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生活的脉络、历史的轨迹,民间家谱中留下不少蛛丝马迹。昨日,记者从市图书馆珍藏的醴陵北城谢氏五修族谱中,发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南宋丞相文天祥等人所作的赠序,原来谢氏竟是东晋丞相谢安后裔。 谢氏家族渊...
生活的脉络、历史的轨迹,民间家谱中留下不少蛛丝马迹。昨日,记者从市图书馆珍藏的醴陵北城谢氏五修族谱中,发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南宋丞相文天祥等人所作的赠序,原来谢氏竟是东晋丞相谢安后裔。
谢氏家族渊源流长
谢氏自称申伯为始祖,申伯是炎帝的63代孙,周宣王五年 (前823年)因功被封于申国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地为氏。
谢氏历史上的最有名的人物,是东晋丞相谢安,曾官至太傅。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在谢安的运筹帷幄下,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且留下了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
谢氏修谱始于东晋、南朝时期。南朝梁刘孝标为南朝宋刘义庆所撰 《世说新语》作注释时,曾引用 《谢氏谱》。
文天祥、苏轼等作序
苏洵、黄庭坚、苏轼,朱熹、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曾为谢氏族谱作序。
苏轼在序中称,北宋康宁三年 (1070年),丞相王安石推行新法,因政见不合自求外放 “谪通判杭州”,三年任满后调往密州任知州,在游览会稽山水时受谢氏后人之邀作序。
文天祥与谢家祖先江西人谢枋得是同科进士,此序作于南宋德佑元年 (1275年)。当时,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散尽家财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谢枋得也组织了江西义军。
据悉,醴陵北城谢氏,来自江西。光绪元年 (1875)建总祠于邑治北城。在其五修族谱中,有手工绘就的北城老地图,虽然比较简陋,但住房清晰可见。醴陵、攸县、茶陵一些乡村也有谢氏子孙
【湖南在线】本文网址: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0903/200903191515511883.html
谢氏家族渊源流长
谢氏自称申伯为始祖,申伯是炎帝的63代孙,周宣王五年 (前823年)因功被封于申国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地为氏。
谢氏历史上的最有名的人物,是东晋丞相谢安,曾官至太傅。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在谢安的运筹帷幄下,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80多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且留下了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
谢氏修谱始于东晋、南朝时期。南朝梁刘孝标为南朝宋刘义庆所撰 《世说新语》作注释时,曾引用 《谢氏谱》。
文天祥、苏轼等作序
苏洵、黄庭坚、苏轼,朱熹、文天祥等历史名人曾为谢氏族谱作序。
苏轼在序中称,北宋康宁三年 (1070年),丞相王安石推行新法,因政见不合自求外放 “谪通判杭州”,三年任满后调往密州任知州,在游览会稽山水时受谢氏后人之邀作序。
文天祥与谢家祖先江西人谢枋得是同科进士,此序作于南宋德佑元年 (1275年)。当时,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散尽家财组织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谢枋得也组织了江西义军。
据悉,醴陵北城谢氏,来自江西。光绪元年 (1875)建总祠于邑治北城。在其五修族谱中,有手工绘就的北城老地图,虽然比较简陋,但住房清晰可见。醴陵、攸县、茶陵一些乡村也有谢氏子孙
【湖南在线】本文网址: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0903/200903191515511883.html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