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寻根,东山情圆百载梦;
此间问祖,宗祠礼祭一炉香。
阳光明媚,秋风送爽。10 月4日, 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先生与夫人游芳枝女士一行,搭乘台湾华信航空公司AE991 航班抵达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开始其大陆之行。 刚下机场,谢长廷先生等一行就受到了东山县铜砵村五常堂谢氏宗亲理事会会长谢岳宗、谢国栋等宗亲的热烈欢迎。谢长廷先生:“饮水思源、 慎终追远,这是一个好风俗”这是谢长廷先生第一次回乡祭祖,他表示,“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这是一个好风俗。 ”
连日来, 为迎接谢长廷先生夫妇的到来, 铜钵村的村民们忙于打扫街道,装扮、修葺宗祠。4 日下午, 村口挤满了谢氏宗亲和当地村民, 孩子们拿着鲜花耐心等待。 占地近300 平方米的谢氏宗祠“五常堂”,早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换上了新的大门、小门。 宗亲们在“五常堂”匾额上装饰了大红布条,并悬挂“宗枝衍长,追源谒祖”的大红横幅。 宗祠内,案台上整齐摆放着宗亲们早已张罗好的丰盛供品。 不少村民们早早就站在宗祠外翘首以盼。
下午15 时 45 分许, 谢长廷先生夫妇一行的车队抵达铜砵村村口。 早已在此等候的数千名宗亲们夹道欢迎,敲锣打鼓,两位小学生上前为谢长廷先生夫妇献上鲜花。 在鞭炮声中和锣鼓队的引导下, 谢长廷先生夫妇随宗亲团步行经过铜砵村道。 转过几段村道, 映入眼帘的是乡亲们高高挂起的 “热烈欢迎谢长廷宗亲伉俪回乡认亲祭祖”大红横幅。
向欢迎的人群频频致意后,谢长廷先生来到谢氏宗祠 “五常堂”。 在宗祠门口,宗亲们用红盘子端来的一杯杯甜茶。 甜茶象征着甜甜蜜蜜, 代表东山谢氏宗亲对 来 自 台 湾 的 亲 人 最 美 好 的 祝福。 一声谢谢,一个鞠躬,谢长廷双手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据资料记载,谢长廷先生第9世祖谢光玉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 祖籍诏安县五都铜山铜钵社(今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嘉庆二十年 (1815 年),谢光玉随同家人迁居台湾,被称迁台祖。2008 年9月,谢长廷先生委托亲属,专程赶到东山岛康美镇 铜 钵 村,就相关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无误。
五 常 堂里,谢长廷先生夫妇一行在五常堂右侧落座。在他们背后的墙上,挂着谢长廷先生于2011 年题写的 “宝树同根”墨宝被悬挂在显眼的位置。 “宝树”是谢氏的堂号。16 时许,祭拜仪式正式开始。鸣炮、起鼓、升旗.....“今日,东山县谢氏五常堂第16 世裔孙谢长廷宗长伉俪及台湾宗亲一行亲临祖地认亲拜祖,五常堂红灯高照,红烛双辉,乡音乡情,情浓于水。 ”身着唐装的东山县谢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谢玉三用闽南话诵读主持词, 表达宗亲们对谢长廷先生夫妇一行的欢迎。
铜钵村五常堂宗亲谢国栋致欢迎词;铜钵村五常堂(最长辈)第14 世裔孙谢顺定开香;全体肃立,身着正装的谢长廷先生伉俪、亲属和陪祭宗亲就位,上香、祭拜……谢长廷先生几次用手帕擦拭眼角。
主持人谢玉三说:“祖公保佑、健康长寿、心想事成、万事无忧。 ”“起鼓、烧金、放炮、礼成。 ”祭祖过程遵循东山家乡民间风俗传统的拜祭仪式进行,简朴却不失庄重。拜祭仪式结束后, 谢长廷先生在宗祠门口接受采访。 面对众多记者的话筒, 谢长廷说,“我大概6 年前就托人来找祖先, 我到底祖先来自大陆什么地方。 很感谢当时东山谢氏宗亲会和当地政府帮我找出来, 说我祖先来自东山岛康美镇铜砵村, 我两个祖坟在这个地方。 没有祖宗就没有我,‘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一个好风俗。 ’我今天特别来这里看看”。说到“这些宗亲”时,谢长廷特意用闽南话重复了一句,“真热情,我很感动。 ” 谢长廷的一句闽南语,拉近了和宗亲们的距离,让大家倍感亲切。 他说,两百年前,我的祖先离开这里,去了台湾。 今天我踏上了这块土地, 看到这么多的乡亲,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感恩,没有生长生活在这里的祖宗,就没有今天的我。 谢长廷的感言让人群中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
在五常堂内拜祖时,诸多记者看到谢长廷先生曾几次用手帕擦拭眼角, 询问他是否 “近乡情怯”“血液有没有沸腾”,谢长廷先生表示,“其实是感恩。祖先当年没有那么辛苦跑去台湾, 今天就没有我。我们在这里的两个坟墓是我们去台 湾 的 第 一 代和第二代,想到这个 我 会 充 满感恩。 ”祭祖完毕,铜 钵 村 宗 亲送给 谢 长 廷 的 则是一个高80 厘米的工艺花瓶,是 用 产 自 东 山岛 的红 螺 切 片做成, 制作者是同为谢氏宗亲的福建工艺美术大师谢定水。 在东山本地习俗中,花瓶代表平安,铜钵村宗亲希望用这件极具东山特色的礼物,祝愿谢长 廷 和 所 有 的 台湾 谢 氏 宗 亲 平 平安安。谢长廷先生回 赠 一 盒 台 湾 乌龙茶。铜钵村的宗亲盛情邀请“谢宗长”题字,谢长 廷欣然应允。 悬腕提笔, 凝神挥毫,谢长 廷 写 完 一 张 横幅后,似乎不够满意。 他马上又挑出一张竖幅宣纸,挥毫写下“追远厚德”四个大字,赢得宗亲们一片掌声。“追 远 厚 德 ”语 出 《论 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而“慎终追远”正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情结, 是寻根祭祖的精神所在——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谢长廷:“我们要做对得起祖先的事情......! ”
4 时 35 分许, 谢长廷一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铜钵村。 村里再次敲起锣鼓、放起鞭炮,热情欢送台湾宗亲。 村民们自发涌向路口,目送车队慢慢远去。 主持当天拜祭仪式的谢玉三说, 谢长廷先生对乡亲和亲情的认同和重视,让我很感动。 作为他的乡亲,今天能主持祭拜仪式, 这是我一生的荣幸。 希望谢长廷先生把家乡人的深情厚意带回台湾, 带给更多从东山、从漳州走出去的人们。
随后, 谢长廷夫妇一行还驱车来到 400 米外的铜钵 “寡妇村展览馆”。 老馆长黄镇国向谢长廷介绍“寡妇村”的由来:1950 年 5月,国民党退败台湾时强抓壮丁,一夜之间, 只有 200 多户人家的铜砵村被抓走 147 名青壮年,91名铜砵村年轻妇女与丈夫离散,成了事实上的“活寡妇”。 面对记载了这段海峡悲情的图片、书信,
谢长廷表示,“寡妇村” 是国共内战留下来的悲剧, 过去村里的妇孺请黄镇国馆长代笔, 写信给台湾的亲人, 还要经过新加坡等地辗转,能收到信已很不容易,而这也让人体会到和平的重要。谢长廷表示,“这些是大时代的悲剧, 我们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再发生……这段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就是要和平,不应该让这种悲剧再在任何家庭发生。 ”
在介绍完沉重的历史后,老“谢长廷的祖籍地可能在漳浦(笔者注:明朝东山属漳浦管辖),据可靠消息是在诏安(笔者注:清朝东山属诏安管辖)二十六都(郡)”等情况。 2007年10月6日,东山谢氏宗亲终于在东山岛康美镇铜钵村找到谢长廷先生第9 世祖谢光玉,第 10 世祖、武功将军谢建雍父子两座祖坟;2007 年 10 月10日,东山谢氏宗亲又在铜陵镇顶街顶巷(古称箭场)发现了谢长廷先祖谢光玉、谢建雍的两个神主牌。 2008年8月21日,到大陆访问的台湾港湾城市交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中山管理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杨文全,台湾“中山大学”大陆研究所副教授、“陆委会”咨询委员会张显超博士等一行 6 人,受谢长廷先生委托, 专程赶到铜钵村考证。 2008 年9月5 日,谢长廷先生的姑妈谢美珍与丈夫吴日兴等一行,在福建省台办、 漳州市台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 专程赶到东山岛康美镇铜钵村, 把从台湾带来的谢氏族谱与东山谢氏宗亲的族谱及其二座祖坟墓碑、 祖厝神主牌上等刻记的先祖姓名进行认真核对,确认无误。
据东山县谢氏宗亲的考证以及台湾提供的资料显示: 谢长廷先生第9世 祖 谢 光 玉 生 于 乾隆 庚 午 年(1750年)9月,祖籍诏安县五都铜山铜钵社(今东山县康美镇铜钵村), 铜钵谢氏五常堂9世祖。 妻林端恪,三品淑人,生育四子:建明、建雍,出嗣子林懋、螺生。 光玉次子谢建雍生于乾隆庚子年(1780年)11月,其妻吴氏,生育四子:蒲(出嗣子)、升源、士艾、升魁。嘉庆二十年 (1815年),赴台就任淡水代理守备时,谢光玉随同家人迁台定居,被称迁台祖。 嘉庆二十二年 (1817 年)10月, 任台淡水守备时因 “拿获洋盗出力”,“得旨嘉奖”,嘉庆皇帝赏戴花翎。道光二年 (1822年)任水师左营游击;道光六年 (1826年)任澎湖游击;道光七年 (1827 年)代理参将;道光九年(1829年)任台湾水师协副将;5月,升锰钾营参将。 《东山县志记》:谢建雍,任安平副总兵。诰授武义都尉,卒后诰授武功将军。谢 光 玉 卒 于道 光 壬 午 年(1822年),享年72岁。谢建雍卒于道光辛卯年(1831年),享年51岁。 父子骨骸和神主牌一同由谢光玉孙子谢升源、曾孙谢庆瑞(系谢长廷曾祖父)于道光十三年(1833 年)四月带回祖地铜钵村安葬。 谢长廷祖厝在铜钵村附近的铜陵镇,是一座古式砖瓦杉木结构房屋,虽然木门框破旧开裂、 部分墙壁已经剥落, 但正厅门楣上方仍清晰可见“总戎遗泽”四个大字。 祖厝内三米高的神龛上摆着先祖谢光玉与谢建雍的木刻神主牌, 谢光玉的木刻神主牌上依稀可见表面雕花漆金, 正面浮雕金字写着:清皇浩封武翼都尉光玉谢公,三品淑人端恪林氏主。 孝男:建明、建雍,出嗣子:林懋、螺生。 孙儿:升、蒲、艾、魁。 谢建雍神主牌虽然比父亲小,但上端雕花刻字更显得高贵。 正面浮雕字写着: 清皇诰授武功将军建雍谢公神主,出嗣子:蒲,孝男:升源、士艾、升魁。 孙儿:福等仝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