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乡谢氏乾隆四十六年三湘合谱的研究
谢合毅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哲学终极三问,弄清渊源,实乃大幸!
谢氏为中国的第23大姓氏,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和四川重庆等省市。东晋南北朝时期,陈郡谢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谢氏家族也大面积南迁,而南方在后来1700年的战争中,被战火中断的机会相对较小,为其人口的繁衍和壮大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成为大姓!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不同时代的移民,奠定了豫章湖广和西蜀的网状结构基础。位于涟源市东南方向的金石镇桃林坝村,保存有一座300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间的完整古宅“乐恺堂”。这里曾出现过父子翰林、“烧车御史”,其地名富有诗意,人称桃林湾。 是清代“翰林父子”谢振定、谢兴峣的祖居地,也叫“谢家大屋”。历史上,桃林湾大屋曾挂满了御赐“翰林第”、“父子翰苑”、“太学”、“文魁”、“金紫诰封”等匾额。作为翰林府第,桃林湾乐恺堂现在的面积大约有1万平方米,而过去的面积要大很多。两侧的旧屋,如今已被拆除,盖起了许多红砖房。
正是湘乡谢氏家族的旺盛,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湖南长沙府一州十一县的谢氏族人,在长沙府湘乡府大祠堂三十六都五甲桃林坝(现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金石镇桃林坝村),由谢添锦主持编纂进行了一次派行辈份统一,涉及长沙府湘乡府及周边地区。重庆市四方坝也参与了这次合辈份,但我们合辈份之前的派行是“景伏海思忠。君子有三畏(位)。天命与大人”,明显与湘乡支系派语为“克思朝万胜。国正显天顺”,或惟兴公系的“显添顺再振。兴仁征国瑞”(邦嗣克家)没有交集,上述合谱的与我四方坝支系不是同宗。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既然合谱,那么基准怎么算呢?从那一辈开始进行基准计算来对标呢?否则,辈分不就乱了吗?
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前,我谢氏四方坝支系的原始记载是“得之违邵节。无以不成廷。金玉彦文必。景伏海思忠。君子有三尊。天命与大人。圣贤同一衍。申伯复堪荣。岁登松柏竹。孔昭从广信”
乾隆四十六年(1780)湖南长沙府湘乡安化二县大祠堂再改派衍至今遵守无谨录于后。“兴仁征国瑞。合修肇南方。惠值声闻远。藩宣世泽长。佐慈毓哲辅。立学茂贤良。尚克光先德。用期久发祥。 ”
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吴西派谢瞻公后裔-能轩公-惟兴公支系的信息比较完整。始祖惟兴公,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其子迁徙湖广,开启了谢氏楚南派。班行:惟汉政应,祖宗必达,思彦敏永,通文元武,显添顺再振,兴仁徵国瑞(邦嗣克家),合续肇南方,惠直声闻远,蕃宣世泽长,佐时毓哲辅,立学茂贤良,尚冀光先德,用期久发祥。
根据湖南通谱(2015)的记载:
1.我现在的派行,按照湖南安化谢氏的记载,从吴西始祖谢瞻公往下有清楚的派行,谢棐公谢成公为夷吾公42代,申伯71世,顺推从谢夷吾公到我是65世,申伯94世。
2.如果按照江西弋阳枋得公(安公后裔,为申伯75世),那么我的辈分按照字辈诗歌就是夷吾76世,申伯105世。
3. 如果按照““得之违邵节。无以不成廷。金玉彦文必。景伏海思忠。君子有三尊。天命与大人。”来算,把惟忄省公当成枋得公(1226-1289)的儿子来计算,我是申伯100世,但楚南始祖惟兴公(1162年前就入楚)比枋得公还要早近百年。这个假设根本没有存在。更何况,我们的那些先祖的派行诗,都是靠先祖的记忆编写的,没有资料来支持。换句话说,就是谢三凤公和族人祖宗在乾隆24年,根据记忆和一些安化的资料,自己编制的一些班行诗。但“君子有三位,天命与大人”倒是安化当地家族的派语,这个没法去改变,是真实的。我也一直不明白,谢三凤公等三次回湖南高家溪祭祖,那里有谢氏族人,白沙溪也有谢氏族人,和我们派行一致。但他们并没有和湖南的族人把族谱链接,而是挑了千里之外的抗元诗人谢枋得公进行链接。同时,在后来的合谱中,也不知道按照什么辈分和湘乡惟兴公族系进行对接。
4.而惟兴公后裔的族谱中,其为夷吾公43代,申伯72世,按照他们的族谱推算,我应该申伯98世。但我也看见部分族谱是100世。而且,后面的合谱过程,由于口传文字的差别,排行也有个别字的差异。
“兴仁徵国瑞,合修肇南方”的字辈诗歌中,有的支系用“欣”和“续”,我认为这个主要是胡广话口语误传造成的。
可见,这个辈分是多么的混乱!那么我的问题是,1780年我的谢氏先祖,是如何把长沙府和湘乡府的谢氏家族各个支系派别的辈分进行整合的。从哪一个辈分去对接是合理的,有据可依的。我想没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根据我的推断,当时的资料上世系不完整,根本没法进行对接。那么所谓的合谱就成为了一个和湘乡桃林坝望族攀附亲戚的一种方式,最后搞乱了我们的家族传承记载。这样我们四方坝的族谱对接完全是一个错误。唯一可以理解的是谢惟忄省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家族在湘乡杉木桥居住过,在邵阳三溪一都居住过。地方上是一个大的湘乡区域,仅此而已。
到目前为止,我能清楚还原的是我是安化谢氏家族的一员,因为有清晰的历史资料记载。当然安化谢氏也是中华谢氏家族的一个分支。由此可见,修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弄不好,给后人造成很多困惑,而且把祖上世系也弄乱了。最近有很多族人向我咨询询问族谱的相关事宜,因为他们自己的族谱也是疑团重重。
春节前后谢氏家族在南阳谢营村修建宗祠,为供奉谁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我看来,魏晋之前,都没有什么文字记录,去探讨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意义不大。依我意见,根据约定俗成的资料去走就好了。对于有史书资料记载意外的族谱编写,笑笑就可以了。但江南的大族无锡的吴姓,是周王太子泰伯的赐姓,记载就相当古老了,可以追溯到周朝。一般的老百姓,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不可追溯。
在湖广和川渝的很多谱书里,明以后的谱书记载谢夷吾公为陈郡谢氏谢缵公的上第五代祖先。而谢夷吾生于后汉建武14年,为会稽山阴谢氏,和河南太康的陈郡谢氏似乎没有交集。谢衡公南迁会稽东山,为东山谢氏始祖,东山谢氏实为陈郡谢氏。虽然后面东山谢氏更为繁荣,但和会稽谢氏没有交集。这里也有一些混淆,无论如何,先人的谱牒水平也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足为奇!据说在明之前的老谱书中,并没有陈郡谢氏谢缵公是会稽谢氏夷吾公第五代孙的说法。只是后来湖广明清的谱,弄出了这个链接。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湘乡谢氏乾隆四十六年在娄底涟源金石桃林坝的三湘合谱,是惟兴公世系的整合。对应非惟兴公后人家族,就是一个混乱的错误,是一个攀附望族的集体活动。也正是那次活动,把我名字中间的“合’给定了,似乎有些可笑!但这也是一段历史,不过是一个张冠李戴的嫁接!从家族的历史演变,还是辈分的对接,都是错误连篇,经不起推敲。这也是最近不断有人在询问家谱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晰的一个家族历史事件。
修谱是一个记录家族历史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谨慎,切不可移木接花,掩盖了家族迁徙、繁衍和发展的历史真相。
混乱的家族世系还有叠山公后裔,五花八门!我想也主要是明末清初家族没有族谱,是断头谱,那么就向名人挂靠,实属无赖。我没有伤害谁的意思,我只是说家族族谱是记录家族历史的史书,那么真实一点更好!
愿谢氏家族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