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全国谢氏七十四世逢春公裔孙向揭阳谢氏肇基公全体裔孙一声问候!并祝福你们合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是兴宁市谢氏宗亲联谊会理事成员,是逢春公第二十一代裔孙。我有幸于二0一二年十月十一日晚上(19:40:59)结识昭隆叔谈及我们谢氏源流先祖事宜,彼此相互介绍自身先祖的名、字、号讳,昭隆叔谈及了自身肇基公的源流世系有凝惑的事迹与壶山公相距100多年差错,故对不入座。引列序:《“其间世代未详。太始祖之名無载,殊为憾事。谨按壺山公在宋度宗五年臨潮,已一百三十余年以年数考之。谅是壺山公之六世孙也》”。谨此吾认为在序里行间谈及先祖世代是带凝惑!模糊的概念,在此序文中,先辈早已看出肇基公凝不是壶山公裔孙了,才写出此序好让后人去推测计算,得出“正本清源”的世系。为此,吾不妨先向宗亲介绍我们逢春公的渊源历史如下,供共同探讨研判。
吾七十四世逢春公字光霄、号初辉、行七十三郎公妣廖、项氏闰讳月娘生四子:志道、志德、志惠、志兴。原籍居福建连城田心村,公精于堪輿,常傲游广东山水,于元至正1344年志择广东,携妣项、廖氏及三子(志道、志德、志惠)先寄迹居住揭阳桃山定居,后分派遣次子志德公居河源上廓、派遣三子志惠居长乐(五华)油田塘背、长子志道公乃留居揭阳桃山。公妣则于三地往来,春公晚年与廖妣在河源生四子亚甸名志兴号九十六郎。于明洪武十四年壬戊岁(1382年)春公由河源携十岁幼儿志兴与志惠一同探桃山长子志道,“行至兴宁水口概遭贼掳(莫知存否),此时志惠公生子良善才四岁(1376年生)廷善三岁,陈氏寡育,续娶宋氏。陈妣故,葬阳乌嶂。至永乐三年(1405年)推荐良善公为厘长,已时良善公二十九岁了。有一天,不意甸公长男寄生来述“父云祖,伯皆遭贼掳,惟父幼免(志兴十岁)居母室、籍小峰”。寄生方生而父(志兴)已卒。后寄生公遗传尚远,其祖德之厚。爪瓞之绵非偶然矣!”
“逢春公生於元大德辛丑年正月初二日寅时(1301年)明洪武壬戌七月卒(1382年),项妣生於元大德,甲辰年五月初四子时生(1304年),明洪武戊辰年四月十五日丑时卒(1388年),廖妣生於元大元年戊申九月初九日辰时生(1308年生);明洪武庚申年卒(1380年)。谨此方知春公为八十二岁,项妣为八十四岁,廖妣为七十三岁。”
传日:“听说春公与惠公被遇害后,停放了好长时间,故分辩不清父与子骨骸,后经兄弟叔侄商议(有人说单志道公房裔孙)先把两具骨骸葬于揭阳桃山,祖婆都已葬在桃山了。一天夜晚两房叔侄商议(志惠、志兴房)利用下雨天偷偷地到桃山想把祖公祖婆的两金罐骨骸拿上兴宁小峰安葬,不料被志道公房叔侄发现了,结果在仓促中只拿了祖公、伯合放的一个金罐,三房争执商议后,结果同意把祖公金罐安葬兴宁小峰。就是现在河唇边、牛角垅、蜘蛛结网形,又叫旗形令字穴。这是第一次安葬。妣项氏 闰讳月娘,生于元大德八年甲辰岁(1304年)五月初四日子时,明洪武二十一年戊辰岁(1388年)四月十五日丑时殁,享阳寿79岁。妣葬潮州揭阳桃山(庚山甲向);妣廖氏生于元正大元年(1308年)戊申岁九月初九日辰时,明洪武十三年庚申(1380)殁,享阳寿73岁。廖妣葬兴宁神岗岭下墨池侧是也。谨此以上是逢春公妣生卒大体概况录。
从以上资料可看出逢春公长子志道公在潮州揭阳桃山繁衍生息了六至十代人后才外迁它乡,据代代长辈留传说在揭阳互近仍有道公裔孙生活在里。可惜一直未联系过了。今翻开历史谱载和传闻:“旧时乐耕公本是壶山公(铁牌总管、拥有千兵万马)第四子。而壶山公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潜心研究兵书韬略,立志报国。成年后,娶宋理帝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谢升一投身军旅,转战四川、淮北,屡立功勋。淳祐年间(1241~1252年)皇封总管,偕夫人赵郡主,率忠勇17将入潮,统辖惠、潮、梅三州。剿平盗寇,守土抗元。竭尽全力施仁泽,保境安邦厚人民。宋度宗帝立(1265年),皇奉旨赐谢壶山“金书铁券” (即民间所传的“免死金牌”)。同时封赐桑浦山上至鸡笼山,下至蓬洲十八峰为他的养马山。谢壶山偕赵郡主入潮时,家于揭阳尖山(今梅岗谢坑乡),朝廷赐其居住地为多文陇,并赐建“郡马府”。壶山公满门忠义 壶山公生五子:中正、乐田、乐毅、乐静、乐耕,皆文武兼备,出类拔萃。他们都参加了且护宋抗元的战争,而且功勋卓著。 谨此壶山公满门望重,堪称名门望族”。众多邻近谢氏宗亲兄弟都能得到他们父子的庇护爱戴!谨此,因由乐耕父子爱民名望高,各支脉自然而成认为自已落基祖先父是壶山公或乐耕公父子两而异了,当然本是同源谢氏裔,一样可奉祀祖伯、叔伯,且无界限之分,同一血脉之根源,同样每年奉祀祭拜,无可非议也!然而在追朔本家落基祖源流上,用文字列序中就要分清写明谁传谁,父与子、子与孙的衍承关系,所以就拿兴宁逢春公谱载都是认为逢春公之父是壶山公。据闻当时逢春公生前与壶山公父子确实是很耍好的叔侄兄弟,逢春公裔孙确实得到壶山公父子的特别爱戴保护。因前原始族谱又毁于弘治十二年已末(1499年)。裔孙众多,墓志欠详,日后淆杂,则散居难认,彼此疑惑!由此造成四大房裔孙谱载混淆、各写不一的先祖传承关系,如粤东逢春公裔孙很多误认为是壶山公传下裔孙,牵強附会载入别支的原因所在。如目前在普宁田心后陂两村逢春公裔孙宗亲于二0一二年八月三十一号省会常务理事谢振峰、谢逢海、谢刘雨三人驱車赴普宁市云落镇田心、后陂两村拜访谢氏宗亲,与会宗亲拿出旧谱查实,发现由申伯七十世逢春公之父错接在壶山公,经商讨研判并立即澄清整改纠错了,同时得到当地宗亲的赞誉,全体逢春公后裔宗亲达成共识,“正本清源,还我祖愿”慰籍先祖!
肇基公全体宗亲,今依你们谱序分析,壺山公在宋度宗五年即(1269年)来潮,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祖創乡之曰已一百二十五年之余,谅是壺山公之六世孙也,谅、、、是不敢肯定,因其间世代未详,太始祖之名無载,殊为憾事!从中说明无确切太开基始祖名字,每代衍接未详之然由至不敢妄下肇基公是壶山公裔。“始祖领任屯田事率兵士屯田海”。吾认为此句是针对壶山公之子而写进去的,有移花接木、牵强附会之嫌!肇基公生子五人:长宏基,次刚直,三稳朴,四绍唐,五恬肃,我系五房(昭隆叔)房仍在桃山都开基繁衍约800多人、长宏基房在本乡<贾里村>现揭阳贾里宗亲上万人,次刚直《子孫分創外乡者未详》、三稳朴《子或居寨内或居东郊海丰》、四绍唐,《冠带绍唐公配淑人茲懿趙氏》。我系五恬粛〈〈分創洋贝头,洋厦,陆丰碣石角溪村〉〉。徙陆丰碣石共也有几千人。谨此依你们谱述与陆丰碣石谢氏宗裔同脉,更说明肇基公是逢春公六世裔孙也!故盼请昭隆叔为带头启蒙揭阳桃山、<贾里村>、陆丰碣石村全体逢春公裔孙宗亲与会晤派年青人走访衍接丰顺采芝楼、见桥背、陆河等地方同房宗亲商议研探较查,重新纠错,求得“正本清源”,早日告慰先祖,启迪昆裔,祺福逢春瓜瓞绵延,千年驻足为幸哉乎!
附注序文中需参考如:一、壶山公若是潮州揭阳桃山开基肇基公先祖,其源流世系肯定历代人名字号能对号入座,一目了然,谱序也肯定由壶山公父子六人先叙述不可先“公諱肇基”。二、壶山公与肇基公各自生庚及代沟至六世生辰根本对不上号的,在此不熬述。
三、肇基公查明其生卒年号及一人多名称(名、字、号、讳、谥)和一夫多妻(妣究竟一个二个?)以及生子究竟多少呢?查实各子的生庚年号和迁徙地的繁衍信息。
四、在谱序中的叙述含糊,引列壶山公事迹都是纯添枝加叶、移花接木、牵強附会之嫌!
五、列举逢春公源流世系至肇基公如下:
申伯三十八世谢安公生琰→混→涟→有宁→洪高→仕纶→永良→瑞义→达从→遵金→光元→章玉→叔元→侍禧→安邦→沌→真玉→天祯→君礼→纪纲→师周→惟茂→登云→有俊→定文→景汉→德裕→模栋→公言→伯兴→文才→光佐→古文→开宣→茂→七十四世(1世)逢春公→(2世)志道之次子:千一郎,讳以善,→(3世)亦称陈千一郎,由揭阳桃山迁丰顺扬坑,*林、冯二氏生生三子,①显号四八郎,② 明,③,聪。
陈千一郎之子:→(4世)四八郎,妣李王氏,葬广东丰顺汤坑老虎形。生五子:大一郎、大二郎、大三郎、大四郎、大五郎。
→(5世)大四郎。名振郎,讳金生,妣徐氏,生一子,→(6世)。肇基公。(即:逢春→志道→陈千一郎→四八郎→大四郎→肇基公6世)。此上世系是逢春公长子志道公房直系至六世肇基公的生传关系。请望揭阳逢春公肇基派裔孙核查对照排列。谨此希望宗亲们加入逢春公理事会QQ群:36497278号。正着手编修全国逢春公四大房族谱,请速勇跃参与,提供谱资录入,早日问世。
广东兴宁市谢氏逢春公二十一世裔孙谢振峰顿首拜拟!
二0一二年十月十二日上午于兴城店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