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谢合毅
经常听西方人说中国人很可怕,中国人没有信仰?连我们自己也把“中国人没有信仰”常常挂在嘴边,这一观点流传有30年了。这些都是狭隘的,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偏见与无知。我以前也偶尔这么认为,其实不然。
我本科学的英国文学,一直在外企工作了21年,对欧美文化有非常的了解。和老外工作了很多年,自然受了不少影响,思维方式,做事习惯少不了西方的味道。但骨子里,我的价值观很中国,特传统,这和早年父亲的耳濡目染的教育分不开。
是的,绝大部分中国人是无神论者,但不信奉宗教、不信奉神灵,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人类群体稳定存在并发展进步的基石之一。祖宗崇拜,道教,佛教,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等等多少信仰。儒教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信仰主体,其中儒教信仰是核心。自中古以来,儒道释三家被称为正教,三者各成体系又互相借鉴,共同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文革后这些年来导致的一些文化断代,和改革开放之后不均衡导致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没有宗教信仰,没有祖宗崇拜,没有加入共产主义信仰,外加我们的法制不够健全,导致以下部分人缺乏敬畏、心灵不被约束、欲望泛滥、诚信问题。我们自己很多人都把这些游离于道德法律社会规范之外的东西,这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没有信仰。这一观点在看似合理而严密的论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拥趸,因为有一部分人心里不平衡。其实寻租贪污腐败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和信仰没有太多的必然联系,根源还是制度不完善,执行流程有漏洞,没有闭环的审计,和足够威力的震慑措施。
当然,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大都泛指狭义的信仰,即对天启宗教的信仰,在中国信仰宗教的人口整体占比还是较少。从传统的道教,到舶来品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宗教。
公元前六世纪诞生于印度(今尼泊尔)的佛教,主要在东亚和东南亚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却被印度教挤压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在七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扩大了伊斯兰的影响、十八世纪基督教欧洲文明兴盛后,天启宗教成为世界哲学和文化领域的显学。欧洲宗教把科学、天文、地理、建筑、艺术以及音乐等融合在一起,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地理大发现对全世界六大州各文明的政治军事征服,使得天启宗教族群掌握了文化上的话语权。他们敏感地辨识着整个地球人群的信仰特征,将自身视为正确的标杆,将多神信仰贬称为低级,将无神信仰贬称为无信仰。
十八世纪欧洲复兴取得成功之后,基督教文明引领着全世界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将其价值观对外输出,并逐步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普遍认可性,也缓慢地影响了世界其他文明对自身信仰的判断。尤其是对伊斯兰教的某些教派的打压和否定,变得十分赤裸裸,毫无顾忌。英美德法意西等国科技工业和军事的巨大优势无疑大大增加了天启宗教族群的优越感,并使得世界很多文明开始自我否定,启动了自我改造以“向先进文明靠拢”。19世纪以英国为中西,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对整个世界不断输出其价值观-民主和信仰。这样的大形势下,对中华文明信仰成为了一个合围。他们定义了“文明”的含义和标准,企图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进行否定和打压。同时给我们扣上了一大堆莫须有的“帽子”,企图缩短中国的文明历史,以彰显其自身的优势。
在西方文明的无文字时期的前泛灵信仰,这个具有极高的低位。在西方,巫术逐渐进行演变,形成了两个分支,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宗教。无论是男巫还是女巫,搞个仪式求雨或为瘟疫求福,要想真正令部落人员信服,你得学习和懂天文地理气候这些东西。如果能懂天象的知识,当然求雨成功的概率就大。如果要治病救人,你得懂得病理病因,以及哪些方法对应有效,哪些草药管用。这就是科学的萌芽状态。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尼罗河的洪水泛滥周期,苏美尔人用柳树皮来治疗发烧头痛,古罗马人用杨柳树皮治疗坐骨神经和美洲印第安人用柳树皮制茶来退烧。今天我们知道柳树皮里的水杨酸是治疗镇痛的活性成分,经典感冒药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和柳树皮里的水杨酸就是同根同源。与此同时,需要把这个仪式搞的很神秘而高大上,这样才让人容易乖乖的。这个仪式有渲染力,有影响力,有神秘感,有垄断性,那么逐渐就成了一种仪式,这就是后来宗教的原型。当然,这个仪式上有很多故事,一些普通人够不着的故事。逐渐地这些故事融入了统治者的想法,就有了它的特色内涵。
在东方的华夏文明,巫术的演变则是有不同的路径。从三皇五帝,这个仪式都是被统治者把持,成了一种特权,再后来这种特权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逐渐地就演变成了一种祭祀和礼仪的文化。当然早期的这些祭祀是广泛的,但礼仪则主要是统治阶级。殷商以后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这个祭祀礼仪的绝对地位。无论是用青铜铸造的大鼎,还是用土烧制的陶器,都是耗费了巨额的资源。到今天,祭祀和礼仪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家知道,中国的国祭,每年有祭黄帝炎帝,祭祀孔子,祭祀妈祖,规模宏伟十分隆重。在民间,祭祀则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和一年的所有重大传统节日。祭祀黄帝炎帝,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祭祀孔子,儒家道统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国人心中,即儒教信仰。它是我们道德、观念的来源,决定了我们政权、社会、家庭的结构。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续千年至今,生生不息,引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它一次又一次的在不同时期成为最强大与最先进的文明,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中国在道光以后的150年里,生产关系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尽了落后挨打的滋味。在改革开放以后40年里,我们制度的先进性释放了生产力的效率。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只是一个梦,而逐渐在变成现实。尽管中国在强大和崛起,但我们仍然是礼仪之邦,从未忘掉规矩。
中国的信仰主流并不是宗教,并不是神灵,而是自己的祖先。信仰宗教其实还是一种虚无,而中国人信仰祖宗,却实实在在的带来了三大好处。信仰祖宗带来了宗族团结,继承和传承了先祖的智慧,也带来了家族不断复兴的力量。当然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庙和寺的深度融合,现代人很少能弄明白,其实原本他们和佛教没有一毛钱关系。寺”的本义,是宦官以及官吏们办公的处所。“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等到了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才通称为“寺”。通俗点来说,就是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庙”的历史,要比“寺”更为悠久。在《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庙,本身是奉祀祖先的处所,被称之为是祖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而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家庙、宗祠。比如我家的家庙就位于湖南安化柘溪的木桐坪,那里供奉有我的历代先祖。在汉代以后,庙逐渐的成为了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以及神灵的处所,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出生的地方合川二庙村是四川嘉陵江边的一个小山村,那里主要信封道家,很少有佛教寺庙。二庙的名字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知道那里的凤凰山上有座庙,在我的先祖清初康熙年间从湖广填四川的时候,那里已经叫二庙。可惜,在文革末期的七十年代,先是做了学校,后来彻底没了,只剩下一棵不知道树龄的巨大黄葛树,和那永久不变的地名“二庙”。
每年的三个节气--清明节中元节和冬至,都是安化谢氏宗祠祭祖的隆重节日。一个三万多人的家族,有很多家族成员从全国各地赶回安化木桐坪,祭祀先祖。那里也是族人聚会,商讨事宜的地方。每年的祭祀都是有相当完整的流程,议题和仪式。逢重大事情,还有舞龙,秧歌队等前来助兴,也有录像制作,这些都是谢家儿女的参与。说句心里话,当我遇到人生的什么难题和坎的时候,我会祈求我的祖先保佑我自己,当然自身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2018年清明节,我和老家武胜合川的十几个族人从全国各地,前往安化谢氏宗祠,认祖归宗、祭祀祖先。我的家族从清朝初年离开安化321年,其中最近250年失去了联系。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寻找和查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我们祭祀了祠堂的陈郡谢氏的历代先祖,也前往高家溪苏家溪祭祀了那里的明朝祖山。至今,我还历历在目。
四川乡下的祭祀,也十分丰富,频率高得多。不知道是远古四川人的遗风,还是明清湖广人带来的习俗。我常常潜意识把老家武胜合川交界处四方坝乡下的礼仪和安化祖居地的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尽管300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对于人类文明的祭祀、礼仪和传承,这只是一瞬间。在七十年代的四川农村,家里有过节或生招满十,红白喜事这类活动,吃饭前的祭祀是比不可少,仪式相当正规。已逝的八辈祖宗,都会请到。2017年修谱缺乏一些资料,前去谢家小湾拜访四堂叔谢瑞亮的时候,问他祖宗叫什么名字,他可以清楚说出了。他说小的时候,大人烧经祭祀的时候,都还默默的念。我小的时候,父亲也常常主持这种仪式,桌上有好酒好肉,然后是烧纸钱,最后磕头许愿。
我母亲因病去世较早,我的童年都是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小的时候我是出来名的淘气,没有教养,把奶奶的气的够呛。我的祖辈中,我只见过奶奶。奶妈在80年代初的时候常常开玩笑说她死后要祭祀她,逢年过节要给她烧纸。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也是这么做的。这是民间的信仰,一代一代进行传承。最近这些年,经济发展较好,建祠堂修家谱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对中国的古老信仰和传承,将是一个不错的载体。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而且传承很好!这也是我们复兴的内生动力源!我们的信仰具有很好的包容性,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谢合毅2020年岁清明节
作者简介:专职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国文学专业,和桥路学校商学院MBA国际管理专业
8751106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