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谢氏 >> 广东谢氏 >> 内容

谢灵运被害后葬在何处

时间:2018/10/8 22:13:53 点击:

  核心提示:谢灵运被害后葬在何处...
        谢灵运是南朝宋诗人,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玄于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二千户。谢灵运之父生而不慧,26岁夭亡。灵运得以孙承祖爵,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笔者根据史书和地方文献记载综述如下:《南史》载:“灵运子凤,从灵运徙岭南,早卒。”、“凤子超宗。随父凤岭南,元嘉末得还。”可见,元嘉九年(432)灵运被诬流放广州。他是带着家小,经庐江,出彭蠡,过赣州、大庾岭、南雄或台岭,远赴广州。1600年前广州是十分荒凉,满目荆蓁之地。他们栖身茅屋,儿子谢凤已娶妻生子,超宗时年一岁。这时(公元433年),刚刚躲过一场杀身灭族之祸的谢灵运,又被刘义康指控为“谋反”罪,皇帝刘义隆下诏,将灵运在广州街头斩杀,时年四十九岁。诗人死后就先埋葬在荒凉广州。子谢凤在父亲被害后没几年也染病身亡,留下孤儿寡母,在流放地艰难地度过二十年光阴,直到元嘉末年(453),超宗才得以回到建康。其才华得到宋武帝刘劭的欣赏。就在广州被害处死后,康乐公归葬在何处?至今仍然是个谜。
       历来对“谢灵运墓”有多种说法:一说葬在南京 , 二说葬在绍兴,三说葬在高安,四说葬在万载。
一说、葬在南京
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派形成有开山之功,南京历代地方志书对他们的归葬地均有记载。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谢灵运墓在上元县与本业寺相近,南唐保大中,里人孙熹等尝建碑。”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本业寺……谢灵运墓在焉,惠连墓亦与寺相近。”《道光上元县志》则更明确地记载:“宋谢灵运墓在本业寺。”志书中提到的本业寺为南朝古寺,它的遗址在今麒麟镇晨光村白家场自然村南面的山坡上。谢灵运墓为什么会葬在谢塘村呢?谢塘村一带曾是谢灵运祖父东晋名将“谢玄别墅之所在地”。这一带除了“谢塘”外,还有“小东山”、“谢家山”、“官塘”等地名。
      根据《元和郡县志》及《景定建康志》记载谢灵运及谢惠连均葬在上元县本业寺附近,地点不详。该寺建于梁武帝天监九年(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十二月,比丘净洁在蒋山里谢灵运墓侧造本业寺。谢灵运墓葬在前,本业寺修造在后,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本业寺在谢灵运墓侧。明朝胡广在《游阳山记》记载:“地志载,谢灵运墓在寺近。叩僧,不知其处。”
      据《谢灵运墓寻访记》2009年6月29日,《南京日报数字版》赵慕明先生的文章记载:
      在麒麟与汤山两镇交界的宁杭公路南侧的山峦中,埋藏着开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和他的族弟谢惠连的墓冢。谢灵运与谢惠连情感相融、诗心相通,又是兄弟俩,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大小谢”。
       由于“大小谢”的卓著诗名,尤其是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派形成的开山之功,南京历代地方志书对他们的归葬地均有所记。元《至正金陵新志》载:“谢灵运墓在上元县与本业寺相近,南唐保大中,里人孙熹等尝建碑。”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有本业寺……谢灵运墓在焉,惠连墓亦与寺相近。”《道光上元县志》则更明确地记载:“宋谢灵运墓在本业寺。”志书中提到的本业寺为南朝古寺,它的遗址在今麒麟镇晨光村白家场自然村南面的山坡上。
       关于谢墓的地点,古稀老人张镛祥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多方考证认为麒麟镇青西村一个叫谢塘的小村子正是诗人谢灵运葬身之地。其理由有三:其一,这谢塘村之名并非传说那样,天大旱多数塘干,唯此塘有水,村人感激称谢塘。而是与谢灵运墓葬在此处有关。其二,清《江宁府志》卷五十二载:“唐本业寺记,正书,在上元县。僧契抚撰,东山任德筠书。唐(实为南唐)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岁次丁卯七月十九日建。在上元麒麟门外谢塘村。”其三,明嘉靖《南畿志》“谢灵运墓”下小字注云:在蒋山里,张晋孙诗:“几年梦草句难成,一日春风草自生,来谒荒坟空展转,小塘幸有谢公名。”谢灵运墓为什么会葬在谢塘村呢?张老先生也有说法。他认为谢塘村一带曾是谢灵运祖父东晋名将“谢玄别墅之所在地”。这一带除了“谢塘”外,还有“小东山”、“谢家山”、“官塘”等相关的名称,颇耐人寻味。
        那么,谢灵运墓究竟在本业寺何方呢?笔者赞同张镛祥先生的“谢塘说”。除了张老所阐述的三点外,笔者尚有以下探讨心得:一、谢塘村离本业寺有三里路远,谢灵运墓如在谢塘村,地方志书为何不记在谢塘村,而记载在本业寺附近呢?这是因为一千多年前人烟稀少,谢塘村很可能还没有形成,而建于南朝梁天监九年的本业寺是当地名刹,故借助此寺来记录谢灵运墓的大体位置,这在志书和古文中是常见的。二、笔者在谢塘村实地访问时,曾听村民说,目前的谢塘村已不在原来的位置。这是因为解放初期附近建靶场,全村南移500米以上。这就是说谢塘村原来的位置,在今谢塘村以北1华里多。据笔者观察,这1华里外的地方是小山坡,地理位置更接近东北方向的本业寺。因此笔者以为谢塘村原址一带是值得留意的。
       谢灵运墓虽然至今尚无踪影,但从历代地方志书的记载看,“大小谢”墓在本业寺附近该是一个公认的无须争论的事实。诗魂常在,在故乡谜一样的山水间。我们当有信心去寻找,去开发!
     二说、葬在绍兴
       据《绍兴县志》卷七十三记载:‘谢灵运墓,在府城西南三十三里。灵运死广州,归葬于此。’关于灵运葬地在《绍兴县志》中有记载葬于会稽(今绍兴), 灵运死后,骸骨是其孙超宗出仕后,从广州运回会稽安葬绍兴府城西南坟墓一直保存到清代。而今,灵运的坟墓早已荡然无存。 
   三说、葬在高安
       在江西高安亦有记载有谢灵运墓,位于高安市区筠阳镇南1公里处。据当地文物资料显示:“南北朝(宋)山水诗画的开创者谢灵运曾受贬于建成县(今高安)为官,一生以创作山水诗画著称于世,后积劳成疾逝于建成县,葬于城南门”。当地李姓老人说,谢灵运墓墓葬地面墓堆的遗物早已被废,不过地下墓葬保存完好。《万载西都谢氏族谱》(康乐堂)上有着一段源流记载,谢灵运在广州被害后,其孙“超宗始由金陵来筠(今高安),复由筠居万。”,可见谢氏后裔曾来高安,后迁徙到万载,那么“高安说”也不是空穴来风,但谢灵运绝对不是在高安积劳成疾死于建成的。
  四说、葬在万载
        今江西万载县(原康乐县)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的莲花形山上,距县城约两公里,也有谢灵运墓,为当地谢氏后裔于2004年6月24日发现并找到了谢灵运墓,该墓外形完好,坟墓不高无衬砌,墓碑无损刻有“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茔,光绪七年春月重修”,此地几座山头呈莲花状,墓位于东边山头的西向。专家考证后认为,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死后魂归故封,衣冠冢或肉身冢有待考古证实,但发现谢灵运墓,全国仅万载一处。2006年清明前夕,重修此墓为水泥青石造。
 
附录:《游阳山记》 明朝 胡广
 
        永乐三年沪,皇帝因建碑孝陵,斫石于都城东北之阳山,得良村焉。其长十四支有护,阔不及长者王之一,厚丈二尺,色黝,泽如漆,无疵学。越九日戊午,特命翰林臣往观。于是学士解公缙,侍讲金公幼孜,暨广偕往。  己未,由朝阳门出,过十里铺,直抵沧波门。门外隔平畴,山蝉联起伏,即城中所见诸山也。山下烟林村落,耕夫饷妇,横纵陇亩。予三人观其作劳,徘徊久之。见田膛畔系二舟,田水与大江相通,故有舟。然平畴旷野,见此一舟,亦自奇绝。水之上有古石桥,石半殖桥下,桥西北有土沟。问之,沟旁人云,国初取土筑拒马墙,就以疏墙内流水。由拒马墙折北而行,至麒麟门。拆东行五六里,渐多坡陀。幼孜与予,乘肩舆,上下山冈,辄相与步行,以息仆夫之炉。解公骑行,常先一二里许,不见予二人来,辄下马候。又东过一长版,阪下歧路而二,一依阪足折北,一下田间折而南。予方惑所从,田间人曰:“南行”。遂遵田畔折入小村市,东山麓度坳入沪,行长棱十余里,始至阳山。  山下草茇数百间以舍趋事者,周以樊、通二门。入门有井,有石池,出门上百步许有井。井之外有深坑,平山上土石填之,举石者邪许之声相应。仰见巨石穹然城立,三人相视惊叹所未尝见,谓天生此石以为有待也。山高数里,其体皆石,其旁山崖,不便登陟。从碑石左攀脐而上,一人引手,一人下推。又跻一级,渐至山顶。石如磨头者、目瓜者、窍而通者、高者。下者,险不可履,蚁缘而度。渐过碑石右,稍平可行。余心悸目眩,不能下视,独解公登石立久之。余坐息定,更跋山顶数十步,望见长江数百里,隐隐而来,舟帆上下如豆。江北诸山,澹然如烟霏雾霭问,杳不能辨。山近东北二峰,峭拔如削,即都城东门望见二峰青翠高耸者。山南有叶丞相墓。按,叶祖洽,熙宁三年廷对第一,官至徽猷阁直学士,终于真州,奉敕葬此。(金陵志)亦以为墓在宣义乡,即此,而俗误传叶丞相也。南望钟山一峰,秀立天际如玉笋。都城万雉,红光紫气,蔚蔚葱葱,结为龙文,散为霞彩,诚万世帝王之都也。  日午下山,回至小村市。望见树林阴翳中一径,沿洞上,两傍皆松柏,有古寺,甚牢落,梁本业寺也,创于天监九年,五代时碑刻尚存。有古桂二株,其本枯朽,其旁枝复拱抱,又将枯矣,疑与寺同植者。从旁,入一小轩,轩外多竹。其南有古井,汉以烹茶,味甘冽。复寻寺前小径,转登寺后山。山多石,石罅多棘刺,行则钩衣。以手褰衣,去地尺徐行,至一巨石上坐眺。少顷,从山脊下,至寺。地志载,谢灵运墓在寺近。叩僧,不知其处。  庆申旦离寺,由故道入麒麟门,缘钟山麓而行。午至灵谷寺,观当时善画者留雪景海水于壁。寺僧出东坡诗翰,有元诸名公品题,并未遂篆书(金刚经)。观之,至暮而还。  
 
 
       题记:阳山坐落于江苏江宁县境内,山上多石,石质黝黑而有光泽,无斑点,古时南京的碑刻多取材于此。这篇文章首先写偕同友人游览阳山,一路行来,山下烟林村落,平畴旷野,耕田的男人,送饭的妇女各自忙碌着生计。其次写登阳山,山高数里,其体皆石,其旁山岩,登攀困难,登山者需要前拉后推,互伸援手而上。山顶高险,登临进目,百里长江隐隐如练,江中舟帆小如豆芥。江北诸山,隐现于烟霭云雾之中,南望钟山一峰,顶天立地,秀如玉笋。山下江宁城,八烟鼎盛,郁郁苍苍,霞光辉映,紫气红光,有如龙文。万世帝都的气魄的确不凡。再次写日暮下山,石径两旁皆松柏森森,循路前行,有古寺幽寂,寺中五代石碑尚存,可见其年代久远。寺南有古井,汲水烹茶,泉水甘例。多情的作者欲寻访六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墓,时代久远,已莫辨其处了。这篇游记重点突出,而细部描绘亦传神生动。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胡广(1370—1418),字光大,号晃庵,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大臣,书法家。建文庚辰科状元。授翰林修撰,赐名靖。永乐五年(1407)进翰林学士兼春坊大学土。两次从成祖北征,召对帐殿,或至深夜,甚得信任。善书法,每有勒石,皆受命为书。十四年进文渊阁大学士。曾奉诏纂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有《胡文穆集》。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