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川谢家河坝谢氏谱谍寻根工作的报告
谢怀建
2023年02月14日
2021年7月15日,应安叔把他花了许多心血拟出的永川谢家河坝谢氏家谱的谱系用电子档发到了我的邮箱。应该说,这个家谱谱系从谢氏两兄弟来到永川谢家河坝以来的代系填写是非常完整的。尽管可能在个别人名或家族关系上或许存在小小的瘕疵,但要把这个谱系搞出来不花精力是不行的。所以作为想继续完善谱系的晚辈,我非常感谢应安叔,没有他的前期工作,我这里的工作就无法开启。
但这个族谱仅仅完成的是进入谢家河坝以来的根系发展,至于这之前,谢氏是从哪里来的,源自何处,属于谢氏哪个郡哪个堂,这个族谱没交待的。一个完整的家谱,让读谱人知道谱系源自哪里,谁是最早的先祖是非常重要的。以永川谢家河坝谢氏亦应如此。大约30年前在曾在永川开字辈祖宗的坟茔处,就没有看到墓碑,当然也就没得到相关信息。永川谢家河坝谢氏郡望属哪?堂号是啥?我们是两眼一抹黑。
哲学永恒的命题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世俗的我们而言,同样存在着一个社会学的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命题。人越老,越想知道自己的祖宗属于谢氏哪支脉、来自哪个宗。
为此,一年多来,我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些我们谢家河坝的寻根研究。做出了以下判断,获得了以下信息,特作以下汇报,请群里各位亲属老辈看看是否有价值,并提出意见,我将根据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一、永川谢家河坝谢氏属于客家人
之所以作出永川谢家河坝的谢氏属于客家人的判断,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1.语言
我们小时候对爷辈的称呼与周围邻居家不一样。比如,爷爷不称爷爷,而称公公或阿公;婆婆不叫婆婆,而叫阿婆;……。这个属于典型的客家人的称呼。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实来看,最先来到四川的是湖北湖南江西过来的;而在川西平原,最先填进来的是陕西的。因为从地理环境来看,湖北湖南填到四川距离比广东、广西方便(可沿长江直通)而且距离更近,这正如陕西人越过秦岭进入成都平原更近,所以他们在成都最先占领好地盘,成都的牛市口曾是陕西人的天下。小时候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
黄丝黄丝蚂蚂,
请你阿公阿婆吃嘎嘎(吃肉)。
坐的坐的轿轿,
骑的骑的马马。
为什么不叫爷爷奶奶来吃嘎嘎?而叫阿公阿婆来吃嘎嘎?因为这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的儿歌,然后才传唱全川。
2.生理特征
从肤色来看,无论是公公谢志贤,还是父亲谢应槐、四叔谢应施、幺叔谢应健,都属肤色偏黑的人,而且,冬天干燥时小腿皮肤起蛇鳞斑,这大体符合在广东广西等南方亚热带环境下居住了数百年的客家人的特征;从面相来看,都存在颧骨较高的特点,这同样符合客家人的特点。虽然五孃五叔皮肤较白,那多半是因为他们的带有生母彭中全(阿婆)血缘,而阿婆皮肤较白,看不出有客家人的生理特征。
3.生活节俭
节俭是客家人的特点。如果整个中国汉民族都是节俭的,那客家人则是极端节俭的。在我的记忆中,谢家应字辈这一代确实节俭。甚至是极端节俭。父亲谢应槐就是其代表。在1970年代时,曾因家里酱油消耗太快而在酱油里面加盐的做法,很难想象是一个工资达到85元(1970年代前属于高工资)的四级中学教师的做派。祖辈谢志贤(阿公)虽是医院院长但在60年代来我家时,给我们五个小孩的礼物是一人一把猪毛牙刷(一分钱一把)。我接触到的四叔、五叔也都是相当节俭的人,从不乱花一分钱。
4.耕读传家
除了节俭外,客家人特别重视耕读传家。客家稍大的族群里都有学田。所谓学田就是族群里每家出一点地,成为族群里的公地,让族群中家庭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孩子不因为经济不济而放弃读书。永川谢家河坝谢氏,其祖上对读书应是非常重视的。从迁徙到永川后的第三代,就出了一个秀才(谢开武)——应安叔在初版家谱里说是“前清举人”,可能不实(《永川县志》光绪20年刊刻本应有记载)。在前清时期,一个家族,如果族长不重视读书,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能考上秀才。据我父亲谢应槐说,开武高祖这个秀才是真正的秀才,在清代,秀才分三等,分别是附生、增生、廪生,属于廪生秀才,是级别最高的秀才,廪生有名额限制:府、州、县大概是40、30、20个,超过这个名额的称之为增生,如果廪生缺额增生可以补缺,其他的秀才是附生。用今天的话说,是有编制的:从经济方面来说,不仅仅享受秀才家庭不纳税,不出人役的优惠,还享有奉禄的秀才(资料显示,清末廪生一年有四两银子奉䘵)——就是说是秀才中最高级别的。开武高祖的儿子们也是奋发读书的,公公谢志贤,考上并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12年创办时名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更名北京医科大学),公公应该是1920年前后就读的这所学校,那时是全国第一所中国自办的医科大学,要考上是很难的。而父亲则是在1940年代考上的中央大学,当时父亲同时考取了两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一所是中央大学,一所是西南联大,但父新选择了中央大学。这说明了谢家河坝谢氏有非常重视读书的客家人传统。与字辈中的“联吉儒通典”相呼应。
5.重视家庭
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都重视家庭,但客家人是最重视家庭的中国人。谢家河坝谢氏从我们所了解的开字辈、应字辈、怀字辈家庭情况来看,都非常重视家庭,没听说有哪家男人成天在外喝玩乐完全不顾家庭的,离婚的似乎也没听说吧。
而以上所有,都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特点。
二、永川谢家河坝谢氏由广东迁来
1.客家人是纯粹的汉人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南迁,是因为五胡乱华,所谓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大胡人。留在中原的汉人多受了胡人的昆血,但南迁的客家人则没有。如今的北方多省,如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吉林等不少本土人长相均是圆盘脸、长条形眯眯眼,这就是典型的蒙古人种的长相,其中北京本地土著尤其如此。为啥?因为北京被蒙古人占了100多年,当年叫元大都,还被满人占了268年,满人与蒙古人血统更为接近。
而南方的客家人,从孙中山到马英九,从朱德、叶挺、胡耀邦到李光耀、谢非、英拉及兄长他信(都是前泰国首相),其脸型都是轮廓分明,眼睛更是偏圆且双眼皮。
2.永川谢家河坝谢氏是从广东迁徙而来
客家人遍布全球,其中在中国的分布主要有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香港等等。中国有四大客家之乡,分别是广东梅州、惠州、福建长汀(即汀州)、江西赣州。谢家河坝谢氏与永川现有的多个谢氏不属于同一支系。如早在2010年就在永川召开的谢氏宗亲联谊会、重庆市谢氏文化研究会永川分会第一次筹备会的永川谢氏,自己就说自己祖先是从江西迁来的,因此不与我们同一支系。重庆市谢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谢世远、副会长谢邦禾(穗九)、谢家田、谢大学等等。都不与永川谢家河坝谢氏是一个支系。
为啥认定永川谢家河坝谢氏是从广东迁徙而来的呢?除了前面所叙的谢家河坝谢氏在语言与生理上的广东特点外,最近还发现了一个极为有力的证据,就是永川谢家河坝谢氏的字辈与广东梅州平远县与蕉岭县的一个谢氏字辈非常接近。在接触与分析到的数百甚至上千计的谢氏字辈中,这极为罕见。
广东系的字辈是:士廷学大开, 志应怀从新, 联吉儒通典, 同堂克守均
谢家河坝字辈是:联吉儒通典, 同堂克守均,有廷学大开,志应怀崇新。
在没有郡望与堂号记载的情况下,要想找到比较直系祖宗,一般来讲,查看字辈是很靠谱的研究路线。梅州平远与蕉岭谢氏的字辈与我们字辈的细微差别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前后排序差别,他们将“联吉儒通典,同堂克守均”放在后面,我们置于前面。
二是他们是“士廷学大开,志应怀从新”,我们是“有廷学大开,志应怀崇新”,有两个字不一样,即:我们是“有”他们是“士”;我们是“崇”,他们是“从”。导致这两点不同的,究竟是字辈下传过程中口头的表达产生的歧义、音误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谢氏支系呢?我个人的看法倾向于前者而非后者。
仔细研究这个字辈的内涵,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言的普通字辈,而是内含特有深意的、具有一种特定家族价值观的字句,读音与个别字的相异,不影响总体的内容。这个在今后的报告中会另作分析。
三、永川谢家河坝总体堂号属于宝树堂
宝树堂名气很大,多数谢氏都自称系源宝树堂。说永川谢家河坝谢氏属宝树堂,非指我们属宝树堂的原支系,而是讲从总体上讲我们是历史上谢氏祖宗的传人而非中古近古以来的少数民族改变姓氏的谢氏。众所周知,历史上曾有鲜卑、蒙族、满族改姓谢,我们应不与这些改姓的少数民族同宗。
谢氏堂号很多,至少有30多个堂号,每一个堂号都有来源,显示了这个堂号支系与姓氏的渊源关系。比如,著名导演谢晋家的堂号是东山堂。这个堂源自东晋时有宰相谢安(320―385年)字安石,出身仕族,筑室会稽东山,以山水自娱,至不惑之年出仕,孝武帝时任宰相。即成“东山再起”成语之来历。而宝树堂源自东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11月6日)一次亲临谢安之家,见谢安家堂前瑞柏枝繁叶茂,称赞说“宝树也”,并亲笔为谢安宅第题写了“宝树堂”,从此宝树堂成了谢姓堂名。作为客家移民,永川谢家河坝谢氏堂号属于理应属于宝树堂这一大堂号,以区别少数族裔的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