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华谢氏总谱编纂大纲...
前言
前言内容:讲清三个事:缘起、主旨、框架。
缘起:谢氏全球总会在武汉会议上提出,《武汉宣言》中作了决定;戊子南阳专题会议上成立了编纂委员会。
主旨:厘清谢族历史;理顺渊源与脉络;摸清人丁与分布;挖掘宗人的历史功绩与当代名人的贡献;査明谢人圣地、古迹、文物与文献;弘扬祖德与懿行;以总谱为轴心,联系和团结广大族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文献财产。
框架:总谱分为二大块:总卷与分卷。总卷由序言序论、渊源、世系、迁徙与分布、人物、古迹与文物、文献、典故与轶事、氏族文化、荣贵录、家谱文献、政策法律会规团体、芳名录等十三分册组成。分卷是以省市区为单位,海外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设立分册。
总卷部分
总卷就是总纲、通用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谢氏总谱的总中之总,是全谱的灵魂所在,因此必须强调准而通,精而全。
总第一册 序言序论
目的与要求:通过简练的序言序论,开门宗义地阐释谢姓的主要历史、谢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谢人在历代风云变幻中的卓越表现和不凡气质。要求:当代人作品可文可白,但要言简意赅、论述中的、行文通达、文体符合规范。旧序文要选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立意清新、文笔流畅、行文大气、表述明快者。
在正文之前,编有族徽、族歌、族旗(包括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会徽、会歌)、神像、题词、照片、前言、凡例等。
第一章 当代序文
第一节 文言序言
第二节 白话序论
第三节 文白合体序论
第二章 旧序文精选
第一节 民国之前各代谱牒序文选
第二节 当代各地新修谱牒序文选
第三节 历代他姓名人为谢族所写序文
第三章 序论性诗文
第一节 贺诗 贺词 贺曲 贺联
第二节 贺文 贺信 贺辞 贺电
第三节 其他叙论性文章
笫四章 名人论谱牒
第一节 历代伟人、名人论谱牒
第二节 当代伟人、名人论谱牒
总第二册 渊源
目的与要求:通过历史文献与当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展示和阐释谢姓的历史渊源、
得姓背景、发展繁衍的基本脉络,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要求穷尽史籍上有关谢姓的渊源和脉络记载,尽可能多地收录近、当代有关源流的各类论述与观点。这样兼收并蓄,既能给当代人以全方位的视角看谢族,也能给后代留下一笔供进一步研究之用的素材。古代部分,要求以经、史、子、集为主。
第一章 谢字释义
第一节 射字的产生
第二节 从射到谢的演变
第三节 射字与谢人
第四节 谢字的形状演变
第五节 谢字的读音
主要指“谢”字的古汉音,当代汉音(包括普通话音、八大方言音、次方言音) ,主要小数民族音,外语读音等。
第六节 谢字的含义
包括本义,通假义,引伸义
第二章 正史中的谢氏
包括正史与对正史的注释
第一节 二十五史中的谢氏
第二节 地方史志中的谢氏
第三节 对正史的注释
第三章 其他史料中的谢氏
第一节 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
第二节 姓氏著作
第三节 野史
第四节 笔记
第四章 文学作品中的谢氏
第一节 散文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文集
第五章 考古学中的谢氏
主要指近代、当代考古成果
第六章 当代研究中的谢氏
第一节 论文类
第二节 新闻、散文类
第三节 著作类
第三节 辞书类
第七章 小数民族中的谢氏
主要是三谢蛮及其后裔
第八章 他姓改谢姓
第九章 谢姓改他姓
总第三册 世系
目的与要求:通过用图表方式明快地展示谢族从古到今的历史脉络,各支派的承继关系。
存疑的地方予以注明。附录各支派有代表性的字辈诗,颁行全球统一的新字辈诗(派语) 。要求认真审定有史以来的主干世系,纠正谬误,存疑之处要注明,留待后人修正。
第一章 上古世系
重点介绍三大人文始祖。
第一节 盘古开天地传说
第二节 伏羲、女娲的传说
第三节 炎帝世系
第四节 黄帝世系
第五节 蚩尤部落沿袭
第二章 中古世系
主要介绍夏商周三代姓氏的承继和演变及谢姓的源头姓氏
第三章 谢姓世系
第一节 可考的谢氏主干世系
主要是从得姓始祖到各支派祖之间的世系
第二节 各大支派世系
按大支泒分列世系图表。从支派祖到各地始迁祖。
第三节 各小支派世系
从各地始迁祖到清代止。
第四节 其他
第四章 字辈派语
第一节 新字辈诗
字辈诗也称派语,同一辈分的人用诗中的同一个字。是同一族人之间区分长幼的符号。过去是一个同谱的小族用同一首字辈诗,所以各支派之间的辈分是不同的。这样,各支派之间的宗亲就不好按辈分彼此称呼了。在修全球总谱时,有必要统一辈分,因此要编定新的字辈诗。但编字辈诗有许多特规,除了有格律诗的体格、字数、平仄、对仗、韵律外,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音(宫商角徴羽)的匹配要求。在选字词上,虚词、连泀、联绵词、音译词、贬义词、不吉词、不吉的同音字、语素字等都不宜用。而且要语义高昂雄壮,声调抑扬有致,读来铿锵悦耳。所以编字辈诗有一定难度。历史上的字辈诗其体格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又有四绝、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别。全球谢人的繁衍代数差别较大,编四句是不够用的,必须要编八句诗,计四十代以上才行。现试编一首五律体,请方家审定:
旺族渊源远,昌隆亘古传。
东山时雨济,宝树锦华添。
卓立超群品,笃行冠世颠。
宗联环宇达,谱结万家圆。
第二节 新辈份的排辈方法(套用法则)
第三节 旧字辈诗选
从各支派中选刊一些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字辈诗,以便套用新字辈派语。
总第四册 迁徙与分布
目的与要求:通过史料搜集和族谱疏理,再现谢氏族人的艰难拔涉历史。要求从浩瀚的史海中寻找几千年来的迁徙尘烟,并阐释迁徙的原因与时代背景,分析迁徙对谢氏大家族的兴衰作用与历史机遇。汉族谢人与小数民族谢人,大陆谢人与海外谢人的足迹都要尽可能交代清楚。
第一章 谢国寻踪
第一节 史料中的谢国
第二节 谢国的位置
第三节 谢国的存在时间与地域变迁
第四节 谢国与谢水的关系
第二章 谢邑寻踪
第一节 史料中的谢邑
第二节 谢邑的位置
第三节 谢邑的存在时间与地域变迁
第四节 谢邑与申国的关系
第五节 谢邑与申伯公的关系
第六节 谢邑与谢国的关系
第七节 谢邑的消亡
第三章 从谢邑至秦汉时期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楚灭申的历史记载
第二节 申谢灭亡后谢人的迁徙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大迁徒
第四节 汉未谢族分布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夷吾公支派迁徙
第三节 缵公支派迁徙
第四节 其他支派迁徙
第五节 南迁谢族的荣衰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唐未的大移民背景
第二节 谢族的大规模南迁与分布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谢族分布
第六章 宋代谢族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宋代的大移民背景
第二节 走出低谷的谢族与再次南迁
第三节 福建谢氏
第四节 广东谢氏
第五节 江苏谢氏
第六节 浙江谢氏
第七节 四川谢氏
第八节 广西谢氏
第九节 江西谢氏
第十节 湖南谢氏
第十一节 安徽谢氏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快速发展的谢族
第二节 浙江谢氏
第三节 福建谢氏
第四节 广东谢氏
第五节 江苏谢氏
第六节 陕西谢氏
第七节 四川谢氏
第八节 广西谢氏
第九节 江西谢氏
第十节 湖南谢氏
第十一节 安徽谢氏
第十二节 湖北谢氏
第十三节 重庆谢氏
第十四节 山东谢氏
第十五节 山西谢氏
第十六节 河南谢氏
第十七节 台湾谢氏
第十八节 海外谢氏
第八章 当代谢氏分布
第一节 当代谢氏分布的特点 ( 南多北少)
第二节 各省市区的分布与人口
第三节 港澳台谢氏与人口
第九章 海外谢氏的迁徙与分布
第一节 海外谢氏的特点
第二节 海外谢氏的汉姓与改姓
第三节 东南亚谢氏
第四节 欧美谢氏
第五节 大洋州谢氏
第六节 其他国家与地区谢氏
总第五册 谢氏人物
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谢氏历史人物事迹与当代人物事迹的介绍与褒扬,显现谢族的辉煌历史与俊彦济济的亊实,使来者见贤思齐,再创奇迹。要求把政治、军事、文化、文艺、经济、科研、法律、实业等各个领域的谢氏名人收入其中。
第一章 古代人物
第一节 政治人物
第二节 军事人物
第三节 文化人物
第四节 文学人物
第五节 艺术人物
第六节 工商人物
第七节 科技人物
第八节 巾帼人物
第九节 异士
第二章 近代 当代人物
第一节 政治人物
第二节 军事人物
第三节 文化人物
第四节 文学人物
第五节 艺术人物
第六节 工商人物
第七节 科技人物
第八节 法律人物
第九节 宗教人物
第十节 巾帼人物
第十一节 特殊人物
第十二节 其他
第六册 谢氏古迹与文物
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谢氏特殊纪念地与历史文物的介绍,使世人更进一步了解谢氏大家族的发展脉络与进程轨迹。要求把与谢人有关的纪念地、名胜古迹与历史文物都搜罗其中,对于近、当代谢人的特别纪念地与可能成为文物的东西,也可适当收入。
第一章 谢族纪念地
第一节 谢氏发源地
第二节 谢氏首迁地
第三节 谢氏郡望地
第四节 谢氏重要支派发源地
第五节 谢氏名人胜地
第六节 谢氏名人墓葬地
第七节 与谢氏有关的其他纪念地
第八节 谢氏新的纪念地
第九节 谢氏胜地游
第二章 古代文物
包括庙宇、祠堂、祖房、坟茔、神像、碑石、匾额、古谱、古籍、墨宝、绘画、手稿、珍本等。分小节介绍。下同。
第三章 近代文物
第四章 当代文物
总第七册 谢氏文献
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谢氏历史与当代文献的介绍,展示谢氏文化的风釆与魅力。要求选出谢人作品中的精品力作,作品多者可多选,作品少者可少选。
第一章 古代作品
第一节 诗词
第二节 散文
第三节 言论
第四节 语录
第五节 术数
第二章 近代作品
第一节 诗词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对联
第四节 散文
第五节 言论 杂文
第六节 小说
第七节 曲艺
第八节 戏剧
第九节 论文
第十节 其他
第三章 当代作品
第一节 诗词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对联
第四节 散文
第五节 言论 杂文
第六节 小说
第七节 曲艺
第八节 戏剧
第九节 小品
第十节 故事
第十一节 新闻
第十二节 纪实
第十三节 报告文学
第十四节 论文
第十五节 影视
第十六节 其他
第八册 谢人典故与轶事
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谢氏历史名人与当代名人的精典故事和奇闻轶事的介绍,展示谢人的风釆与智慧。要求从历史典籍、谱牒与民间传说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谢人典故和轶事。
第一章 古代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一节 成语中的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二节 经、史、子、集中的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三节 各地谱牒中的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四节 民间传说中的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五节 少数民族中的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二章 近、当代谢人典故与轶事
第一节 近、当代史料档案的谢人故事
第二节 近、当代文献中的谢人故事
第三节 报刊杂志上的谢人故事
第四节 口头传说中的谢人的故事
第五节 港澳台谢人故事
第六节 海外谢人故事
总第九册 谢氏文化
目的与要求:几千年以来,谢氏创造了灿烂的特有文化,为丰富大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在族谱中集合这些散见于史料、文海和民间的这些氏族文化,更加体现谢氏作为一个皇皇大族所应有的风范。要求精心筛选,去粗存精,光大氏族传统文化。
第一章 宗族常识文化
第一节 概说 (介绍郡望、堂号等基础知识)
第二节 谢氏郡望与由来
第三节 谢氏堂号与由来
第四节 谢氏可知的各地分堂号
第五节 亲等与称谓
第六节 五服图及含义
第二章 典制文化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祖训 家训
第三节 族规 族约
第四节 格言 警语
第三章 典礼文化
主要讲诸礼的文化内涵、仪式程序、吉言赞语、阵势排列等。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婚礼
第三节 寿礼
第四节 葬礼
第五节 祭礼
第六节 奠基礼
第七节 诸礼专用礼文范例
第八节 诸礼专用诗词
第七节 诸礼专用楹联
第四章 风俗文化
第一节 各地谢人过年、拜年习俗
第二节 各地谢人过元宵、端午、中秋、重阳诸节习俗
第三节 各地谢人请安、看望长辈与宗亲习俗
第四节 各地谢人婚嫁习俗
第五节 各地谢人生小孩、打三朝习俗
第六节 各地谢人办白事习俗
第七节 各地谢人祭祖习俗
第八节 各地谢人出行习俗
第九节 其他习俗
总第十册 谢氏荣贵录
目的与要求:有史以来,谢氏名人辈出,公侯将相灿若星晨,历代封号无数。标榜这些荣贵,以凸显谢族在历史上的功绩与地位。要求把历代爵位与诰命收集起来,尽量做到不遗漏。其事迹不全面展开叙述,只以收录爵衔封号为主。
第一章 王 (包括谢姓王,谢姓改他姓后封王、称王等)
第二 章 相
第三章 爵位 (公、侯、伯、子、男 等)
第四章 御封诰命
第五章 其他官衔
第六章 近代官衔、职称与学位
第七章 当代职务与职称、学位
第八章 被授予的称号
第九章 立功与奖励
总第十一册 家谱文献
目的与要求:自从南北朝以来,谢氏就开始编修家谱,且千百年来从未间断过,已形成了洋洋大观的谱牒文化。要求把可见的各地、各个时期的谢氏家谱进行登记,录上谱名、年代、地区、内容简介。这样有如《四库全书要目》的功能,对谢氏家谱可以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请各地宗亲积极收集家谱,写成简介,报总谱编纂委员会。
第一章 古代家谱
指清代以前的家谱。
按年代与地区分小节收录。下同。
第二 章 近代家谱
第三章 当代家谱
总第十二册 政策 法律 会规 谢氏团体 跋语
目的与要求: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规定汇编在一起,做为各地修谱、建祠、祭祀、建立宗亲联谊组织、开展姓氏文化研究、进行宗亲联谊活动的依据。同时介绍谢氏的民间团体,以方便开展氏族文化研究与宗亲之间的联谊活动。要求编者认真收集、摘录与之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并分类编辑。请各地提供谢氏的民间团体资料,以便入编。
第一章 修家谱的政策文件依据
第二章 祠堂庙宇所有权、管理权的政策与法律规定
第三章 氏族文物的政策与法律规定
第四章 公产的政策与法律规定
第五章 有关研究、联谊社团的政策与法律规定
第六章 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会规
第一节 会章
第二节 管理制度
第三节 领导体制
第四节 联谊规程
第五节 会刊编辑与发行规定
第六节 奖惩规定
第七节 其他制度与规定
第七章 全族大统一制度
第一节 统一“大谢氏”规定
第二节 统一辈分规定
第三节 统一“归宗办法”规定
第四节 统一谱牒体例规定
第五节 其他规定
第八章 谢氏团体简介
主要介绍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的名称、性质、宗旨、领导体制、成立时间、发起人、历任领导班子、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联谊效应、会员人数、会刊名称、创刊时间、出刊期数、宣传效果等。
第一节 全球性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
第二节 区域性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 (主要指港、澳、台地区与跨国界、跨省界的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
第三节 省级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
第四节 市、县级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
第五节 海外谢氏文化研究机构与宗亲联谊组织
第九章 跋语
作为总卷的总结,收录适量的新旧跋语。因为总第十三册是芳名录,不适合作跋;分卷各册是分散的,也不好作跋。这样,只好在本册作跋了。
总第十三册 芳名录
目的与要求:将在谢氏文化研究、修谱、建祠、募捐、联谊、扶助族人等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宗亲的事迹与玉照收录其中。按贡献类别分章节刊录。将芳名单独建一册的目的,是为了更突出他们的事迹,彰显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要求各地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谢人为族事多做贡献,并认真推介他们的事迹。
上谱的标准与条件另定。(编排章节在此从略,待正式刊录时看情况而定)
分卷部分
分卷就是总纲的细化,是全谱的落脚点。它是全谱的实用部分,亦是总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认真梳理,精心编写,仔细核对,争取少出纰漏。
在国内,原则上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设立分册,但族人不多的省可以几个省联合设立一个分册。如东北分册,西北分册等。族人不多的直辖市可以与就近的省合一个分册。如天津可以与河北合册,重庆可以与四川合册等。在海外,原则上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设立分册。族人不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合一个分册。族人较多的省、区,可以设几个分册。如某省分册之一、之二、之三等。
分册的内容主要为支泒、世系、迁徙、人丁、轶事、旌表、族产、祠堂、墓葬、族风、家规、艺文、后记等。分卷亦分成若干章节编写,具体编写方法同总卷,在此不赘述。
笔者按:受《中华谢氏总谱》编纂委员会的委托,要笔者草拟《中华谢氏总谱编纂大纲》。而此时,笔者正沉疴在身,又遇家父新丧。所以精力、心情皆不佳。加上时间紧,出刊在即,只好匆促交卷。基此,敬请编纂委员会认真审定与完善。同时,也敬请各位宗亲提供宝贵意见。
宗末 谢五八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