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谢氏原姓姜, 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姜太公钓魚之处渭河的支流处,] 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周成王继位后[公元前1063年]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时至周厉王时[公元前857年]娶申伯之姐为妃,生字为宣王,[公元前827年]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姜申伯在周宣王登王位时,曾极力相助, 又因为与王族有联姻关系,周宣王坐稳龙椅后,非常惦念姜申伯,有一日龙心大喜,特赐一个姓氏与姜申伯,姓什么好呢?经过考虑皇上就将姜申伯居住处的一条河流的名字榭川的'榭'作姓相赐,申伯公等同族为感谢皇上的恩赐,议将榭川的榭字的木旁改为言字,以示拜谢皇恩,于是就产生了姜姓谢氏之传说,谢氏家谱中有此一记载,后来凡在谢氏祭祖时的供桌上,除了神位,香炉,烛台,糕果等供品外,还要特别外加几块姜片,以示不妄姜姓祖先。
申伯及其子孙受封谢邑后,即成为周朝南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级别也从伯爵国上升为侯爵国。其后又嫁女与宣王子幽王,生太子宜臼。幽王宠幸褒姒,废宜臼而立褒姒子伯服,宜臼只好逃到申国求援。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及犬戎攻周,杀幽王,虏褒姒,立宜臼,迁周都于洛邑,开创了东周政局,而宜臼也被称为周平王。这是申国最强盛的时期。
元和姓纂》称:“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后失爵,以国为姓焉。”《姓氏急就章》也说:“谢氏,南阳棘阳县有谢城。周申侯于此作邑,后为氏。”《万姓统谱》:谢,“炎帝之胤。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封于谢,以邑为氏”。今天谢姓人大都尊申伯为始祖,其原因就在这里。
申伯封谢后,曾有一批不愿做附庸的谢人离谢邑而去,迂往东方或南方。至春秋初年,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留居的谢人又遭楚国的奴役,先后迂往陈留、湖南,四川,浙江会稽等地,遂把种子撒向全国。望族出自为河南谢氏,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史称谢氏正宗。
谢姓何来的另说有: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谢姓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又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梅县。
6、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7、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谢姓家谱
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