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待命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原创 记忆悠悠 三立书会 1周前
明代袁了凡写给儿子的家书《了凡四训》中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告诫儿子,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幸福也需要努力奋斗,才能获得。
早年有位孔先生算定袁了凡寿命到53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令,甚至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于是他认命了。
但是,后来在云谷禅师的点拨下,不再认命,转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仅活到73岁,还顺利得子,考中进士,不断升官。
那么,对神秘的命运,不同的人又如何看待呢?如果从个人智慧的高低划分,那么不同智慧的人对待命运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下智人,习惯失败,被情绪控制,消极认命。
中智人,吃苦耐劳,敢于拼命,终成一事。
上智人,拥有大格局,淡定从容,知命豁达。
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格局,就拥有怎样的人生。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说在当下这个人情社会里,穷人家的孩子更难翻身了,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拼不过那些在家庭教育、财富方面比穷人家孩子富裕的孩子。
于是有些穷人家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找不到工作,就抱怨自己没有关系,慢慢地,他也看清了,也就认命了。
正如缅甸的大象,被主人拴在一个小木桩上,每次到了绳子的边界,就停下了。
大象的主人说:“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拴在木桩上,那时候他们日夜扯动木桩,却怎么也没法逃脱。慢慢地他们就不再扯木桩了。”
最后大象认命了,觉得自己一生只能被拴在木桩上。
而下等智慧的人,也是这样,他们总是半途而废,被情绪左右,习惯屈服于失败,最终只能归咎于命运。
中等智慧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会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工作上,他们吃苦耐劳,埋头做事,喜欢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很受领导的重用,一旦他们触碰了职业底线,就会一败涂地。
秦相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臣,秦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秦帝国兼并六国成功后的大统一做出巨大的贡献。秦始皇所有政绩中都有李斯的一份功劳。
秦始皇沙丘病故之后,李斯更是肩负着维系帝国的重大责任。特别是赵高企图篡改秦始皇的遣诏之时,只有李斯一人有挽狂澜的能力。
虽然赵高已经串通了胡亥,但是,如果得不到李斯的认可,赵高要想成功,绝非易事。
令人没想到的是,赵高的一句话击中了李斯:“如果扶苏即位,丞相之位理应由扶苏更熟悉、更信任的蒙恬担任。”
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违心地接受了赵高篡改始皇帝遣诏的政变。
李斯在利益的权衡之中,做了一个最不该做的选择,同意了赵高的阴谋,赐死扶苏,诛杀蒙恬、蒙毅,保住了自己的相位。但是,伴随着赵高日益嚣张的权势,李斯最终还是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之下。
李斯作为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他信奉皇权,坚定地执行皇权,才让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国丞相,但是他在利益面前,没有坚守住职业操守。
因此,中智人适合干中等事,不认命,敢搏命,但需守住底线。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这就是竹子定律。
只有熬过最漆黑的夜晚,才能迎来明媚的清晨。
但是很多人刚开始坚持不懈,成就了一点事业,最终依然没有熬过那一点点的黑暗,就已经放弃了。
中等智慧的人不认命,敢拼搏,毅然选择改变命运。他们相信命运的手里也有漏网之鱼,但很可惜,他们的格局不够大,只能做中等事。
曾国藩说:“谋大事,首重格局,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意思就是,真正办大事的人,首先看重格局,才能只是辅助。一个人的人生能走多远,主要看他的视野的广度、思维的高度。
这样的人往往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能顾全大局,不会为一点小利而伤心落泪。
汉高祖刘邦曾说:“我在运筹帷幄方面不如张良,在定国抚民方面不如萧何,在战略战术方面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之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能取得天下,当上国君的原因。”
一个真正有格局的人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让他的优点在合适的时机发挥出来。这样的人喜欢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
知天命,意味着一个人已经把握了生命发展的轨迹,能够顺应局势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容豁达地面对问题。
一个人只有在遇到困境,产生困惑时,才会思考人生命运,看出他的智慧高低。
下智人慨然长叹,半途而废,归咎于命运。
中智人人认清自我,努力拼搏,改变命运。
上智人顺应局势,提升格局,乐天知命。
能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断提升自己做人的格局,才是人生成长的最好状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