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谢氏 >> 江西谢氏 >> 内容

关于“子璋、復乾”两公源流世系的探讨

时间:2018/10/10 22:16:09 点击:

  核心提示:关于“子璋、復乾”两公源流世系的探讨  公元2011年11月11日晚,我们接见了江西上犹县中稍伏坳村谢氏宗亲谢昌通一行四人。他们前来兴宁市寻根问祖。晚九时到达兴宁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宗词),由谢启梅、谢...
关于“子璋、復乾”两公源流世系的探讨     公元2011年11月11日晚,我们接见了江西上犹县中稍伏坳村谢氏宗亲谢昌通一行四人。 他们前来兴宁市寻根问祖。晚九时到达兴宁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宗词),由谢启梅、谢新明、谢振峰三人欢迎接见了远道而来的宗亲,共进晚餐,相互拿出旧谱较对交谈至深夜。 依据宗亲来访携带旧谱记载名、讳、号分析,由子璋公叔侄自清初由广东兴宁迁徙上犹中稍村定居繁衍生息,人丁昌盛。其裔孙思诗则曰:“若时存凝情可谅,如今不问理不该,祖德源流前未知;裔孙繁昌从何来?”谨此四句道出了宗亲们的心愿。“寻根问祖,缅怀先辈”的来龙去脉,求得正本请源,效仿先祖,万代绵延。 从广东兴宁市北塘村谢氏宗亲遗存“三房”的手抄谱有三本查阅比对,与上犹宗亲的谱记载的名、讳、号基本吻合。只遗憾的是“子璋、復乾”两公父子关系,有颠倒的可凝?上犹谱载九十一世復乾公戊辰年生,长子子璋公生于已亥年(九十二世)、其孙天祯公生于康熙庚辰年10月21日卯时生(九十三世)。即復乾——子璋——天祥、天祯……。而广东兴宁北塘谱载:“逢春——志兴——寄生——永安(十六郎)——处士——大三郎——承祖——文进(生五子)——尚锦——恩德、恩玖。”恩德公生二子——逢瑞生七子(子端、子光、子亮、子瑛等)。另有一页谱记“逢瑞公派十三世祖復乾公,葬松排祗田墩上。”復乾公有兄弟四人,都是復字辈的,但无详记载,传说全部处迁。另从谱中显示,十二世祖“子字辈”堂兄弟就有二十多户,传说子字辈外迁居多。为此说明子璋公妣、孙和叔侄在同时期迁徙江西上犹等各地安居生息繁衍后裔。 据昌通四位宗亲口述“历代先辈传说復乾公是先卒葬于兴宁,通过几代人后(也不知那一代),生活富裕了,裔孙才返回兴宁找到復乾公骨骸移至上犹宝地安葬,其具体时间未知。”为此,先祖历代传说是一个真实的事。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子璋公与復乾公在中壮年前肯定生活在广东兴宁,而復乾公有妻有子生活在兴宁,不料復乾公先卒葬于兴宁北塘松排祗田墩上,其父子璋公此时痛失儿子的心情,加之此时年代动荡,谋求生计困难,又有兄弟叔侄外迁它乡谋生愿望,故此时携家眷迁徙到上犹谋生繁衍。”所以在兴宁北塘谱内无记载子璋公的名号,只记载了十一世逢瑞公生有七子(七兄弟都是以子字为符号),其復乾公载为逢瑞公派裔孙,那么可以肯定復乾公父亲是子璋公。 子璋公携妣、孙在江西上犹中稍安居乐业后,子孙昌盛,其到了晚年(十几二十多年后),子璋公肯定很有可能遗嘱告诫了后裔们“復乾公骨骸仍葬在广东兴宁什么地方,有办法时,一定要回广东兴宁拜祭或者移徙到江西上犹安葬,比较好管理拜祭,就此产生开始有了传说一事至今。通过了先辈(子璋公)的遗嘱,变成了传说。”对此认为在上犹生活繁衍了几代人或几十年后,裔孙财丁兴旺,为了不愧对先辈的遗嘱(传说),派裔孙返回兴宁把復乾公的骨骸迁葬在上犹府阳隘高峰山大木坑中心埂上,祺佑裔孙历代昌盛。 对于两公世系源流问题。在二OO七年始今返复查阅有关资料分析,总体认为是兴宁北塘老谢屋所迁无误。今悉,昌通宗亲,找到了一份孟春公世系派诗歌,其发现有“璋、乾”两字的单词,但不是连贯性排列(乾、璋)的字辈,纯属巧合存有两字而言,针对孟春公房派世辈排列诗句,与上犹乾、璋的世辈排列和代沟不符。上犹为“復、子”两字与兴宁北塘的世辈排列相致吻合的。只不过是有颠倒可凝之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峥嵘岁月,有很多事物会错乱颠倒,传抄写错,甚至很多人名被笔误,或许东拼西凑,造成张冠李戴,辈份困乱,致使后裔误入企图,本想正本请源,还我先辈。造成久久不敢妄下结论,凝域不解。谨此盼请宗亲们三思而引,多问个为什么?如有谱记载孟春公是逢春公的同胞兄弟。其实两者先祖的始迁地不同,是同属福建省,但不是同一个地区,各先祖世系衍按传代不同,只不过中古时代都同属申伯公六十九世文才公所传也。(七十世光佐、光佑、光伸、光保、光传五兄弟为同胞兄弟)。(七十四世逢春、遇春、连春为兄弟三人),而七十四世孟春、仲春、喜事三人为同胞兄弟,根本不可能是亲上弟之称了。谨此,我可负责任地说,若有发现混淆记载的,请诸众宗亲们澄清纠正为盼。再不要延误后裔。(本应称堂兄之称为准则),而我们梅州市七县一区而言,有春字辈排到的先祖二十八个之多,他们繁衍后裔甚多,遍及世界各地。增曰:“福日东升报春晖,梅开锦锈绽缤纷,兴城春辈裔孙盛,瓜瓞绵延遍全球”。 对于孟春公房派世系,如果无载“復乾、子璋”两公名字,上下先辈衍接对不上号,只单凭诗歌,是不切实际关联的希幻推测,全无多方证据。故可排除此脉世系了。今重点研讨逢春世系和北塘谱世系的衍接传承关系。为什么我反复强调?因为归结有如下几条佐证。 一、上犹谱载明“復乾公”世系裔孙是由广东兴宁移迁到上犹中稍村安居,繁衍生息至今,是铁的事实。 二、历代先辈遗嘱传说返回兴宁把復乾公骨骸迁移至上犹风水宝地重新安葬。 三、兴宁北塘谱载明“復乾公”生卒葬在兴宁。特别注明“復乾公”是十一世逢瑞公房派裔孙(生有七子:子瑞、子光、子亮等七兄弟都是子字辈属十二世),其本屋十二世祖子辈就有二十多人。十三世祖“復”字辈也有十多人传下了裔孙。据传十二、十三世(子、復)外迁它乡比现在的要多,绝大部分传说迁移江西省比较多。 四、上犹宗亲可派人再次去寻找“復乾”葬地名,看是否存在北塘谱载“復乾公”的骨骸还有没有,如果是没有骨骸,说明早已迁移到上犹安葬。此地名仍能找到。 五、依据兴宁北塘三房遗存谱载明“逢春公”为申伯七十四世,兴宁开基一世,二世志兴公,三世寄生公,四世永安公……。类推申伯八十五世子璋公;八十六世復乾公是无凝的考证,绝对是准确无误;谨此,子璋公为父,復乾公为子,也是绝对准确无误。 六、当时派遣裔孙把“復乾”公骨骸迁移时,误认为先卒在兴宁的肯定是为父,比子璋公先卒在前,因为子璋公迁移到上犹时还生活了一段时间至终年,卒葬在上犹,误认为是復乾公子因时间差距,又没有白纸黑字写明遗嘱,时隔久远,模糊不清,误传口述的真实性,造成父子颠倒。另关于两公与孙辈(天祯)三代人生辰问题,本认为肯定有一人的生辰弄错,据上犹谱载的各自生庚辰时比对有出入,不符合传承年限。为此仍需进一步有待考证分析为盼。[復乾公戊辰年生:子璋公已亥年生,二孙天祯公康熙庚辰年生,长孙天祥未知] 七、上犹谱载子瑞、子瑛同时迁出江西,从谱中看就有错记出入不符与北塘谱。因为子瑞(是否笔误子端)公在兴宁繁衍有三子,復运、復近、復兴,传下裔孙众多,假若子瑞、子端不是同一人,也说明是十一世逢瑞公生传七子的其中一人。即:子端、子瑞、子光、子亮、子瑛、子璋、子口。从七兄弟中有四兄弟是外迁,有三兄弟留传兴宁北塘。 再从以上推测分析,他们父、子、孙三代人生活在清朝顺治年间至雍正元年间。作为二孙天祯公出生在康熙庚辰三十九年出生无误的话,那么其父、祖只得往上推算了。目前本人认为怀疑“復乾公”生辰怕有出错,因发生在迁移时的碑文模糊不清或记错,转抄错等诸多原因罢了! 今天,不得不又拿出北塘另一房派十一世祖逢贤公房的生辰记载来对比较正,本房的生辰记载很清楚,一目了然。如:逢贤公一生六子:子松、子柏、子兴、子礼、子凤、子杨。比如子凤公生于康熙三十九年辛未岁,九月十五日(一七O一年),生子復尚、復高。復尚生于康熙雍正三年乙已岁(1725年生),復高公生于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年生)。子凤公在二十五岁时生復尚,在中年五十岁时又生次子復高公。此房的生辰记载比较信服认同。在此依两房生辰校对,本认为子璋公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已亥年(1719年生)是比较合情理的。如復乾公生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岁也是比较合情理的。(1748年生)、(子璋公在三十岁生復乾公)。如果两公传承关系是在记载(复查)对的话,那么,其孙天祯公的生辰说明是写错,不符合传承逻辑了。更进一步说明上犹谱记是把父子传承颠倒了。只需全体宗亲商量研讨达成共识,澄清为盼。正本清源,告慰先祖,庇佑裔孙,万代荣盛。 今特此较对啰嗦,只因水平所限,盼请见谅赐教!搁笔至此,赠诗曰: 昔日存凝情可谅,枯木逢春寄生延, 跋山涉水来寻祖,子璋復乾承祖继, 拔开乌云朗眼前,先祖庇佑天祯盛, 曙光初显宗颜喜,在天英灵含笑欢, 祖德源流在兴宁,宗情祖叔千年谊。 致祝: 宗亲们:事事顺意!合家幸福!     同房宗愚:谢振峰拟 辛卯年十一月十五日 文章录入:谢振峰    责任编辑:谢振峰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