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总会新闻 >> 内容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时间:2018/10/8 22:17:02 点击:

  核心提示:▲中共温州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始人谢文锦。  ▲谢文锦题词处——蓬溪近云山舍的船厅。  1924年,谢文锦奉中央指示到温州进行创建党团组织活动。图为温籍画家陆琦1989年据此创作的油画《传播马列》,现悬挂...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中共温州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始人谢文锦。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谢文锦题词处——蓬溪近云山舍的船厅。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1924年,谢文锦奉中央指示到温州进行创建党团组织活动。图为温籍画家陆琦1989年据此创作的油画《传播马列》,现悬挂在江心屿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谢文锦(右一)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与早期革命者俞秀松等人合影。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新发现的谢文锦题词。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谢文锦于1924年冬所写的《给团中央的报告——关于介绍八人加入SY(社会主义青年团)》 中央档案馆藏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1924年,谢文锦向团中央介绍的温州早期团员谢雪仙。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谢文锦族弟谢庆潮和他保管的谢文锦手迹。
英烈遗墨垂风范-温州早期革命家谢文锦题词在其家乡被发现
  谢文锦在永嘉县开展革命活动时的旧址——蓬溪近云山舍。

  陈钧贤

  谢文锦是温州籍的著名革命烈士。他的一生非常短暂,只有33度春秋年华,为了共和国的诞生,他洒尽鲜血,使生命迸发出壮丽辉煌。他生前到过很多地方,在主要活动区域江浙一带留下不少足迹,流传着不少为人师表、永垂风范的故事。可惜他留下的遗物少之又少,国家有关部门目前已收藏的仅有谢文锦1912年冬刻画的一个菊花金边碗(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1916年谢文锦在浙一师预科甲班时,经老师李叔同指导下完成的四幅铅笔画习作(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藏)以及他于1924年冬写下的《给团中央的报告――关于介绍八人加入SY(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档案馆藏)。

  最近,笔者在与谢文锦的远房族弟谢庆潮(谱名用松)的交谈中偶然得知了谢文锦的一件珍贵墨宝。经查看实物和初步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在其家乡民间流传收藏,与谢文锦创建中共温州党团组织有直接关系的唯一一件重要革命文物。原件保存完好,为宣纸质,纵29.3厘米,横76厘米;内容有58字(标点为笔者所加):“欲安天下苍生,端赖同志齐心,依照马列主义,发动群众斗争,打倒列强军阀,好教宇宙重新。甲子冬,在蓬渓近云山舍,书与雪仙叔等共勉之,姪文锦”。

  对谢文锦题词的真伪鉴定和书法风范的客观评价,首先必须基于对其生平及亲友人际关系的基本了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评定文物价值,更全面地认识革命先驱的高风亮节。

  生命虽短其行壮烈

  谢文锦(1894—1927),谱名用绣,字文锦,学名褧霞,为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后裔。其祖原居永嘉县东皋乡蓬溪村(该村为古村落,位于国家级楠溪江旅游风景区,以谢姓祖辈建于晚清、采用南宋大儒朱熹手迹题门额的古民居“近云山舍”最为著名。其正门右侧船厅即谢文锦当年革命活动旧址,现无人居住,亟待有关部门勘查,尽早修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后迁居邻近的潘坑乡潘坑村。他于1894年3月3日(甲午年正月廿六)出生在潘坑的一位殷实农民家庭。先后就读永嘉广化高等小学堂(由谢文锦的启蒙老师郑纪恒创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前身为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得多才多艺的李叔同老师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熏陶。

  1917年秋,谢文锦回家乡接办岩头高等小学(即原广化高等小学堂)。作为校长,一时请不到音乐、美术、英语等方面的合适教员,就自己任教。1918年苏联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他从教育救国的美梦中惊醒。1919年春,受同乡好友胡公冕影响,赴沪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8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4月赴苏联莫斯科,为我国第一批留学苏俄斯大林共产主义东方劳动者大学的十几位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2年12月7日在东大转为党员。1923年冬回国,在中共中央工作,先后任共产国际代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俄文翻译、中共上海地委组织部长,参与我党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具体工作。就在这一年,由郑恻尘、胡识因夫妇介绍与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汪味辛自由恋爱结婚。1924年春,奉党中央指示,以省亲名义回到家乡,住在刚搬来温州城内蝉街林宅屋的妻子娘家,以访亲会友、座谈、演讲等形式开展工作,并深入到乡间、工厂或学校(1925年温州的《浙江十中校刊》曾刊载《谢褧霞先生讲演之概略》一文:“甲子岁三月初二日晚八时,本校教育留俄东方大学归国之谢褧霞先生,莅校讲演。”其时正是公历1924年4月5日,清明节),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党的纲领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积极筹建党团组织。他直接介绍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亲手创建了浙江全省直属中央领导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

  谢文锦1925年1月赴沪,至1927年4月11日在南京被捕、15日牺牲,期间先后任职上海总工会、中共上海区委,兼曹家渡、杨树浦部委书记,并任中共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谢文锦的死非常壮烈。他被敌人装入盛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刺死,再投入通济门外九龙桥下,通向长江的秦淮河,销尸灭迹。当时亲属赶往南京,听说附近善良的群众已将尸首打捞起来,掩埋在雨花台,多次寻找却未果。萧三在《岁月消磨不了的记忆――在东方大学一年半的日子》一文中对同学、同志加战友的谢文锦深寄哀思:“他的尸体和英灵流进了滔滔的大海。他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他在东大和我的友谊。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题词折射的人与事

  谢文锦的题词是“甲子(1924年)冬,在蓬溪近云山舍,书与雪仙叔等共勉之”的。那么“雪仙叔”是谁?他与谢文锦的关系如何?而“雪仙叔等”又是指哪些人呢?据谢庆潮说:“雪仙叔”是我的四叔,“国”字辈,谱名国溪,年龄比谢文锦轻五六岁,可辈分大,与谢文锦的父亲国广是房兄弟。雪仙叔的“仙”有时写成“轩”,这是方言谐音关系。

  在北京的中央档案馆馆藏文物中,有谢文锦的亲笔签名。他于1924年冬《给团中央的报告——关于介绍八人加入SY(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写道:“8.谢雪轩,年二十四岁,浙江温州人。毕业于第十中学。现任该县第八高小的教务。人极诚恳,且很活动,做事也很负责,对于我们的主义很有热烈的倾向。”其笔迹与题词相互比对,完全吻合,题词确属谢文锦真迹无疑。题词落款时间的历史背景亦基本符合党史研究部门认定的事实:“1924年8月下旬,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派温籍共产党员谢文锦到家乡宣传马列主义,筹建党团组织。”不过谢文锦到温州的时间更早,应改为1924年的“春”或“4月初”更为准确。

  题词中涉及的地名、人名均符合有关记载和田野调查结果,其中“谢雪轩”即题词中的“雪仙叔”。查《蓬溪谢氏宗谱》等有关资料:“雪仙(1900—1946),上海大厦大学肄业。曾任永嘉学务指导员、县党部执行委员、温州康乐小学校长等职,振兴永嘉文教大有康乐遗风。民国二十六年蓬溪大饥荒时,公独自向乐清梁园蔡旅平家借来稻谷柒佰石赈灾,地人莫不感德。”需要说明的是,他无论在国共两党两度合作期间,或革命处于低潮的艰难岁月,始终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并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作掩护,是公开为老百姓,秘密为共产党的典型“白皮红心”革命者。正因为如此,类似人物的事迹有时被人们所忽视。他们的周边亲友和后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段有时还会受牵连,甚至遭殃。雪仙病故于上世纪40年代,而他的嗣子春元却在1951年蒙冤错杀,虽在数十年后的1988年平反,但有些非常珍贵的资料散佚,已经无法弥补。

  据谢庆潮听父辈说起,1924年冬,谢文锦到蓬溪时曾带来照相机,为四叔题词之后,与五位年龄不差上下的族亲一起合影。他们分别是谢雪仙及兄长寿田(谱名国彝,庆潮之父)、国朝(1887—?,字善廷)、希超(1880—1936,谱名国殿,字寿侯,以号行)、仙珍(1894—1974,谱名用玉,号鸿超,以字行)。当时每人都珍藏有一帧合影照片,可惜谢文锦的遗物,包括书籍、照片等在1945年国民党军队五次攻打屿北时,被搜抄烧毁殆尽。题词中的“雪仙叔等”,或本人去世较早,或其家属在“文革”初期的抄家中怕惹事,都未能保留珍藏多年的合影照片。“雪仙叔等”早已随岁月远去,他们的生平和善行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好在《蓬溪谢氏宗谱》还留有点滴记载:希超1934年曾作为蓬溪首席代表参与山林纠纷“蓬溪与岳盛山案”的调解;而谢寿田“民国初年在本地热心办学,得浙江省长的表扬,奖以‘输财兴学’之匾。公擅长岐黄及青鸟术,人有求者,欣然助之,从不计较报酬,人皆德之。”

  墨宝留存堪称奇迹

  谢文锦的题词墨宝能保存至今,可谓是一个奇迹。今年84岁的收藏者谢庆潮满含老泪地说起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

  该墨宝是谢文锦遵四叔之嘱而题,也一直为四叔所珍藏。1928年,家乡故宅一场大火,许多家藏古书画艺术珍品都难逃劫难,毁于一旦,唯独谢文锦题词墨宝被完整无损地抢救出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间温州遭受日军侵略,三次沦陷都没有毁于战火。

  上世纪50年代初,谢庆潮当时还只有二十五六岁,也跟父辈们一样被错划为地主。在这非常时刻,他接手保管了家藏的谢文锦题词墨宝。以后到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谢庆潮的妻子活活饿死,他也没有拿谢文锦题词墨宝向任何人炫耀,或想换取什么。其时距1956年谢文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没几年。谢文锦的家属(原配周氏)也戴着错划的地主帽子没摘掉(据《蓬溪谢氏宗谱》载:“人皆道是包公再世”的谢纯馀到潘坑工作,“闻悉文锦烈属被奸徒诬陷为地主。君辄挺身而出,伸张正义,恢复其烈士荣誉,并发给恤金数百元,树立正气”)。“文革”期间,谢庆潮担心谢文锦题词墨宝在抄家中被毁,特地用油纸包裹起来,乘着夜深人静上山,秘密藏放到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冤假错案被平反,使人民看到了政治上的光明前途和希望。谢庆潮在近几年,生活改善了很多,便把谢文锦题词墨宝装裱起来,欲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谢文锦题词墨宝是中共党史和革命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发现,不仅为他1924年回家乡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实物证据,从中还使我们看到先驱者的革命风范,了解和认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

  欣赏、品评谢文锦题词墨宝,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那质朴、稳健、凛然的风格。文字上一方面体现出他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也能感受到只有在中国文化语境之中才能够产生的那种精神境界。他以平实质朴的视觉语言抒发出内心那种“欲安天下苍生”“好教宇宙重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英雄气概。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