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悼念永春,为其遗愿的实现而努力据全球谢氏宗亲联谊会总会第三届武汉恳亲大会,印发的《纪念特刊》第90-91页刊出: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谢氏委员会的“讣告”,介绍了湖北省谢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人之一,《谢永春的生平》。谢永春生于1924年3月12日,原籍河南省南阳县金华乡西谢营村。生前是湖北省枣阳第三...
悼念永春,为其遗愿的实现而努力谢汉清据全球谢氏宗亲联谊会总会第三届武汉恳亲大会,印发的《纪念特刊》第90-91页刊出: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谢氏委员会的“讣告”,介绍了湖北省谢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人之一,《谢永春的生平》。谢永春生于1924年3月12日,原籍河南省南阳县金华乡西谢营村。生前是湖北省枣阳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已退休。他一生坎坷,精心治病济贫,医德高尚,在群众中享有盛誉;他热爱宗亲事业,广泛与有识之士和海外谢氏精英接触、交流,为宗亲联谊作出了贡献。2008年1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而仙逝,享年84岁。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该文末段,公示了永春生前有两大遗愿: “一为亲受东闵宗长书信(含题字)之托,号召大陆宗亲在太康、上虞两地为谢安公立像,惜蹉跎未成;二望谢氏宗亲事业发扬光大,正本清源、敦亲睦族、耀祖光宗、强我谢家。” 谢东闵曾是台湾地区的副领导人。他意识到谢氏源流存疑,祈望永清宗长与大陆族人致力正本清源;他崇敬谢安公在淝水之战,创以少胜多保卫中原的军事智慧的伟迹,是谢族的光荣和骄傲。所以,倡议在河南太康、浙江上虞两地立谢安公像。然而,永春宗长多年与族人磋商未果,以致永春宗长在临终前将两大遗愿告知在世的族人。 1996年4月18日,世界谢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谢汉儒(台湾),复函河南周口谢成斌的信中所提及的谢安故里之争、发祥地南阳与唐河之争、黄帝后裔或申伯为始祖之争等等。他说:“钧祥宗长认为谢氏始祖并非申伯,目前钧祥宗长为大陆研究姓氏学之权威,著有《中原寻根》大作,风行大陆。其研究根据资料,大部为历代流传文献。弟并请其写作谢氏源流之大文,经弟分送总会源流研究委员,表示意见,均未置可否。弟认为兹事体大,未敢将其大文刊登。其故有二;第一,钧祥宗长不认申伯为谢氏始祖,大部分根据文献。但认申伯为谢氏始祖,也是根据文献。而文献以何方为真实?亟待研究。……弟决定暂时不予登载,俟耒日有机会(希望寻找机会)邀集我谢氏宗老暨全国研究姓氏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讨论,务为获得一确实证据,使我谢氏裔孙心服口服。如今天不成,期之明天;当代不成,期之后代。” 汉儒会长的期待,东闵宗长的嘱托,永春宗长的遗愿,祈望大陆谢氏族人的正本清源是一致的。国内也不断有谢氏宗亲呼吁对谢氏源流的研究和讨论,却有一些杂音在干扰,把热心探索的声音说成“逆流”,“钻牛角尖”。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不钻是不成的,通过苦钻才能揭露那些欺骗族人的假象,才能还谢氏源流的本来面目,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就是正本清源。谢氏族谱记载族源中有很大的出入:有说姜太公是谢姓的始祖,又有说姜太公第十三子佐公姓申,再传九代的宏道公生二子,长子申伯受姓谢,次子申甫仍姓姜;还有的说楚伐申后,申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谢或说周宣王加封申伯“于邑于谢”才有谢姓。我以为这些都是人为杜撰。上述这些不实之论,我在《乱世不可乱宗》和《谈今说史辩谢源》两篇拙文中,例举了史料的记载进行论证上述说法的虚假性。我们只要翻阅一下古代史的先秦篇,研究一下西周时期的封建和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其以王权、族权为统治核心的政纲。细致地读一读《诗经•崧高》,多些看看历史学者对谢姓族源的说词,南阳地区学者和有识之士的文章,南阳、唐河地方史志的记载,您就会了解到,谢国和谢姓的存在比西周的建立早一千多年,比南申的立国早二千多年。周夷王、周厉王时与姓墨胎氏的后代建立了婚盟关系,(周厉王娶这族族长的妹为妻,周宣王也是娶这族的女子为王后,周幽王娶申伯之女为原配)而成为周王朝的国戚,要使国戚与周王朝门当户对。原与姜太公共祖的申姓(西申)已绝,而在南阳北序山下新立一个南申国,封爵为伯。因为南申国近谢国,周宣王派召伯虎去灭了谢国,教化谢人“谢于诚归”和“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申国并吞了谢国疆土。谢人也分配给申伯作奴隶。 “庸”者,奴隶也,奴隶没有宗庙,只能拜君主申伯的宗庙,被讹为谢氏始祖。中国最早记载姓源的《世本》和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都记载“谢•黄帝之后”,到清代学者郝懿行在《丽书堂•谢氏族谱叙》还是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谢族是黄帝之少子禹阳的后代。 1991年10月20日——22日,由河南省社科院、中共南阳县委统战部、南阳县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了首届谢氏源流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湖南、青海、湖北、河南八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等单位的二十多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后出了本《谢姓源流论文集》,河南省社科院的艾延丁撰写了《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综述》。该文第二段关于谢氏的族源问题说:“钱林书、陈连开、何光岳、周乾潆、肜良翰、艾延丁等皆认为谢氏为黄帝族的任姓后裔,但因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地,后人尊申伯为始祖。申伯为炎帝族四岳的后裔,故今谢人皆称自己为炎帝之后。实际上,谢氏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更符合历史事实。”(《全球谢氏通讯》第十七期35页转载了此文)其实,南阳地区的史学家和有识之士,在他们的文章中也述及以上的史实。南阳唐河籍的《百家姓》专家谢钧祥说“申伯并非谢姓的始祖”,肯定谢氏是黄帝的后代。我们相信,尽管在正本清源的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了谢族子孙追溯族源的决心,“当代不成,期之后代”,一定会令谢氏裔孙心服口服。在此,一切不愿背奴隶包伏的谢人,都会携手共进,永春、东闵、汉儒先辈的遗愿,我们会接捧继续努力!一定会得到谢氏族人的共识。我们在研究谢氏源流中,必须了解谢源于射,巫谢,黄帝时代已有谢国、谢人;深入了解西周的社会制度,以及宗法制度,王权与族权为统治核心,按五等公、侯、伯、子、男来分配疆土和奴隶人数;了解扶周中兴有“三公”——周公、召公和姜太公,南申申伯在周夷王或周厉王时才立国,周宣王加封,到周幽王,仅三代王的时间,他就勾引缯、戎杀掉幽王和太子伯服,导致西周灭亡,是功是过不是一目了然吗!有人把南申的申伯吹上了天,西周没有他就不成,说是“扶周中兴”的“功臣”,吹嘘与史实相违!在此,我提醒一下族人,所谓发祥地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有人不断制造假象,进行欺骗族人,甚至大打出手,一定要非我莫属。谢氏发祥地少则也有七十里,宗亲要明察秋毫,凡事要理性,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离谱做蠢事。再者,南申的申伯是来自孤竹国君的长子公信和三子公达的后代,原姓墨胎氏,入赘申族,别了姓墨胎氏改以封地为姓,姓申。公信、公达被周王朝赐谥“伯夷与叔齐”,南申一族不是与姜太公共祖的申,那个史称西申,到周孝王时“其后申绝”这是无可非议的史实。“伯夷与叔齐”是当今申姓的始祖,而不是谢姓的始祖。 二00九年季春 2012-11-28整理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