一篇悼念诔文十分精彩,孝武帝夸奖他有凤毛。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孝武帝夸他有凤毛,以为有稀罕之物,于是到谢家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凤毛,自言自语地说“早上陛下说你有凤毛啊,怎找不到呢?”只得扫兴而归,这件事成了大家口耳相传至今的笑话。
入、才高八斗: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大诗人谢灵运曰:“天下才共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植)独得八斗,喻他极有才华。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他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天下兵分一斗。”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
九、入幕之宾:
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他拉拢郗超等人。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
十、芝兰玉树:
谢安问子侄们:“你们将来长大了干什么?”谢玄在旁边说:我将来要象“芝兰玉树,立于高堂之前”。“芝兰玉树”就是名贵的兰草和玉做的树,意思是说他要做高品质、高品位、有气节的人,立于殿堂之前,为国家服务。喻指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人才。
十一、雅人深致:
谢安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小字)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后因以“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兴深远。亦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十二、青绫幕幛:
又名青绫自蔽:此典故是说,魏晋时期清谈之风大炽,为一炷香,一墨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不分昼夜:一次,王献之舌战群雷.谢道温瑞坐在青缓摹蜂之后,引经据典围绕小叔子王献之的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从容不追,理直气壮,使得客人口拙词穷,而甘拜下风。谢道温胸怀哲理,口才出众,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慨。
十三、任达拆齿:
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放任旷达,往往会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据<晋书·谢鲲传>载:‘邻女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
十四、尔雅不熟:
(一) <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第一部按义类编捧的综合性辞书,琉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故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尔”是近正的意思,“雅”则是“雅言”,为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因此,<尔雅>也是后世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又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这是谢尚批评蔡谟没有熟读<尔雅>,以致闹出笑话的典故。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史部六<建康实录>载:。谢尚谓蔡谟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案<劝学>,1【萄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螯’即是篇之语),<吾书)误作‘勤学’。”
另据《世说新语笺疏>纰漏第三十四3载:“蔡司徒菠江,(一】见彭蜞,(二)大喜日:‘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三)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日:‘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四]大戴礼劝学篇日:‘蟹二螯八足,非蛇蝗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故蔡邕祷劝学章取义焉。尔雅曰:婿蛘小者劳,即彭蜞也,似蟹而小。’今彭蜞小于鳘而大于彭蜻,即尔雅所谓靖辉也。然此三物,皆八足二螯,而状甚相类。蔡谟不精其小大,食而致弊,故谓读尔雅不熟也。
十五、皮里春秋:
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口是心非,心口不一,意思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这是谢安评说王述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赏誉)78载:“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徐广晋纪曰:‘述贞审,真意不显。”’意思是“只有把表皮搓掉,真情才会全显露出来。”掇皮,去掉皮,常指直率,无所掩饰。蓝田,即王述。
十六、吉人辞寡:
这是谢安评价王献之从小言语谨慎的典故,说的是少说为佳,言多必失,多言贾祸。
据<世说新语笺疏》品藻第九74载:“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谐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王氏谱曰:操之字子重,羲之第六子了。历秘书监、侍中、尚书、”京章太守。’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日:‘小者最胜。’客日:‘何以知之?’谢公日‘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一)推此知之。”
十七、不堪其忧:
这是谢安关于戴逯、戴逵兄弟,一个不能忍受那种的愁苦,一个不改变那种快乐的典故。
据<世说新语笺疏>楱逸第十八12载:“戴安道既厉操东山,续晋阳秋日:‘逵不乐当世,以琴眷自娱,隐会稽剡山,国子博士征,不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戴氏藉日:‘逯字安丘,谯国人。祖硕,父绥,有名位。逯以武勇显,有功,封广陵侯,仕至大司农。’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日“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十入、济河焚舟:
此句是谢朗与瘦和关于渡河后即把船烧掉,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的典故。公元前628年,秦国趁晋国大丧而出兵占领晋国滑城,晋国出兵将秦军全部消灭,主将孟明视靠晋文公夫人帮助才得以逃回秦国。3年后,秦穆公又派孟明视伐晋。孟明视从茅津渡河后将船全部烧毁,背水一战。占领王官等地。春秋传曰:“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十九、林下风气:
这是关于谢玄的姐姐谢道韫的典故。当时有南北二玄,谓}玄敬重其姐,张玄也敬重其姐,有一个叫济的尼姑曾到过谢张二家,于是人们问她,张、谢二家姑娘的优劣如何?济尼说:“王夫人神态情结开朗,所以有林泉高士的风度;而顾夫人心清玉洁,自然是闺房中的大家之秀。”
据《世说新语笺疏》贤媛第十九30:“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由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日:“王夫人精神散朗,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