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总会新闻 >> 内容

闽台谢氏情缘

时间:2018/10/10 22:17:18 点击:

  核心提示:“闽台一家亲,谢氏心连心。”这是所有姓谢的人所共识的。 谢姓在中国汉族中名列第二十三位,(新近公布的数字)在台湾则名列十三位。 谢氏源出于炎帝的姜姓及黄帝的任姓,据《元和姓篡》载:谢,姜,炎帝之后,申...
“闽台一家亲,谢氏心连心。”这是所有姓谢的人所共识的。
      谢姓在中国汉族中名列第二十三位,(新近公布的数字)在台湾则名列十三位。
      谢氏源出于炎帝的姜姓及黄帝的任姓,据《元和姓篡》载:谢,姜,炎帝之后,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任姓,黄帝之后。尚有一小支由直勒氏改姓。谢氏族谱中均认申伯为始祖,申伯之申乃诸候国名,伯指申国的等级为伯爵级。申伯姓姜,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王舅申伯因平定北方玁狁叛乱之战功,宣王将谢邑(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赐封给他,申的版图也因此扩大为候爵级(申伯之子、孙均为申候)。后来,申被楚灭子民以邑为氏称谢氏。
                                       历史情结
      历史的河流将谢氏子民从豫西南带伯华夏各地,虽然根仍在河南,但宗支已绵延至外地,春秋后期鲁昭公年间,鲁有守城吏谢息,即是放氏东迁齐鲁最早见诸史册者,汉昭帝时代,谢殷为中郎将后封章乡候,章乡在今湖北当阳东北。新莽时东海临沂人谢禄字子奇,为赤眉军大司马。后汉时东郡武阳人谢弼字辅宣,中正方直为乡邑所宗师,南阳人谢躬字子张,辅佐更始帝刘玄起事,官居尚书令。东汉名儒、南阳章陵(今湖北枣阳)人谢该字子仪,先为公车司马令,以父母年老欲辞官归里,孔融上书推荐,说谢该“博通群艺,周览古今”,于是被召回授予议郎,谢该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有门人近千人,有《谢氏释》问世。还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谢夷吾字尧卿,少为郡吏,太守第五伦擢为督邮,累迁钜鹿太守,是为山阴会稽派始祖。三国时昊陵太守谢承、建武将军谢渊,是为山阴会稽派最早的名人。彭城(今江苏铜山)人谢慈则是该时期东迁吴楚的最早族人。后汉九江人谢曼卿为最早迁赣者,洋河人(今贵州遵义、贵阳一带)谢暹为最早居黔者。秦汉时期已有谢氏在河南太康(旧称阳夏)定居,西晋典农中郎将谢缵,子谢衡,晋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为国子监祭酒,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避乱南迁浙江绍兴府始宁县(今浙江上虞)东山,是为东山会嵇派始祖。谢衡子二:鲲、裒(吏部尚书)。鲲子尚(豫州刺史),裒六子:谢奕(安西司马)、谢据(东阳太守)、谢安(太傅)、谢万(淮南太守,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谢铁、谢石(南康郡公)。谢奕有六个儿子,最知名的是车骑将军、兖州刺吏谢玄,乃著名淝水之战的前锋,后加都督徐、兖、表、司、冀、幽、并七州军事,封康乐公。谢据子谢朗(东阳太守),谢安子谢琰(封望蔡公),谢万子谢韶(官车骑司马),谢铁子谢邈(吴兴太守),均是当时政坛之翘楚。谢玄孙谢灵运(永嘉太守、临川内史、袭封康乐公,工诗,善刻画自然景物,被誉为开山水诗派开山祖)、重孙谢超宗(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谢据重孙谢朓字玄晖(宣城太守,善文辞,长五言诗),谢安重孙谢庄字希逸(吏部尚书、吴郡太守),谢铁曾孙谢惠连(书画并佳,以诗擅名,与谢灵运有诗坛“大小谢”之称)等等,均扬名开世。此时的东山会稽派是东晋、南朝的望族,不但在政治、军事上有丰功伟绩,在文学史上亦占光辉一页。此后会稽派后人由浙入闽,入皖,入赣,入粤并进而遍及美加,东南亚,世界各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如今除台湾有世界谢氏宗亲总会,香港有全球谢氏联谊总会外,在美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地都设有谢氏宗亲会或谢氏联谊会等组织。
谢氏的郡望:陈留郡、会稽郡。堂号:宝树堂、东山堂。
                                             海西情源
      谢氏入闽最早者是谁?据《八闽通志》、《福建通志》等记载:谢永于西晋永兴二年(公元303年)即任晋安郡太守,谢栌于东晋太守间(公元323——326年)任晋安郡太守,谢景兴于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任晋安郡太守,至南北朝时,谢扬于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谢景于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谢茂于梁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先后出任晋安郡太守。而谢微(齐隆昌间),谢融(齐末)任晋安郡内史。谢嘏字含茂(梁太清间),谢竭(梁末)任建安郡太守。据上述记载,足证他们是最先入闽为官者,其后裔当留在福建。
      而后,于唐季入闽居古田者为谢成。居建宁者为谢善宰,后裔分布闽西建宁、宁化等地,为闽西一大派系。居霞浦者为谢文仕,后裔分布在闽东霞浦、宁德等地,是闽东一大派系。居泉州、晋江者为谢滔,后裔分布在泉州、晋江、安溪、南安等地,是闽南一大派系。唐末入闽的还谢肇字景初,任福州太守,其曾孙谢贞吉迁邵武,其后裔谢通胜任南昌府判,谢通灵任弋阳令,遂迁其家于江西。至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者不乏谢氏族人,谢彦时居霞浦,后裔分布霞浦、柘荣等地。谢淇居福安,后裔分布福安、古田、宁德、福鼎等地。谢文乐居宁化、松溪。谢望居建宁,后裔分布闽西,且繁衍到江西、广东。谢英居仙游,后裔分布仙游、莆田、永泰等地。谢荫隆居将乐,后裔分布闽并将乐、邵武、沙县、明溪、永安一带。谢澄源居宁化,后裔分布宁化、龙岩、连城、上杭、漳州及粤东等地。
宋季入闽者主要有谢均兰迁永定山前。谢宗贺居邵武,后裔迁宁化石壁、永定高陂塘等地。谢星字林寿,南宋理宗时官殿中待御史,因忤权贵被贬玉融州(福清),致仕后隐居平潭君山岚下村,称“东岚谢”,人才辈出,(明四川巡抚,刑部左待郎谢士元,明户部尚书谢杰,明广西布政使谢肇淛,清内阁中书、白鹿洞书院山长谢章铤等)后裔分长乐、闽候、福清等地。谢受甫字玉贤居顺昌水南。
明清以后,或为官宦,或避战乱,或为商贾而入闽者无法一一枚举,而自闽外迁者更无法细述,下面仅述部分迁台简况。
                                                                 闽台情深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离最近,福建谢氏早就与台湾人民有不懈之缘,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朝廷下令卫戍澎湖,有不少谢氏参加。清候官人谢金銮字巨廷、退谷,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举人,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调嘉义县任教谕,当时蛤仔难(亦即噶玛兰,今宜兰)尚未归属,贼蔡牵欲得蛤仔难为基地,谢金銮著《蛤仔难纪略》六篇详其利害,力主设立机构予以管辖,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正月获准,乃设噶玛兰厅。以后,谢金銮回调南平任教谕后,又调彰化县任教谕,两次任教,使闽台情缘更为紧密。抗战胜利后及国民党政权退至台湾时,不少闽籍谢氏精英相继赴台,如曾任“副总统”的谢东闵(漳浦人),曾任“国民大会议长”的谢隆盛(厦门人),原台湾民权通讯社社长谢汉儒(南安人),台湾中华民族一大同盟的创办人谢坤铨(惠安人)等等。
      闽台情缘还体现于各地的亲情往来,略举几例:
      1、东山铜砵村谢氏在宋末因战乱南迁,兄弟三人,长房迁龙岩适中,三房到广东澄海外砂,二房先迁至漳浦赤湖乡龙头巷,因地偏僻禾稼不丰,故于明世宗三十四年复迁诏安县五都铜砵社(今为东山县铜砵村),建祠堂称“五常堂”,这时又分敦本、敦敬、敦伦、世泽、燕翼五堂。清康熙十二年间,五房族亲迁到台湾基隆一带,不久民展户数多达百余,每年按时回铜砵扫墓祭祖。事出意外,不幸於光绪十四年航行途中突遭飓风,船覆人亡,从此中断联系。康熙十九年(公元1703年)探石霞美村谢氏分迁台湾彰化县社头乡。道光年间,敦本堂十一世谢愈昌全家八口及十二世谢哈、十三世谢晏等20余人移居台中开基“九张犁村”。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0年5月,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夜袭了东山岛,抓走了147名壮丁,其中55名为谢氏,退役后他们在台生儿育女,安家立业,分居在台北、基隆、花莲、新竹等县市,改革开放后,他们经常回铜砵探亲、扫墓、祭祖。
      2、漳浦赤湖后雄村谢氏始祖谢光启,原居泉州佛寺山(洛阳桥东西塔边),因乱移居漳浦县二十八都横山马口。后代陆续迁居,最后定居于赤湖后雄。清康熙十五年谢朴兄弟三人携家眷赴台湾,定居于高雄市湖内乡田尾村。其后裔谢明丰,谢金水与祖家常有联系。前台湾“副总统”谢东闵祖籍就是该村,村后存其先祖婆的坟墓,康熙辛已年立的墓碑,上镌:“皇清显妣认惠李氏暨继妣绥成吴氏墓,男容,孙权、喜、洽、候、达、昼、曾孙赫、琴同立。”据了解:谢达迁台湾彰化二水后,生谢应,谢应生谢朝山,谢朝山生谢对泰,谢对泰生谢在祺,谢在祺有三子:谢东闵、谢敏初、谢达三。1992年谢东闵曾派族亲回福建漳浦拜谒祖墓。他的儿子谢孟雄(从医,好摄影。)及儿媳林澄枝(要台湾政坛上颇为活跃,林澄枝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3、长泰谢氏始祖谢二使,光州固始人,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从刺史王绪入闽,居漳州,传十一世谢君垕长泰县旌孝里长隆社居住,君垕有三子,长子添应择地邑南,为邑南前、后谢之始祖,次子添齐字初水、为长隆一世祖,三子添富迁龙岩适中上坪。添齐的后裔至今已传二十五世,其中迁海外(马来西亚槟城)及台湾者多人,特别是明、清两代长泰谢氏迁台湾云林县北港镇,族谱载有名姓者多达25人,如:十一世谢二基、谢天受、谢三婴,十二世谢炳琯、谢炳鼎、谢心吾、谢荫、谢婴、谢三、谢乞、谢怨,十三世谢尚孙、谢魁、谢尚奴、谢尚舟、谢尚添、谢开龙、谢尚谅,十四世谢长申、谢长侍、谢郎、谢长汭,十五世谢申彬、谢申生、谢申佑等,足见两地关系之密切,遗憾的是,他们(的后裔)至今尚未与祖籍地联络,亦未有人回来探亲、祭祖;几年来,长泰宗亲虽曾多方探寻却未见获。
      4、仙游麦斜秀村始迁祖谢孟明于明宣德年间从仙游钟山迁来,生二子:文纪、文警。文纪曾孙谢允德、谢允文迁金门料罗,文警的曾孙谢肖梅迁金门。2005年允德、允文的后代曾派代表回来认亲。
       5、台湾宜兰员山谢氏始迁祖谢业兴,生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已(公元1773年),约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前后从福建诏安县[官兰员山,至今已整整一百六十年了。谢业兴为官陵陂15世,现已传至23世。2006年10月员山谢氏派代表回乡寻根探亲,感慨万千。
      6、台湾苗栗谢氏(扶持派)始祖谢佐字扶持,生于厦门同安灌口安仁里十四都吴坡尾堡鳌美社(今厦门海沧杏林),丙子年因商赴台,卜居于苗栗县后垅镇中龙里,建祠曰:“始德堂”,至今传13世。
      7、台湾新竹树林头谢氏始祖迁祖谢楚,字正国,原籍同安大嶝坑尾乡,道光十六年丙申(公元1836年)乘竹筏飘海赴台,落脚于新竹县北门外一保士林头番雅门庄,即今新竹树林头。谢楚生四子:长谢楚居树林头,次谢格居店仔,三谢物,回大陆居住。谢翘有四子,除三子谢龙外均有传人。2005年11月,树林头谢氏后人、原台湾交通大学谢炯昌教授专程回厦门同安,出示了他在2001年编写的《谢厝(银同派)在台历代家谱》,显示了闽台一家的亲的情结。
      8、台湾民进党谢长廷的祖籍地有说在漳浦,有说在南靖,更有说在同安,莫衷一是。现据可靠消息是在诏安二十六都,然而,诏安只有一都至五都,没有二十六都,所以确切的祖籍地尚需查觅。他的先祖谢建雍(小名虎鱼)清代在台湾澎湖任协台,建雍儿子谢升源为沪尾(今淡水)守备(五品),升源子庆瑞。庆瑞有三子,季子五珠。五珠有三子,长泮水,泮水有二子,长子仁寿,谢长廷是他的次子。
                                              翰墨情缘
      福建诏安杰出画家谢涫樵,在清朝咸丰年间渡海入他画梅、兰竹、菊四君子时常常在画中题写诗词,很快掀起了台湾画坛对文人画的追求,诏安画派直接影响了台湾书画艺术的风格。在台湾的历史博物院中,至今仍然高挂着谢涫樵的墨宝,并且被奉为“清代台湾画作的代表”。
如今,在福建东山岛上有一对知名的老画家夫妇——谢学文和陈雪琼,陈雪琼的父亲是台湾海员,他们用画来寄托对彼岸亲人的思念。1995年至今,谢学文夫妇在台湾举办过两次巡回展出引起轰动。他们还把东山岛的风光景致带给了海那边的亲人,同时也将美丽的澎湖湾、阿里山和日月潭的风光画了回来。他们创办的东山鸿文艺术馆也成为了两岸艺术家交流的温馨小站。
      在台湾举行过画展的还有福建永定画家谢耀承,他的上祖大都迁往台湾,留在故土的只剩下他一家了。他今年65岁,一生创作了400多幅“土楼画”,得了个雅号叫“谢土楼”。在他的笔下,各式各样的土楼:圆楼、方楼、月牙楼、六角楼,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把客家人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活动表现得栩栩如生。他独树一帜的“土楼画”,成为台湾收藏家竞相收藏的艺术品。
                                                  未了情愿
      闽台谢氏情深似海,上述的仅是小小的一角,许多地方尚待整理及建立沟通渠道。还有,对许多居台谢氏宗亲的祖籍情况不了解,至使无法为其寻根。比如:原台湾国民大会议长谢隆盛、是进党谢长廷的祖籍地具体在哪个乡村?当地族谱状况怎样?都尚未查考清楚,是我们未了的心愿。台湾馆藏50部族谱中,明确记载由福建迁去的有12部。其中记载:
                    台中大肚乡谢氏由泉州府金门县迁去的;
                    苗栗县部分谢氏由泉州府同安县迁去的;
                    彰化北斗镇谢氏由泉州府安溪县迁去的;
                    南投竹山镇谢氏由泉州府安溪县迁去的;
                    南投竹山镇谢氏由漳州府长泰县迁去的;
                    高雄弥陀乡谢氏由漳州府长泰县迁去的;
                    桃园八德市谢氏由漳州府南靖县迁去的;
                    台北内湖区谢氏由漳州府南靖县迁去的;
                    新竹新埔镇谢氏由漳州府南靖县迁去的;
                    南投县部分谢氏由漳州府南靖县迁去的;
                    台北县部分谢氏由漳州府南靖县迁去的。
      由于两岸往来尚不便,加上对岸的族谱尚未进行数字化处理,因而无法看到上述族谱的原文,无法作进一步的研讨,甚是遗憾。希望以这次“海峡百姓论坛”召开为契机,谢氏委员会能确立几个课题项目,(如:“涉台族谱的挖掘”;在台谢氏名人祖籍地寻觅;“谢氏族谱数字化”等)确定课题负责人,聘请专职人员,给以经费支持,逐步了却这未了之情。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蓝蓝的海峡水,虽阻隔了两岸的正常来往,但历史的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两岸谢氏血浓于水的亲情,必像永宁静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思念远离家乡的台湾亲人,台湾的亲人也在思念故乡的我们。情丝寄托在《乡愁》(余光中作):“……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摘自<谢氏研究>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