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和林景熙同是南宋爱国诗人,俩人是诗友,也是同志。两人节义既同,才概亦略似,并称翘楚。谢翱(1249-1295),字皋羽(一作父),号晞发子,福州长溪(今福建福安市)人。是一位秉性耿介、倜傥有大节的志士,少景熙七岁。他们相识在至元二十年(1283)。时谢从抗元军兵败避地两浙,抵会稽(绍兴),缔交王英孙、林景熙、郑朴翁、唐珏等,共结“汐社”。 著作有《晞发集》。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苍南县繁枝乡三岙村)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谢翱和林景熙互相交往,声气相投,各自诗集中诗题相同或相近者,不乏其例,可见其相互唱和影响。据方凤《行壮》记载谢翱避地浙水东,留永嘉,括苍四年(1279-1282),其游乐清之雁山;曾经多次来温,舣舟江心寺,与当地的一些著名抗元士人交往甚密;在《晞发集》中有诗《夜宿江山寺》、在《晞发遗集》中有诗《舣舟江心寺》记载。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一二八五年),林景熙四十四岁。他与陈用宾同客王英孙家。江南佛教总统杨琏真伽因凯觎宋皇陵中的金玉宝玩,至会稽,将微、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墓,尽行发掘。盗取珍宝,抛弃遗骸。林景熙与郑朴翁、唐珏等出于民族义愤,协谋冒死收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
林景熙《霁山集》卷三有《冬青花》: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清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写诗颂冬青花,也就是颂帝陵。诗中以“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蜀魂飞绕百鸟臣”等句,隐隐点出。诗中表现出他的忠君思想,冒大险葬帝骨的爱国义举。
唐珏亦有《冬青行》,见《宋诗纪事》(1913页):“遥遥翠盖万年枝,上有风策下龙穴。”谢翱感此而作。《冬青树引别玉潜》(见《晞发集》)。
冬青树,山南陲,九日灵禽居上枝。 知君种年星在尾,根到九泉护龙髓。
恒星昼陨夜不见,七度山南与鬼战。 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
山南金栗见离离,白衣人拜树下起, 灵禽啄栗枝上飞。
林景熙《冬青花》、《梦中作》等诗词,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这一旷古未有的事件。谢翱也以《冬青树引》为题,借事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冬青树、冬青花,也被后人视为忠贞爱国的象征。“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表达了抗元复宋的坚定决心。
林景熙《霁山集》卷三有《梦中作》四首:
珠亡忽震蛟龙睡,轩敝宁忘犬马情。亲拾寒琼出幽草,四山风雨鬼神惊。(其一),
一杯自筑珠丘士,双匣犹传竺国经。独有春风如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其二),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吠鸦。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贴落谁家。(其三),
珠凫玉雁又成矣,斑竹临江首重回,犹忆年时寒食祭,天家一骑棒香来。(其四)。
由于当时处于元蒙集团统治之下,故景熙假托作梦,隐晦表达爱国思想。其一记叙皇陵被掘,林景熙与郑朴翁、唐珏等人搜集帝骨之情形;其二想象先朝皇帝在九泉之下的哀伤;其三写南宋遗民们对先朝皇帝的怀念之情;其四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
谢翱《晞发集》卷三有《远游篇寄府教景熙》:
朝游扶桑根,不折拂日枝。莫食楚萍实,掬海见虹霓。黄鹄别我影,目尽汉水湄。
况复衔其子,风露何当归?飘萧软桂丛,零落紫苔衣。梦魂知尔处,落羽在瑶池。
全诗借咏远游仙境,抒写欲飘然高举遗世独立,而又不能忘怀故国故邦,曲折地表达了一种孤独失落、渺茫怅惘的复杂情感。诗中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遗黎节士深沉的亡国之痛。
林景熙作《酬谢皋父见寄》答和:
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邱;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
美人渺天西,瑶音寄青羽。自言招客星,寒川钓烟雨。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夜梦绕句越,落日冬青枝。
诗中刻画了谢翱的不屈形象和恋恋宗国之怀,表达的也是他自己的眷念情思。全诗格高意远,充满肝胆相照的知己之情。最后提到收恰宋陵遗赅,葬于兰亭,植冬青为标识事。
又林景熙《霁山集》中有《读文山集》诗:
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风尘九溟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鋋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蝉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可照吾忠切。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此诗可与《正气歌》同读,是《霁山集》中压卷之作,也是古来歌颂文天祥诗的压卷之作。
《书文山卷后》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1276年7月,谢翱变卖家产,率乡兵数百人,归于文天祥帐下,任谘议参军。此后,文天祥被俘遇难,南宋灭亡。文山殉国后,谢翱和林景熙俩诗人重读文山集,感触都很深。谢翱诗写自己的悲痛,对文天祥的崇敬和歌颂。林景熙的诗则以大部分的篇幅热情颂扬文天祥,“苦寒蝉尚握苏武节,垂尽犹存杲卿舌。”最后抒写自己的感情,“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
《过杭州故宫二首》谢翱
其一: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暗销魂。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其二: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故宫》林景熙
惊风吹雨过,历历大槐踪。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
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愁见花甎月,荒秋咽乱蛩。
二诗都是过杭州故宫所写的诗,用古今对比的手法,着重写今之凄凉,又都抓住南宋故宫被改作华佛殿这一典型题材。可见,二诗人所见所感相近,志同与道合。谢翱诗清新直率,突出今日凄凉;林景熙诗凝重沉郁,勾划六种景象,写尽凄凉。谢翱和林景熙,用他们的满腔豪情、细腻情丝,让后代永远记住了他们,俩个南宋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