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谢家宝树,偶有黄叶;青骢俊骑,小疵难免”...
“谢家宝树,偶有黄叶;青骢俊骑,小疵难免”,这一出自《世说新语》的历史典故,被广为传颂,也让陈郡阳夏谢氏成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最为辉煌的一员。 谢姓从陈郡阳夏而来吗?陈郡阳夏又在何处?宋代以后,天下谢氏因何都称自己是阳夏谢氏的子孙,如今,全球95%以上的谢氏宗亲都认为自己是阳夏谢氏的后裔,陈郡阳夏有何魅力,让数千万谢氏子孙把根寄托于此。 谢纯灵,一位姓氏研究的执着者,长期深入研究谢氏源流与发展,从未中断。正因为此,《中华姓氏简史谢氏卷》特意让谢纯灵来撰写。不仅如此,谢纯灵收藏了一套完整的宋代《谢氏族谱》,有人称:“这是全球现存最早的《谢姓族谱》。”也是现存最早的谢氏族谱孤本。 鼻祖是谁,祖地何处? 在中国的汉字中,“谢”原为射箭的符号。谢姓人的祖先既是弓箭的发明者,又是最会使用这种武器的人,数千年来的谢姓子孙们,一直把这一光荣冠于名字前,当做自己的家族徽记。 谢纯灵所收藏的宋代《谢姓族谱》中有准确的记载,唐代谢姓族人谢肇在给族谱写的序中称:周时,因周宣王的舅舅功勋卓著,被封为申伯,同时命其在邓州之南阳修筑谢城作为封地。此外,宋时彭龟年在为阳夏谢氏续修族谱做序时也指出:盖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从两代族谱的记载来看,谢氏的祖地应为谢城,其得姓开山始祖是申伯,其身份就是周宣王的元舅。显然,申伯并不姓谢,但申伯与谢姓的诞生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而在中国历史上,被封为申伯的有好几个,那么申伯是谁,史载的谢城又在何地? 如今,各地的谢氏族谱都把炎帝作为鼻祖,这种说法虽无历史考证,但已被数千万海内外谢氏宗亲所接受。作为家族文化的研究者,尽管谢纯灵已经研究数十年,但并没有完全认同这一观点,但整个家族大多数人是认同此种说法的。谢纯灵说:“对于谢氏的鼻祖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申伯,河南舜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瑞松,在研究《史记?周本纪》、武汉大学编撰的《简明中国历史辞典》及香港商务印书馆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后认为,谢氏的得姓始祖申伯原名召公虎,是周初功臣召公姬奭( shì)的后裔。 谢氏族谱的记载与历史的相吻合的,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昏君周厉王、追杀太子时,召公虎以亲子代替太子而死。周厉王死后,召公虎又和其他诸侯扶太子继位,此后,为平定四夷作乱,召公虎又奉命北征险狁、西伐西戎、平定淮夷谋反。召公虎在周厉王与周宣王时,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因功勋卓著,被封为申伯。 此后,周宣王为防楚国入侵,命召公虎为州牧并迁封谢邑,建筑谢城。因为当时州牧只是地方的行政首长,不是爵位,不能世袭,人们仍习惯地尊召公虎为申伯。楚国平定江汉各小国之后,申伯的后裔便以邑为姓,于是谢人便尊申伯为得姓开山祖。 谢纯灵称,对于谢氏的鼻祖,还有另一种版本,就是源自黄帝,这种声音尽管微弱,但也是部分姓氏学者的观点。 谢邑、谢城是谢氏得姓之地,那么谢城又在何地呢?陈瑞松及谢纯灵都认为,应在今河南南阳、信阳、驻马店等地交界处,唐、宋两个谢氏族谱所载的“邓州之南”与“当南谢城”应为同一个地方,之所以名称不同,是因为古时政区建制屡经变革,河流多次改道,加之战乱、水灾等原因造成的。为此,陈瑞松多次深入信阳等地实地考察,“古谢城应是一个军事要地,从武胜关、平靖关到长台关、平昌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退自如。在此地筑城防楚,完全符合古人的军事思想。”陈瑞松说。正因为信阳等地是军事要地,周宣王才让召公虎在此建城,一为御敌,二为安民。 祖谱规范千万谢氏子孙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宗亲会和祠堂行使着实际的行政职能,家训族规,行使着实际的法律功能。也正因为此,谢家堂的谢氏在两千多年漫长外迁过程中血脉相承,枝叶不散。不论他们走到哪,天下的谢姓都用“宝树”这个堂号。这是天下谢氏家族的一个标志,他们以此识别彼此。 祭祀祖宗以示不忘木本水源,是谢家宗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谢家堂的村民称,每年他们都会逢时祭祖,“文革”时期也没断过。 在谢家堂,《谢氏族谱?条范辑略》第一条规定,子孙墓祭,当正衣冠,恭谨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嬉笑对语,行礼不恭,离席自便,与夫跛倚欠伸,叹噫嚏咳等一切失容之事,都要受到惩罚。类似规定在谢氏族谱中有八条之多。 谢纯灵说,谢氏家族是一个地方用一个地方的字辈谱,不像孔姓宗族,字辈谱是全国统一的。但谢家的家训在规范谢氏子孙的言行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有严厉的家规,才使得谢家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名人不断。 中国各地的谢氏族规大同小异。太康县谢家的族谱再三强调敦品励行,谨身寡过。如不能显亲扬名,也不能干出玷辱祖宗、损害谢氏声誉的事来,否则“犯者责惩,再犯重责,三犯家谱除名”。 湖北江陵谢氏的家训族规在扶贫济困上规定得周到又详尽:除救济贫弱者外,产子者、娶妇者、丧者、疾者都可用祭田收入相赠。族中设人主持红白事。选择一人为医生,治疗全宗族人的疾病,适当收取费用,有盈余用于添置药物。这些都解除了族中穷苦人的实际烦恼,体现了家训族规中的服务性职能。 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是谢姓的一贯作风。谢氏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都特别重视教育。宋代谢绛在洛阳为官时,“修国子学,教诸生,自远而至者百余人,中举者十之八九。河南人闻公丧,皆出涕,诸生画像于学而祠之”。明代潮州海阳县知县谢纪,创立义塾,制定措施,称设义塾是为了启后学惠子孙,日后遇水火不测之患,凡他的子孙者都要负责修补。 最有意思的是,清同治年间,湖北枣阳的《谢氏家规》由族人呈报给枣阳县吴知县,让县令监督“家规族训”的执行情况,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相关记载看,知县老爷也“批准在案”。老百姓自我管理意识增强,知县乐得少操点心。 不论是堂号、祭祖排辈的规矩,还是家训族规,它们都曾是谢氏家谱中的一部分,正是这些郡望、堂号、族谱但记录了谢氏在两千多年的兴衰沉浮,也将全球谢氏宗亲凝结在了一起。 阳夏:谢氏家族发迹地 与其他姓氏一样,谢姓的源流也极为宠杂,除了以城为姓外,还包括其它姓氏改姓及少数民族谢姓等源流,于是便形成了陈留、陈郡、下邳、宋改、会稽、冯翊等郡望与哲经、存著、敬业、阁老、起风、乌衣、宣城、威怀、安晋、陈留堂、会稽、宝树等堂号。 两千多年来,谢氏子孙的迁徙流变,让谢氏家族名人辈出,在诸多的郡望堂号中,陈郡宝树是谢氏最令谢氏宗亲自豪的一支。陈郡在何处,宝树又从何而来? 2000年的一天,台湾屏东县振兴村的正骨医生蔡凤兰一直有个夙愿,要到谢安的家乡看看。她把这事托付给了自己的师傅——台湾正骨名医郑福山,当时的郑福山年已八旬,在北京行医授徒。 郑福山的惟一线索,是谢安家在“陈郡阳夏”,在河南,具体在哪儿?郑福山费尽周折也未查到。2001年11月的一天,郑福山的电脑出现故障,当他听说帮他修电脑的小伙子李国荣来自河南时,便又想起徒弟的托付,对李国荣再次讲起蔡凤兰的夙愿。李国荣听后大为感动,自告奋勇欲帮郑福山找谢安的家乡。 回到河南后,李国荣费尽周折,才找到了太康县谢家堂村。 2001年12月的一天,郑福山和夫人林岫醇一行数人,在谢家堂原谢安庙旧址进行祭拜。祭拜之后恭恭敬敬地取了旧址上的土,放在盒子里,用红布包着、红带子绑着,双手捧在胸前。族人谢纯灵看郑福山太吃力,便说:“太沉,我帮您拿着这个土。”郑福山脸一沉,正色纠正道:“你怎么这么说话?啥叫拿着这个土?这是请的圣土,我要自己捧着。” 据说,郑福山携“圣土”抵台后,有二三百人到机场迎接。 谢安故居在陈郡阳夏,两千多年来,谢氏后裔一直把阳夏陈郡当作发源地,太康之所以被全球谢氏家族的郡望即发迹地,原因有二其一与谢缵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二:是因为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等这些光耀千古的名字后面,无一例外都有五个字:陈郡阳夏人。 陈瑞松说:“谢缵之所以能成为阳夏谢氏的郡望,是因为谢缵以上的谢氏族谱世系失考,没有证据可查。此外,其他历史名人都与阳夏陈郡有关。” 1992年,谢家堂被世界谢氏总会认定为谢安故里,谢家堂和整个陈郡阳夏成为播迁谢家人的根。当年,便开始有海外的谢氏宗亲到大陆谒祖寻根,他们要找谢安故里,依据的线索只是“陈郡阳夏”四个字,具体在哪儿?还有没有地面遗存?谁也搞不清。 寻亲信息反馈到太康县,有人找到谢氏族人谢纯灵,当时老谢心存疑虑,不知是福是祸,胡乱报了“槐丘寺是谢安故里”。信息反馈过去之后,对方要求:有碑要搞拓片,有谱要拍照。在历尽周折之后,当时不但找到了镌刻于宋代的谢缵碑,谢纯灵还拿出了珍藏的“谢氏唐序宋谱”,正是这些资料让世界谢氏总会认定,谢家堂是谢安故里,谢纯灵的族谱也成为保留最早的谢氏族谱,而普和碑也成为谢氏传家之宝。 谢纯灵称,被海内外谢氏认为是祖地的太康县谢家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很破烂”,1993年9月,谢氏宗亲49人到谢家堂祭拜,当时的谢家堂是太康惟一不通电的村庄。1999年10月份,海内外谢氏宗亲在江西弋阳县发表“弋阳会议宣言”:“谢缵公陵墓是我谢氏历代陵墓中最早最完整之陵墓……以申伯公为我谢氏至尊始祖,而以谢安曾祖父缵公陵墓为基标,谢氏子孙出钱出力,务使陵园早日完成。” 于是,这个昔日偏僻荒凉的村庄一时间成为海内外谢氏子孙关注的焦点,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谢氏宗亲前来谒祖祭拜。 如今的谢缵墓前,挑角起脊琉璃瓦的石碑楼内石碑上,清晰的镌刻着“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的字样,虽是复制品,但内容与原碑相同。谢氏族人称,原碑藏于村室内,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已成为谢氏的传家之宝。 据碑文记载,此墓碑曾立过两次,一次是谢缵的曾孙谢万在晋时所立,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第二次是北宋的谢文按旧碑重刻,现存的谢氏传家之宝便是这通碑,至今字迹仍依稀可辨。 “宝树”成为谢氏代名词 在河南太康谢家堂,只要一提起宝树,村民脸上始总带着笑意,言语中充满自豪:“过去谢家人的农具,像筛子、斗上都写着宝树,装麦子的口袋上面也写着宝树,给儿子提亲装钱的钱褡子上也写着宝树,家中挂的中堂上同样写着宝树。看见宝树,不用问这家一准姓谢。很多地方的家谱,就直接叫宝树家谱。” 宝树堂又是从何而来,“谢家宝树”指的是谁? 谢安,东晋宰相。谢玄,谢安之侄。公元383年,叔侄二人以8万士卒一举击败了前秦20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此战不但成为在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也成就谢家辉煌,但也再遭到晋孝武帝和一些权臣的猜忌。当时一些正直之士为谢安抱不平,桓伊就是其中一个。 桓伊通过抚筝、唱《怨歌》劝谏孝武帝,孝武帝醒过神来之后,跑到谢安家“慰问”,谢安焚香迎接,孝武帝看到谢家堂前瑞柏枝叶繁茂,称赞说:“宝树也。”并亲书谢安宅为“宝树堂”,是夸树,更是赞人。 自此,“宝树堂”就成了谢姓的堂号,凡谢氏子弟无不以之为荣。对于“宝树堂”的来历,谢纯灵称还有另外一种版本。 其典故来自《世说新语》:早年谢安问谢玄等子侄的志向,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希望投身报国,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 谢家子弟确实是这样一次次安定与挽救了东晋王朝,谢安与谢玄不但成为“谢家宝树”的代表,同时也成为数千万谢氏后裔引以自豪的资本。无论是哪种来源,“宝树堂”早已成为谢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