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谢氏简介和谢氏源流

时间:2018/10/10 22:18:21 点击:

  核心提示:谢氏简介和谢氏源流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

谢氏简介和谢氏源流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陈留、陈郡、下邳。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编辑本段释义图腾  在甲骨文中,谢字像一人拉弓箭之状,古时谢、射两字通用。因此,谢人是一支善射的氏族,以谢命族名和地名,最终形成国家。 
 

   谢姓图腾
谢,也是一种龟,头昂着行走。而低着头行走的龟,称为灵。谢,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在古谢之地曾出产头昂着行走的龟,因以谢命地名,进而形成城堡,最后发展为国家。最初的居民称为谢人,谢人最初的原始图腾是龟。

谢姓氏字体:

  谢[谢、榭、绎、射,读音作xiè(ㄒㄧㄝˋ)]

    

 

源流一
  源于任姓,出自周朝封予黄帝后裔申伯的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国,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汉朝王符在《潜夫论》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朝有人认为谢氏是黄帝之后。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大文豪欧阳修在《谢绛铭》中也说:“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两人皆指出,谢氏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朝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朝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国,源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名为氏。”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国,属于以国名为氏。炎帝,世称神农氏,被谢氏族人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氏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谱书都说是源于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在史籍《元和姓纂》中说:“谢,姜姓,炎帝之胤。”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说:“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在史籍《万姓统谱》中也说:“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但司马迁在撰著《史记》时,依据《世本》,未将炎帝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而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仅将炎帝附于黄帝,故而在后世其名不显。炎帝,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姓姜,由于以火德王,所以称为炎帝。由于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籍《史记》中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据史籍《竹书纪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到了一百四十年后的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由于申国位于南阳盆地,是周王朝控制荆楚地区的重镇,因此楚文王熊赀发动了攻申国之战,不久即攻克了申国,回兵时顺带又攻击了母舅亲戚邓国。   楚文王在这次战役中,虽未正式灭掉申、邓两国,但楚国的势力实际上已伸入南阳盆地。申国王族子孙及国民在国破时大多逃迁至新都之邑谢国,后即有以新国名为姓氏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之一,史称谢氏正宗。谢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高车族直勒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唐书·谢偃传》中的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是卫州人(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今河南卫辉),他在隋朝时期担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应诏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秀),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谢偃以文学著名于当时。谢偃,祖先为高车民族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本姓直勒。在史籍《旧唐书》中说,谢偃的祖父叫直勒·孝政,在北齐政权中任散骑常侍,后改汉姓为谢氏。直勒氏,属于以贵族身份称谓为姓氏,原称“敕勒氏”。按照高车族部落酋长世代相袭之惯,则谢偃之父与敕勒庆都是高车直利喝部酋长敕力犍的后裔,或许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汉姓为谢氏的直勒孝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当年率众降魏的敕力犍,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该支谢氏族人后在河南郡生息繁衍,融入汉族,亦成为河南谢氏中庞大的一支,史称河南谢氏。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谢水,属于以居邑为氏。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曾经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到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这部分族人也随之东迁至龚邱(古兖州,今山东宁阳)。为了纪念故地,周宣王的庶子将新封的龚邱地方也称作谢丘,后有一部份族人以居邑谢丘为姓氏,称谢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谢氏。
源流五
  源于嬴姓,出自先秦时期司射官,属于以官职称谓字讹为氏。先秦后期,秦国中人的姓氏之中就有射氏,出自军制司射官。后因“射”与“谢”二字同音通假,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讹字为姓氏者,称谢氏。关于射氏的来源,史籍记载不一。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射氏源于晋大夫貌之后。”而在史籍《姓氏考略》中,则认为“射氏由古司射官而来。”   在史籍《汉书》中,颜师古更认为:谢氏是射氏的一个分支。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在摆脱了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汗的控制后,归附于满清政权。清政府组建了蒙古八旗。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别速惕部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   ⑵.陈蒙古八旗萨拉氏一支祖上萨拉·白达色,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到辽宁丹东凤城牛庄落户,后取其名首字谐音汉字“白”为氏,萨拉·白达色的弟弟萨拉·黑达色则携眷至丹东岫岩地区落户,取汉字“谢”为氏,隶属于镶蓝旗蒙古。今后裔散居于岫岩哈达碑、偏岭、凤城大堡、石城、宽甸长甸等地。   ⑶.巴尔虎旗蒙古中的谢京氏族,原居喀尔喀地区,因遭受厄鲁特蒙古噶尔丹族的迫害,率巴尔虎族万余人南下,游牧于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清廷准议,全族移驻盛京(今辽宁沈阳),其中一部分族人驻守丹东凤凰城、岫岩等地并独竖一旗,称蒙古九旗。取原姓首字谐音汉字“谢”为氏。   ⑷.蒙古兀良合部的锡勒朱徳氏族、哈日玛赤氏族,在清朝中叶以后亦多冠汉姓为谢氏、邢氏。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察氏,亦称沙岔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撒铲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aca Hala,汉义“头盔”,世居瓦尔喀浑春(今吉林珲春)、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隗氏、白氏、魁氏等。其中,谢氏为乾隆大帝钦赐之姓,专用于具有官身之萨察氏族人。   ⑵.满族沙拉氏,亦称萨加拉氏,满语为Sala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谢氏、边氏、查氏、沙氏、程氏、山氏、白氏等。   ⑶.满族苏拉喇氏,亦称松佳拉氏,满语为Sular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谢氏、松氏等。   ⑷.满族锡尔馨氏,亦称谢京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锡尔沁部,以姓为氏,满语为Sirhin Hala,世居和托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谢氏、金氏等。

     

          孟春公21世孙:谢思明 收集整理

 

                                        2012年11月24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