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文化研究 >> 内容

家谱前言

时间:2018/10/10 22:17:09 点击:

  核心提示:家谱前言 前 言...

家谱前言
 
前     言
 
家是国的细胞,无家则无国,人是家的灵魂,无人则无家。人人都有家,家家都有源,然而历史长河由滴水而形成细流,由细流汇成大河,汩汩涓涓,源远而流长,谁能说得清每一滴水的源头,而它又流向哪里?又有谁能说得清自身来历,将来自己又将幻化成什么样的结果?续写家谱就能善达目的。有道是,家无谱犹如国无史,国无史则纲纪混淆,家无谱则宗枝紊乱。知国史则知兴衰,知家谱则唇齿亲爱。因此,修家谱也是固家族,固国家之根本。常念根本的人则惜自然,认六亲,知老少而不粗鄙狂妄。如家史断流则会本源忘而宗族混淆,长幼乱而亲疏不分,从而传统的礼仪道德全置脑后,许多荒诞的事就可能发生了。因此,自古凡名门望族都注重修家谱,用以光大祖先,激励子孙。本人之念也在于此,褒善贬恶,汇成一集,既有报本追远之心,又有忠睦亲族之意。族里族外之亲朋,闲暇时看看,权当故事解闷。愁烦时看看,窥出消愁的方法。邻里发生矛盾时看看,应念本是同根同源,礼让为先。家脉不清时看看,尊长爱幼。从而伦理再塑,精神焕发,无忧无虑,昂然向上。写这个集子不尽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清楚,甚至还有谬误,如能像一粒石子击在平静的水面上引起反响和层层涟漪就可以了。
水之浩浩非源哪有不息之流,木之森森无本哪有发越之势,正本清源,极力而求。
因各种特殊情况早有缮撰家谱之夙愿,但总无暇顾及,今终熬到六十华诞之年,再不动手,那一天有心无力了,必是人生最大遗憾。果断地抛开手边的一些琐事,尽兴查阅一些资料,寻根问底,忆旧思源,汇成一集,为了这忘却的记忆,供给我拜姓族人了解祖先,知其源脉,承上启下,奋发图强,蒸蒸而上。
先祖的业绩都有历史源本,不敢为了取宠而臆造,文集语言尽量从俗而不谋深远,力求读者琅琅上口,一目了然。因我们系蒙古源流,蒙古文字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才由掌印官脱脱统阿创立,以前的史实基本是后人追记的,而且长居内地,被汉文化同化后,资料逐渐湮没,又因明兴元亡,我祖世为元朝宰辅,后人被贬被流放或隐居而不出,绵衍五百余年,长期受压,文化落后,经济不景,香烟虽有续而史无人续写,造成资料匮乏,写作困难。自己所学工科,用非所学,文思不敏,难以形成象样的文字,只能以发抖之手,荒唐之笔把材料罗列出来,望有识之士借我这雏拙之文能锦上添花,善此事业,抛砖引玉,万幸之甚!
在我成此集之前幸见拜氏二十三世族长拜世孝(字谟堂)老先生于民国九年(1920年)殚精竭虑形成一部《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洛南兴平村高阳里拜八家》洋洋一册,文字隽秀,语意脱凡,记载了我一世至二十七世的衍传脉络,其中谱序、例仁、例义、世繇、世系、世传、外传、谱训为谱八条成集于道光八年(1828年),在以后漫长的90年岁月里由于各种原因少有人问津此项事业,致使家史中细节模糊,人情也因之淡化,深感遗憾。而留下来的这本谱集虽是“拜八家”一家之家谱,但因原拜家村本为南、西、北三社一大户,同宗同祖,从中可查出各枝节的来龙去脉,因此,该家谱已是家族中最为珍贵的孤本,具有重要的价值,定当善为保存(现存同族拜志俊手中)。2010年通过网络认识大荔县县志办公室主任王小民先生,得知县档案馆有完整的拜氏先祖留下的家谱,欣喜若狂。同年8月9日亲从北京去大荔县查阅,果然在县志办见到装订整齐的家谱复印件两大册。一册为《拜氏族谱》于民国十年(1921年)由二十四世拜锡麟先生在其叔父倡导下与堂兄完成,族谱除包括道光时期的为谱八条外,另有拜氏族谱修谱记和1——26世的世系表,说明在同时间内村中有两个人同时搞此项工作,为谱八条一致,其它世系有异。另一册是1956年三门峡库区移民时由拜撝民抄写《元代拜族列祖辅佐各君主言行录》,内容与元史记录基本相同,扉页的《弁言》描述了抄写的来龙去脉。(为谱八条复印件于前,《修谱记》和《弁言》等附于此文后。)
八世祖笃麟明初由平江隐居现村庄,历经明朝276年,清朝267年,民国3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6年,共计637年,以个人之拙见,六百余年的流传,远年延时移代,家族分化绝非几家可以容纳,而枝枝节节都能说得清楚也绝非一件易事,譬如渭南孝义周围就有从村中迁出的一些拜姓人家,陕南商洛地区山阳县有一个叫“中村”的大部分村民属我拜姓家族,宁夏泾源县有一批拜姓人家是清同治年间迁徙去,后来入了回族,村名也叫“拜家”。河南洛阳、南阳十几村李姓人家,谱传是木华黎的子孙,从木从子为姓。江苏泰州有拜住长子传衍的同族拜姓人家,村名“拜官村”。山西省霍州市圣佛村有四、五百人姓拜,并有道光二十八年立的简单家谱,始祖是拜住,具体来历不清。还有河北景县大冯村的冯姓、山东沾化台子王村的牟姓、湖北荆门的黎姓、福建泉州的出姓等等,都是木华黎的后裔。而椒虽分百枝不论在那个枝上成长,瓜绵原同一体。共和国成立后有族中之领袖者或文化之蕴深者都先后积极完善和续写家谱,但因种种原因,终未见整版面世。(洛阳和泰州的同族已立有象样的家谱)
在此我要感谢那些倡导者和已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的族中可敬人物,如拜瑞亭、拜甲第、拜明祥、拜国良、拜新堂、拜八尧、拜志俊、拜山来诸位先生,他们为家谱的完成作了大量工作,族人们将永远记住他们。
下面就这个集子中几个问题作以说明。
一、元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这些帝王庙号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追加的。
二、元朝我一至三世祖的谥号忠宣、忠武、忠定是在元英宗皇帝即位后至治元年诏封的。四世祖谥号武靖是在元成宗皇帝大德八年诏封的。五世祖谥号忠宪是在元成宗皇帝大德七年诏封的。六世祖谥号忠简是在元武宗皇帝至大二年诏封的。七世祖的谥号忠献是在元泰定帝即位泰定元年诏封的。
三、三世祖孛鲁有七个儿子,与我们直系的是第三子霸都鲁,依此传衍续记,而其它六子也很优秀,在旁枝中能搞清楚的也作略记。
四、元朝的称谓在元太祖成吉思汗至宪宗蒙哥并未确立,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建国号为中统元年,在位五年后改中统为“至元”,定国号为元朝,到“元朝”十六年灭宋后拥有一统江山。(即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宋)
五、本集因受中国历史重男轻女影响,因此少见世代传承女子情况,但只要有考证知情的尽量列入。
六、元朝的官制在元太祖时国俗淳厚,一切都非常简单,惟设万户来统军旅,裁断一切行政事务。元太祖十二年只封木华黎为国王兼太师一员,直至太祖十八年木华黎薨再未封过其他人。到元世祖忽必烈后才立朝仪,造都邑,定内外官制,如:上设三公太师,中书令,右、左丞相,平章政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官职,佐天子,理万机,井然有序。
七、二世祖木华黎至七世祖拜住六位世祖逝后皇帝都追封有“开府仪同三司”之职。这一官职由宋朝延留下来,当时人称“使相”,一般为宰相外放为节度使时所加官用,极为尊贵。其待遇、地位、荣耀相当甚至超过宰相。元朝皇帝对列位世祖之封实为一种尊荣。
八、文集中叙写元代部分的史实带有浓厚的中国封建君王色彩和野蛮的战争扩充思想,这与今天主流社会意识相悖,也和笔者的世界观相悖,但史要以实为准,并以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姑且如此。
九、文集中的平江即现苏州,范阳即现涿州下的房山,开平即现内蒙古正兰旗,芝兰即现榆林。1-6世祖葬芝兰秃先茔,下余皆葬现村,7-8世坟为兑山震向,9-12世为子山午向,13-15世为壬山丙向,16-20世为乾山巽向。(榆林市小纪汗乡、大纪汗村现有木华黎陵园,占地2500平方米,蒙语曰:金肯巴图尔,意即:唯一的英雄。内蒙古乌审旗有木华黎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和五月十三在榆林和乌审旗分别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常设有祭祀委员会机构。)
十、拜姓各门户每遇过年和婚丧大事家家都悬挂“神轴”祭奠敬拜祖先。而“神轴”最上边七代世祖遗像均为孔温窟哇,木华黎,孛鲁,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他们披蟒腰玉,位列王公,赫然入目。祭奠跪拜时先是前七世祖,尔后才能轮到当世至亲,这种传统直至现在。
十一、随着人口的兴旺发达,家族按血脉远近分枝成十多个大的门户,门有门长、户有户主。大年初一大早,各户家中只留有老人,其他人男女分成两队,穿着一新,浩浩荡荡,按门中的辈分高低,齐家排门去磕头拜年。
为了解决生活过程中各种困难,各门户都成立了“孝子会”,相扶相帮。乡亲们集资置备有桌椅板凳,锅碗瓢勺,家什杂物,某家如遇红白大事,免费供用。尤其老人去世,悼念活动非常隆重。孝子会成员不分贫穷富贵,倾力出动,披麻戴孝,浩浩荡荡,入殓抬棺,掘墓埋葬,善始善终。村中其他门户的族人也闻讯赶来,点烧冥纸,络绎不绝,多日不息,表现了浓厚的一脉相承的亲情气氛。
 
附一:谱序、例仁、例义、世繇、世系、世传、外传、谱训为谱八条成集于道光八年(1828年),推算已有177年历史,估算是十六至十九世祖中的一位,虽未留下名讳,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毅的写作精神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以后的二十三、二十四世祖所留家谱都照抄了此为谱八条。
 
附二:拜世孝,字谟堂,小名喜欢,二十三世族长,生于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日,民国九年(1920年)撰写成《拜八家》家谱,为谱八条抄录道光八年老家谱,其余世系自撰。其祖父拜思忠,父亲拜復星,夫人官池人,生二子,长子忠贤,小名满合,是周围各村有名的画匠和陶人制作者。次子忠兴,小名善言,为人正直,能言善辩,是德高望重的二十四族长。
 
附三:《拜氏族谱》专修者拜锡麟,二十四世,受叔父嘱托而作,为谱八条抄录道光八年老家谱,另撰谱序与修谱记为:
谱序:慎终追远,听人之言吾族粤自明朝革命时从平江潜入中国陕西冯翊郡地,近杨村东北隅,村名梧柳村,因渭河浸崩后迁沙苑,名为兴平村。当元代际,七世屡列卿相之位,辅佐国君,兼封王爵之职。迨世远年湮,几乎没而不彰,幸有前辈所续之谱,所以稽究。但吾户累世绝乏通达之辈,即欲请代序,恐不能详其先世之伟绩。今有裔孙锡麟稍通文理,吾等邀集族众商妥代为粗序,以定族中之亲疏,以分户人之尊卑,使后人爱其身者即知爱其亲,爱其亲者即知爱其祖宗,自此以后,则吾祖宗之禋祀,岁时荐祭必尊而敬之,户人之雁行井然者皆赖此谱之功也!故,为是序,以德其不忘云耳。
二十三世:兴泰,兴财,兴清,兴蘭,兴海
请人代笔谨识。
修谱记:木必有本,水必有源,人之有祖先,亦犹是也。吾少之时,正朔祀先之余,辄对父老问先世之故事,欲死者恐不得知,生者恐不得事,实恨钜而痛深也!拜氏至于锡麟之生,日日益衰,源远而莫分,口多而心异,数万之家,能通文墨者不过一二,稍识礼仪者仅数人而已,死不相吊,喜不相庆,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冥冥汶汶,将入於左衽之归。吾处心数年之久,因修学之事而不能得,民国八年由省立第一中学校毕业,九年,居家一载,族叔兴祥倡办其事,吾也慷慨应命,即从堂兄武扬、武陞,排门询其各家之先世,分门别户,联序於谱,然不敢言其无失,愿后之人有学问精通者详细更书之,是为厚望焉。故为记之。
二十四世,锡麟谨识。
中华十年辛酉年桐月中浣日告竣,是为之。记书於圣宫南轩之下。
 
附四:1956年三门峡库区移民时,村中族人拜撝农、拜甲第、拜润善等人有恐搬迁损毁先祖坟茔和祠堂,主动联系大荔县照相馆进行拍照留影纪念,并作《元代拜族列祖辅佐各君主言行录》,弁言为:
闲尝浏览史册,粤稽元史我族,列祖辅佐各帝王之事实和言行,始终未得翔实,仅知梗概而已,殊属憾事。至1955年政府黄河规划修筑水库,吾乡首当其冲,到1956年开始移民,吾村先去青壮年,依限移完,而省政府文物古迹保存委员会遣侯佩苍委员亲莅各县乡村调查。到我村与吾相晤,谈起我列祖之丰功伟绩,略述梗概,临走时嘱言:“拜丞相忠献公之坟墓不得任意掘迁,先请示后再作计划。”迨侯委员走后,县遣委员任某三人又来,详询事实,仍以前言答复,日后我个人回忆,政府对先贤有如此之关怀热忱,为后裔者岂能无追远之心乎!伊召甲第、中才二人闲谈,是否暂将老莹和祠宇摄影留念,以作后嗣之观感,该二人力赞成其举,而合族中润善、新堂、明祥三人踊跃共攘盛举,从堂弟武成也乐于其助,由县邀来摄影馆,定日举办。又由县文化馆借来钦定元史一部,俾予详细阅读,然后始将拜族世系,宗支瞭然心目,即备文具,谨将列祖辅佐元朝各帝王之事实言行始末按次抄录成帙,以作我族后嗣子孙之浏览于。
六旬有三,乡愚:撝农谨识       

 谢思明收集整理

作者:谢思明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