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门谢氏祠堂
余姚东山谢氏(见善从)编录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制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祠堂是中国礼制文化的核心,其丰富的教育内涵及传承价值,见证了家族起源和发展历史。泗门谢氏祠堂有“谢氏宗祠”和十八房支各自的“房支祠堂”。
一、泗门谢氏宗祠:全称“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后塘河社区大通路78号。
(一)现存谢氏宗祠:谢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后数次毁建,现保存完好的建筑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建。
1.谢氏宗祠简介:现存谢氏宗祠占地3650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首进长二公祠、二进三太傅祠、三进伯登公祠,另有东偏房、积谷仓及后花园等建筑。前后三个天井均为石板铺地,中置甬道。四周围以高墙。
门楼原有两层,为明代建筑,现存门洞及两间耳房。正额镌“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八个大字,上下设莲花和祥云。门洞为圆拱门,拱沿施仙鹤祥云图。底设须弥基座,雕宝绶、祥云纹饰。西侧设斗拱雀替。门洞东西各建一间耳房,后立面均有石窗。
长二公祠:首进长二公祠悬匾“宝树堂”,中奉宋迁余姚始祖长二公神主,东西分奉十八房昭穆神主。
长二公祠为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前设廊,置卷棚顶。牛腿承挑檐檩。卷棚及牛腿雕人物故事,静物花卉。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八檩,前单后双。抬梁用材粗大平直,蝴蝶木较大,花篮雕刻精美。脊檐下设攒,为一斗三升平身科斗拱。抬梁前金柱为须弥式柱础,地面石板对缝平铺,中为地砖。正脊正中置插牌,设滚花,两侧置吻。
三太傅祠:二进三太傅祠中奉晋太傅文靖公谢安及刘氏夫人像,左奉宋太傅惠正公谢深甫及林氏夫人像,右奉明太傅文正公谢迁及徐氏夫人像。
三太傅祠为大式重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檩。前设廊,置卷棚。檐柱及牛腿承挑檐檩。明次间前檐柱及金柱为须弥式柱础,正脊设瓦头滚花,中置砖雕人物插牌并落款。用方形木拼接而成,每块均绘有单独的景物小品。地铺石板,中为地砖。东西山墙为双马头。
伯登公祠:三进伯登公祠中祀东山谢氏一世祖伯登公以次历代宗贤神主,东西分奉绳武公、道渊公像。
绳武公即谢绪,为四门谢氏族祖,南宋人,闻元兵攻陷临安,赴水死。及朱元璋兵起,谢绪阴助明军取得徐州大捷,被封为黄河福主,民间俗称“金龙四大王”。道渊公即谢迁的玄孙谢志望,是明嘉靖年间名闻浙东的抗倭英雄。
伯登公祠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明间抬梁,五柱落地,五架梁;次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六柱八檩。楼下前设廊,二楼设依栏,山墙墀头设砖雕及彩绘。两侧翼楼各一间,三柱落地,东西山墙各置一门洞。
东偏房:位于伯登公祠东侧,硬山顶平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单后双。
积谷仓:位于三太傅祠西侧,硬山顶平房,五开间,穿斗式梁架,八柱八檩。前设廊,檐下设十字斗拱承檐檩。积谷仓北原有后花园。
2.谢氏宗祠风采:谢氏宗祠的动文化(祭祀和教育)体现着祠堂的功能,静文化(建筑和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坊灯棚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谢氏宗祠作为乡风民俗和建筑特色兼备的文化遗存,是余姚地区迄今保存最大最好的宗祠建筑群,是余姚市级文物保护点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
2003年以来,泗门镇政府先后投入近200万元资金对谢氏宗祠进行了修复,并从各地收集有关谢氏宗祠的古迹,使其最大限度的恢复了历史原貌,重新焕发了生机。2011年1月,省政府正式公布“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又恰好是祠堂始建五百周年。在新的历史时期,谢氏宗祠犹如枯木逢春,喜事连连,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谢氏宗祠祭祀仪式:是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门谢氏宗祠祭祀仪式自明正德年间开始,至今已有500年左右历史。祭祀有一整套的规范化程序,每年在元旦、元宵、清明、夏祭、秋祭、冬至、除夕等时节,安排不同的祭祀项目。其中元宵祭祀因与元宵灯会相合而显得更为隆重、热闹。2008年元宵节,谢氏宗祠举行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元宵祭祀,2009年、2010年又连续举行元宵祭祀,不但有泗门谢氏十八房齐集拜祭,还有浙江省东山文化研究会人员和上海、江苏新沂、安徽宿州还有桐乡、上虞、台州等地专程赶来拜祭的宗亲。体现了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传统思想和宗族感情。通过祭祀,缅怀祖先功德,从而树立爱国爱家爱宗族的荣誉感,增强家族凝聚力,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泗门谢氏祭祀仪式展示馆于2019年2月19日(农历己亥年元宵节)开放,当天,来自京沪杭等地以及余姚本地的谢氏后裔300余人相聚谢氏祠堂,共同探讨谢氏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泗门谢氏祭祀仪式展示馆位于泗门镇后塘河社区的谢氏始祖祠堂旁,馆内通过文字介绍及实物,展示了建祠沿革、水龙会祭、中元祭祀、社戏酬神、夏至祭祀、元宵房祭、冬至祭祀等内容。
家风及廉政教育线路:泗门镇纪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串起了一条以谢氏宗祠、状元楼、成之庄三点成一线的传承家风及廉政教育线路。谢氏宗祠展示了谢氏三太傅主像,家谱脉络,谢氏宗规和二十四条家训等。谢氏家规族训体系完备,有《谢氏家训二十四条》《谢氏宗规六条》《起家之由十七条》《败家之由十七条》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价值。
状元楼是明太傅谢迁小时候生活读书的地方。东展厅主要介绍谢迁的家世渊源、生平事迹及泗门谢氏二房谱箱实物、殿试卷等;西展厅主要介绍有关谢迁的古迹遗址、文稿手迹等;退堂展示了谢丕石像及明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谢正、明太常寺少卿谢敏行、清四川龙安知府谢钟和等一些有名望的后裔。
成之庄内的泗门“家风家训馆”通过以家风、家训、人物故事介绍为主题的一系列图文展示,展出杨志祥高风亮节、谢迁直言进谏、谢钟和执政为民等先贤故事,突出其教育子孙“清白”为本、廉洁修身、好学笃志的作用,成为市民学习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廉洁奉公、勤俭持家以及增强集体荣誉感的好去处。免费对外开放的“家风家训馆”,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自2017年9月开馆以来,共接待来访者1万多人次。
(二)谢氏宗祠历史:泗门谢氏宗祠在500多年前分次建成,后又几经毁建。依据相关记载,简介如下。
1.谢氏宗祠建设:宗祠由泗门谢氏十世祖(致仕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倡议修建,谢迁四子谢亘捐助地基,次子谢丕承建,由精通四体书法的长子谢正题写门楼阳额“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初时仅一进,匾曰“宝树堂”,中奉南宋迁泗门始祖长二公神主,东西分奉十八房昭穆神主。
明嘉靖中期,谢丕致仕归里后,对祠堂进行大规模扩建。首先是在祠前古汝仇湖中人工堆建文房四宝,又在祠前东西各建一个跨路大牌坊,在宝树堂后增建第二进三太傅祠。
清嘉庆十六年,以后塘河房为主的谢氏族人用维修前后两进的余款,增建第三进。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奉命统领军队进扎马诸的谢敬被太平军俘杀,泗门陷落。泗门谢氏宗祠、阁老第葆光堂、十二房祠堂等建筑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三年重修阁老第葆光堂、十二房祠堂。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中进三太傅祠,后进于光绪八年修复。
2.宗祠历史格局:谢氏宗祠建于后塘河龙舌桥西北,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宗祠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首进长二公祠、二进三太傅祠、三进伯登公祠,另有东偏房、积谷仓及后花园等建筑。进正门,里面三大进十五间。第一进中间奉迁姚始祖长二公神主像,东西分奉十八昭穆神主像。第二进中间奉三太傅主像,即晋太傅谢安、宋太傅谢深甫、明太傅谢迁,东西分奉于贤公(即谢选)、汝湖公(即谢丕)神主像。一、二两进都是高大的宫殿式平房,非常开阔气派。第三进为楼房,奉晋朝时迁江南始祖伯登公神主像,东西分奉绳武公、道渊公神主像。第三进建筑风格与前二进绝然不同,木件雕刻极为细致,有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祠东侧有八间平房为管祠人所住,再东首房子为停灯棚,祠西首有五间平房,为谢氏积谷仓。
宗祠内外,还建有内紫禁城、外紫禁城,形制仿亲王级规格;传说宋末,有个叫“谢绪南”的义士,闻元兵攻陷临安,就投水自尽;后多次显灵助朱元璋部抗元,被明廷封王;祠堂在规格上沾了他的光。祠堂门前大通路上,建有二座大型石牌坊,东为“太傅流芳”,西为“东山并秀”,坊额为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吕本所书(“东山并秀”坊毁于1956年大台风,“太傅流芳”坊毁于1965年“除四旧”,现已由泗门镇政府重修保护)。祠堂前河泊中建有“文房四宝”,自北向南依次为“墨、砚、笔架山、白纸”,都是人工堆积而成;如三个小土包堆成山丘状,称“笔架山”,山上植树意为“毛笔”;河泊象征白纸;“砚”是一个深水漕,通年不会干涸;“墨”则是一个形似圆墨的小岛。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解放舟山群岛前夕,曾在这“文房四宝”里多次作过渡水登陆的军事演习。
二、谢氏房支祠堂:泗门谢氏除宗祠外,十八房各建有支祠。除五房、十四房、十七房祠堂不详外,其他简介如下。
大房祠堂:又名朝北祠堂,位于万安桥东,共三进,堂号“承仁堂”,门额白底黑字题“谢氏大房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
二房以阁老府葆光堂充春节及元宵节祭祖之所。二房下各支另建祠堂,如大房有行五公祠,汝房有“一甲重光祠”,十房词又称方伯祠(在大方伯第光裕堂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辟谢钟和故居知止斋为“太傅祠”,供奉谢迁上三代、下三代共七代神主,悬匾“敬时思孝”。
三房祠堂:位于三门堰东南30米处,坐南朝北,正屋五开间,另有两厢房,门额红底黑字题“元三房祠堂”,正堂悬匾“永思堂”;三房祠正北是“元三公祖堂”,门额绿底黑字,单间,坐北朝南,悬匾“树德堂”,为明谢丕手芼,两边有红底金字“晋代再传三太傅,越江一望两东山”楹联。
四房祠堂:位于藕荷弄平山上,号“敬业堂”。
六房祠堂:位于大房祠堂东,坐北朝南,新中国成立后改作粮管所。
七房祠堂:又称“回六公祠”,位于南麻地红桂路边,坐西朝东,单进三楹,土地改革时作民居。
中宅四房合祠(八房至十一房):位于后河塍泰和房东,门额“中宅祠”,两进五楹。
十二房祠堂:又称小祠堂,火车墩祠堂,共三进,头进门额“谢氏四世祖词”,二进称“存著堂”,三进为“奉思楼”,楼西又有楼房五楹,2001年拆除。
十三房祠堂:位于龙舌桥西,为十三房下龙舌房、百岁坊、季能房三支祭祀之所;另第十堡菊溪弄有季能房祖堂,单进三楹,悬匾“承庆堂”,土地改革时作民居。
十五房祠堂:位于后河塍,门额“回五公词”,悬匾“希范堂”,清末谢纶辉改建,故民间又称“纶辉祠堂”。
十六房祠堂:位于后塘河,门额“回八公祠”。
十八房祠堂:位于后塘河戚家桥北,单楹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