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距今49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轩辕氏,他天才睿智,智勇双全,天神相助,通过阪泉, 涿鹿二大战役后,合并了炎帝榆罔部落,九黎族蚩尤部落,后又继续征服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凡五十二战而天下成服”。他推行仁爱新政,受万民拥戴。是人类历史上聚文、武、德、政、艺于一体,征服东方,统一万国,创举龙图,划地九洲,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于三月三日黄道吉日,在具茨 山东岭举行了隆重的黄帝登基开国大典。黄帝身穿金黄色绸缎龙袍,坐在中央龙椅上,有五十六个诸候参加,代表五十六个民族,他们个个精神饱满,兴高采烈,依次排坐,静候着会议开幕。黄帝隆重宣布会议开始,指着挂在墙上的金龙图腾,你们看:这条威猛雄健的金龙名为神龙。采纳了西戌氏部落的狮子图腾,荤粥氏部落的鹿图腾,东夷水族部落的鱼图腾,九黎族崇拜的九鹰图腾,邵落氏部落的莽蛇图腾,白虎氏部落的虎图腾等,集百家图腾之长,把狮、虎、马、鹿、蛇、鱼、牛、鹰等八种动物聚在一起,取其精华,融为一体,组合而成的龙图腾,它采百家之长,纳千族之神,聚万帮之灵。它经天伟地,精灵睿智,神通广大,勇猛善战,器宇轩昂,高贵威仪;这条神龙按五行结构:鱼为水,蛇马为火,鹰为金,鹿牛为土,狮、虎为木。按八卦中的象位结构:马为乾,牛为坤,鹰为兑,蛇为离,狮为震,虎为巽,鱼为坎,鹿为艮。它是团结、统一、吉祥、兴旺、发达、威仪的象征;它是万国部落大融合的见证,是共和国的标志;它将永远降福于万民啊!顿时会场一片高呼:金龙图腾万岁,团结吉祥万岁,黄帝万岁,欢呼声经久不息。黄帝登基执政以后,与大臣们一道,励精图治, 民主勤政,广纳贤才,大治天下,创造了国泰民康,年丰俗乐,四海祥和,八荒绥靖,九洲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黄帝轩辕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雄伟、壮丽、辉煌、灿烂的丰碑。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祭拜黄帝文中颇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纪绵,岳峨河浩,聪敏睿智,光被逼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高度赞扬了他的丰功伟绩。
龙,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产生了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民族凝聚力,华厦民族融为一家,统归龙的子孙,为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族找到了共同的崇拜图腾和永恒的精神支住。
这条威猛雄壮的金龙,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聚宇宙之能量,顺自然之道法,已经进化成一条实体的活体动物了。黄帝封它为龙王,管辖五湖四海,在水下建造龙宫,培育龙子龙孙。
龙,诞生以后,创造了九洲方园之四海晏请,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国阜民盈,空前繁荣的远古盛世。这条东方净土坚固厚重的巨龙,驮载着56个民族,满载着龙的子孙,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中华儿女团结奋进,风雨同舟,穿过了五千年艰苦而磋砣的岁月,用龙的精神激励着华厦儿女勇敢战斗,不掘不挠,战胜了毒蛇猛兽和凶残的敌人,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为中华文明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龙,是一个吉祥的神灵圣物,从古至今,在神州大地上受中华民族万民崇拜。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中华儿女称“龙的传人”。黄帝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庆祝节日用的是龙灯。龙舟、龙笛。以龙为名的山川、县、村镇不计其数,龙山、龙城、龙泉……以龙为名的中式结构不胜枚举,龙门、龙壁、龙亭……。以龙为名商家,以龙为名的人更难数请。人们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龙具喜怒、威仪、趋吉避凶。喜乐时用龙飞凤舞,龙腾虎跃形容。恕气时用龙吟虎啸、龙争虎斗、龙骧虎视形容。威仪时用龙马精神、龙坛虎穴、龙盘虎距形容。趋吉避凶时用龙凤和鸣、龙凤呈祥、龙跃凤鸣、龙云凤虎、二龙戏株、龙生九子等形容。龙是中华民族祝吉祈福的护身符。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龙字篆文象形,梵书名那伽。其形有九丸似:头似狮、角似鹿、眼似兔(马)、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丸为阳数,其声如夏铜盘,口旁有须髯 ,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龙火得湿则焰,得水则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 螭龙,梵书名宫毗罗。还有一种鼍龙,长一丈者,能吐气成云致雨,性能横飞,不能上腾,共声如鼓,夜鸣应更,谓之鼍鼓。充分证实龙是一种实体动物了。
《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尨肉飞之行,童省声”,龙即指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相传能呼风唤雨。
王大良《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载:龙姓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5位。龙姓来源不一,最早一支是黄帝时期有一位养龙的人,名为董父,因善于养龙和训龙而闻名于世,黄帝赐姓为豢龙氏,后来董父的后代世掌豢龙之职。至夏朝帝王孔甲时,又有位名为刘累的人(帝尧的后人)向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技艺,被赐姓为御龙氏。以后豢龙氏董父的后代,御龙氏刘累的后代便以职业为姓,姓龙。
帝尧时,朝中有位姓龙的人任纳言之官,专门负责“出纳王命”。称龙纳言,他的后代姓龙。
战国及秦朝时,原楚国故地有两位姓龙的人,一名龙且,项羽部将。一名龙未央。他们的后姓龙。
南北朝时,我国西部地区有焉耆国和且弥国,两国的国王龙姓,其后代姓龙。
龙姓来源和祖先不同,先后发展形成了武陵、天水、渤海三大郡望。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用龙的刚柔共济,顽强坚韧,战胜了无数次惊涛骇浪,赢得了辉煌。五千年来,龙始终是华夏儿女的崇拜图腾和至尊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