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研谢谱真谛 走出历史误区
拜读了谢肇华先生《为何谢氏家谱都定炎帝系申伯为始祖而不涉黄帝系》(见2010年11月《中华谢氏》创刊号)的大作,深深感到先生史学功底深厚,对于姓、氏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演变而发展演变的历史叙述得很精辟,受益匪浅。但是,观题品文,又觉得这是一篇抛开谢氏家谱,另立新说的文章。对于先生的许多观点,不敢苟同。下面就先生文章题目提出的“为何谢氏家谱都定炎帝系申伯为始祖而不涉黄帝系”问题,我的回答是“非也”。关于这个问题,拙作《阳夏谢氏》(文心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早已叙述过了。 为了帮助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本着“寻根问祖不离‘谱’,评价人物重史实;居中守正不偏颇,求同存异话共识”的原则,与先生商榷。
一、谢氏家谱里没有说过“都定炎帝系申伯为始祖而不涉黄帝系”这样的话。
纵观谢氏族谱发展的历史,目前发现较早者,当属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老冢镇谢家堂村庋藏的唐序宋谱阳夏《谢氏族谱》,这是一部经专家鉴定、央视《走遍全国》栏目和发行突破百万的《大河报》公开报道、海内外公认的谢氏族谱中年代最早的孤本,十分珍贵。现在就以这部谱上的三个序为基础,展开讨论。第一个序是1120年前,官居岭南客管经略使谢肇撰的《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现将该序原文抄录一段,加上标点和简析,供大家参考。
“谢氏本系出自炎帝①,神农氏②之嗣。建至唐虞降世,而为四岳③。至周,有申伯为周宣王之元舅,丰功硕德,聿为中兴勋戚。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诚以封之。厥后子孙世仕于周,而家于封。其后,或仕宦,或商贾,避迹远游,错处海内者,寔繁盛矣。而究其本源,同归一派,昭然可据也。”
这段文字共七句。第一句里一个“本”字告诉我们“原本,原来”是出自炎帝之系,神农氏的子孙。第二句承上讲:从这种说法出现(建立),到了神话传说的唐尧虞舜时代,又称为四岳(的后代)。这些都是西周以前的事情。第三句一转,“至周“,指武王灭商,建立了新的西周王朝以后,传至周宣王时期,有个申伯他是周宣王的大舅,战功卓著,品德高尚,堪称劳苦功高的皇亲国戚。第四句周宣王就选定在邓州之南阳筑谢诚来封赏他。这里的“邓州”和“南阳”都是地域概念,表示一个较大的范围。第五句“厥”代词,作其,他的,那个讲。从那以后,他的子孙们世代在周朝做官,而家安在封地。第六句:再往后,无论做官、经商、或是避迹云游四方,分散在海内各地,实在是枝繁叶茂人口众多呀!第七句:可是探究他们的受姓源头,都是属于(周宣王封元舅于谢城)这一支派,脉络清晰,有根有据。
这里说明一句,凡是以国名或封地名为氏的,绝大多数上限断自西周。
第二个序是距原序时隔314年,到了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赐进士及第文林郎中书舍人彭龟年撰写的《东山谢氏家谱序》。再摘录一段原文,加以简析。
“氏族之学难稽者久矣。君子必质诸《世本》者,以其源于周官小史著姓之说,理尚可信不诬。谢氏之裔出于炎帝,则《世本》果安在哉?盖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
这段话共四句。第一句说氏族学说是很难考核(它的源头)的,这已是很久以来的事情了。第二句说:君子依据《世本》这部(记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世系、名号及事迹)历史著作上的记述(探研谢姓起源),认为它起源于“周官小史著姓之说”,从道理上说还是可以相信的,这不是对的。第三句用反诘语气表示肯定,硬说谢氏出于炎帝之系,那么《世本》这部最早的历史书上的记述(关于谢姓起源于黄帝之系)果然错了吗?(意思是没有错,非常正确)。第四句在肯定谢氏出于黄帝之系,又指出周封谢氏申伯的封地,在唐朝时是归“邓州之南阳”管辖,这个地方就是“今汝南谢城是也”。宋时彭龟年是可以看到《世本》的。这个序和唐谢肇的原序一脉相承,进一步肯定唐序,然后又指出周宣王时筑的“谢城”现在归汝南管辖。“著姓”指当时著名的大姓(西周姬姓应当是最大的著姓)。
第三个序是大清咸丰元年儒学生谢凤仪撰的《重修家谱序》。这个序承宋序,没有再提起“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而是直接说:“稽我谢氏受姓肇自申伯,秦汉以来世居阳夏……”稽:考查、考核;肇:开始、肇端。考查我谢氏的起源,开端起自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城——以谢为氏。
以上三个序中关于谢氏起源的记述,可以说是再明确不过了。
除此以外我又翻阅了苏东坡、文天祥等数十部谢氏谱序(不包括现代人撰写的谱序),也都没有再提起过“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都是肇自周宣王所封申伯。这怎能说“谢氏家谱都定炎帝系申伯为始祖而不涉黄帝系”呢?
二、关于周宣王的元舅姓姜还是姓姬的问题
为了探访西周的历史,我于2010年11月初至22日从宝鸡的石鼓山周塬开始,沿着周人迁徙的足迹一直考察到犬戎杀死周幽王的骊山脚下,期间参观了石鼓山上的文化墙和周人活动的文化广场和出土西周青铜器博物馆、周公庙等原始遗迹,整个西周历史遗迹中特别是周厉王至周宣王时期没有一处介绍姜姓申伯的功绩,而更多的是介绍周人深受姜戎(犬戎)之害,不断地从西北方向内迁、东迁。周人世代与姜戎联姻,都是为了缓和矛盾。石鼓山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西周的历史文化,其中有《国人暴动》、《召公舍子》、《开创共和》,彰显着召公虎在国人暴动,追杀太子静的千钧一发之际,毅然献出亲生儿子替死等,堪称千古绝唱。关于召公虎的功绩和他因功被封为申伯等,根据《史记》上的记述,早已载入《简明历史辞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召公虎姓姬,与周天子同姓,属黄帝之系,当然称为“著姓”。至于南阳境内的吕、申之国,请看《史记》记载:“太公望吕尚,是东海人。他的祖先曾经担任四岳的官,辅佐禹治水,有大功;在虞夏之际封于吕城(今河南南阳县西三十里),也有封到申城的(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姓姜。夏商之时,申及吕城或封给旁枝庶子,以致后世子孙有沦为平民的。”(摘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台湾六十教授翻译);西周初封的姜姓申国又称姜戎,位于今陕西、山西之间,后来为墨胎氏入赘取代,以姜为姓。有人可能说《世本》上说的谢姓是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一支,在你笔下怎么又变成黄帝之后姬姓一支了呢?请看《左传••隐公元年》疏:“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申绝,至宣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谢。”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商朝陈国是舜帝后裔虞思一支虞姓。周武王灭商后,当然不会再用他,所以另寻舜帝后裔虞遂一支姓嬀名满,让他去取代亲商的虞姓诸侯地位,因为他们都是舜帝的后裔,陈国的子民容易接受;再如齐国本是姜姓的封国,公元前391年田和代齐而立,周安王及诸侯均承认,史称田氏代齐,道理就这么简单。
三、“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
这是谢氏家谱告诉我们的定论。寻找谢城不能离开这个“谱”。
信阳是东申黄帝之系姬姓申伯始封之地,故简称“申”。关于古谢城与邓州之南阳、汝南等地名有关问题的解释,乾隆《信阳州志》:“信阳、罗山皆申伯国也。”1979年3月河南省信阳县吴家店坟扒村刘忠富院内,出土一批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其中就有当年谢人铸造和使用的器皿。一支铜削(古之书刀)上铸有文字,铭文是“佳系仲 子用”。铭文中的 即谢字,说明谢人确实在这一带生活过。民国二十五年《续修信阳县志》:“谢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淮河北、泗河西北。《方舆览胜》云:申伯所封之地。即今平昌关北之古城。”古城旁的城阳城址,地处信阳市北25公里处的淮河西岸,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六座“楚王城”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具有非常重要考古价值的一座古城址。城阳城址主要包括城阳城、太子城、古墓群三个部分。 太子城位于城阳城东北隅,相传西周末年申伯为周太子所建。太子城西、北两面临十字江,陡峭险嶙,东北是淮河故道天然屏障,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垣保存较好。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信阳北六十里的长台关一带的古城址中发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文物青铜器、木漆器及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000多件。证明当时确实是申国和谢人民居之所在。信阳在北周以后称申州,颜师古等人都认为“古者申与信同”,可知二者有渊源关系。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在汉代,南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初复废,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邓州为南阳郡。
【申州】北周置,隋改为义州,又曰义阳郡。唐复置申州,改曰义阳郡,寻复为申州。故治在今河南信阳县南四十里(大约在平靖关一带)。宋改为信阳军。
【汝南郡】西汉高帝二年(205年)置汝南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沘原县】汉棘阳县地,后魏置上马县。唐废,寻复置,改曰泌阳,移唐州来治。民国改为沘源县,属河南汝阳道。(沘源县即今泌阳县)
古代政区的建制与沿革,因改朝换代屡经变革,河流多次改道,加上兵奭、水旱灾害等原因,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建置去套古代的建置。看了上述几个地方的建置历史辖区沿革,对于古谢城位于今信阳县(现在为平桥区)平昌关镇(古称安昌县)北“古谢城遗址”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个位于今南阳、信阳、驻马店三市交界处的古谢城,在历史上曾经隶属过邓州之南阳和汝南等政区的管辖,所以,阳夏《谢氏族谱》唐序中说:“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和宋序“盖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这是十分吻合的。笔者曾深入信阳实地考察,从武胜关、平靖关到长台关、平昌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你不得不佩服古人在此设州决策的英明。
今信阳市有关申伯的遗迹很多,据民国二十五年《续修信阳县志》卷四载:申伯台在信阳城北关为申伯所筑;申伯读书台在信阳城内西北隅,旧时台上建有申伯祠;“古申伯国碑”原立在申碑路中段,为颜真卿所书,明代重刻,文革中被毁。后申伯转为州牧,筑谢城于信阳北平昌关,死后葬于平昌关西北25里,墓冢曾被挖开,出土文物很多。申阳台在古谢城西,为申伯阅兵点将台。这些都是申伯国与古谢城存在的有力佐证。
谢肇华先生文章说:“以今河南省宛城区东、西ΧΧ一带(原属南阳县)为中心形成‘谢国’”,“申伯姜姓,炎帝裔,申伯受封谢地,典籍中斑斑可考”,还说“谭其骧为首的众多专家撰写论文从方方面面论证古谢城还是在南阳ΧΧ”。我听说那次会议谭其骧老先生就没有到会。会后出的《谢氏源流争鸣集》是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任崇岳先生主编的,我已拜读过数遍,只看到争论很大,没有看到统一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