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男权社会,曾经多次出现女性执政的现象,其中有四位女性在其掌权期间改变了中华民族社会的历史走向。
女娲氏
第一位是女娲氏,亦称女希氏、神媒、高媒等,传说是伏羲氏的妹妹和妻子,姓风,被某些传说列为三皇之一,故又有娲皇之称。
女娲氏是传说人物,但有关她的传说具有很强的历史合理性(行不择路将另文分析),应该视之为历上曾经存在的真实人物,就像古希腊传说时期的英雄一样,不亦被排除在历史之外。
有关女娲氏的传说有四个。一是抟土造人;二是炼石补天;三是制定婚嫁制度;四是发明笙。第一个传说是古人对人类由来问题思考的一种结果,与现代科学研究所揭示的事实出入较大。第二个传说还包括“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三个相关故事,其基本事实应该反映的是远古先民们挑战大自然的不屈精神和愿望,带有显明的直觉性和出人意料的女性行事特点。笙的发明可以说是一次音乐技术的革命,但对社会形态并无太大的直接影响。总之,有关女娲氏的上述三个传说多与社会形态的发展进程无直接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仅仅是间接的,本文不再详述。
据钟毓龙老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介绍,女娲氏制定的婚嫁制度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规定男娶女嫁;二是别姓氏;三是通媒妁;四是行聘礼。男娶女嫁就是女到男家,男子有女子为之操持生活,才会安适,故称之为有室;女子嫁于男子才有了归属,人身安全才得以保障,故称之为有家。别姓氏就是同姓不得婚配。姓是同一男性祖先传下来的一群子孙共同的徽记,氏是姓之下的分枝,是一种社会的分级组织形式,有利于高效管理社会,避免同姓婚配有利于优生优育。通媒妁就是婚配的男女必须通过媒妁之言来约定,不得自由结合,实质是把个人的婚配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个人行为要服从集体利益,尤其是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化解夫妻矛盾引发的两家互为婚姻的家族的不合。至今在很多情况下,媒人(非职业媒人)还往往参与其说合的一对夫妻间的家庭内部纠纷的化解工作。行聘就是在婚前男方要送一定财物给女方,称为聘礼。许多人认为这是买卖婚姻,这仅仅是后人不明远古事实真象以今论古的推测之言。在远古时期,男方所送的皮张猎物之类聘礼一般都是准新郎亲手劳动所得,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向女方亲属表明准新郎具备了养家糊口的能力,从而放心地把女儿嫁给他。另一方面,也使男子亲身体验到婚姻家庭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幸福生活,顽强地承担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至今社会上,如果某位青年男子送一件亲手制作的爱情信物,仍然最能得到女孩子们的芳心。
女娲氏婚嫁制度带有显明的保护女性权益的色彩,几乎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妇女权益保护法。与西方人爱情至上的观点不同,女娲氏婚嫁制度首先考虑的是保持家庭的稳定。与男性相比,女性毕竟是弱势群体,维持了家庭的稳定也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女性,一个正常的丈夫毕竟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的侵害,尤其是其他男性的侵害。至今,大多数丈夫仍以不能保护妻子儿女为耻。
女娲氏婚嫁制度带有很明显的受女性影响的痕迹。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对爱情更加专一和专注,所以已婚女性的争风吃醋现象是很厉害的,女性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之一就是丈夫四处沾花惹草。女性的这些心理特点和要求在女娲氏婚嫁制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男娶女嫁是女性出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作出的让步;通媒妁是女性巧妙地把自己的爱情和家庭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最大限度地预防了自己被负郎随意抛弃的危险;行聘礼也未尝不可视为女性对准新郎的验收程序和标准。通过上述分析,行不择路认为,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婚嫁制度是由一位女性主持制定的,是总结了当时社会的婚配现象后约定为口头条文,再号令天下执行的,这个伟大的女性就是女娲氏。
女娲氏婚嫁制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部社会组织法,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组织结构跨上新的台阶,而别姓氏又使社会有了更高一级的组织结构,为执政者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物力挑战大自然或从事其它大事业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古代传说把“补天”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附会到女娲氏身上,是很合乎逻辑的,很可能女娲氏(或其他女性首领)真的带领当时的中华民族实施过治理洪水之类的相似工程,只是被免不了添枝加叶的传说过程演绎到偏向神话一端而已。
从留传下的中华民族远古传说来看,事迹早于女娲氏的著名人物有三人,一是教人构木为巢的有巢氏;二是教人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三是创制八卦并教民熟食的伏羲氏。上述三人的事迹有一个共同点,即其事业都可以由一人之力独立完成,三人之所以被当时的民众推举为首领,也都是因为他们的发明使当时的人们革命性地提高了生存技能,人们因此而感激他们,愿意听众他们的号令。传说事迹晚于女娲氏的是神农氏,其主要事迹是教艺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同样可以由一人之力独立完成。但《史记》记载的传说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弗能征。”大意是说:“当轩辕黄帝成为一方首领的时候,神农氏(氏族集团)的号召力下降,天下民族集团互相侵伐,搞得天下不宁,百姓受苦,而神农氏集团贵有号令天下之名,却无力制止这种混乱局面。”这则传说正好透露一个重要信息,神农氏(氏族集团)号令天下的时期,中华民族的社会中出现了家庭之上的氏族集团这样一级社会结构,标明中华民族走上了高效组织社会的探索历程,接下来的黄帝是其中的成功者,至此中华文明的红日喷薄而出。女娲氏恰恰介于其间,其对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通过上述分析,行不择路认为,正是女娲氏的婚嫁制度促使中华民族的历史之轮转入通向中华文明的轨道,否则,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尽管女娲氏制定婚嫁制度的初衷不一定是为了更有效地组织社会、管理社会,但这个制度毕竟是规范先民们日常行为的第一个制度,使婚嫁行为有章可循,不再因人而异。所以,女娲氏的历史贡献是揭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吕后
吕后本名吕雉,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妻子、皇后,刘邦去世后,以太后身份独掌权柄达十五年之久,因此史称“吕后”。
《史记》记载:“吕后为个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主谋诛杀韩信、彭越,激怒逼反英布并最终灭而杀之。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刘邦去世的前一年。韩信、彭越、英布三人都是著名的战将,为刘邦夺下了大多半的江山,刘邦登基作皇帝后,均被封为王爵,国土广大、民口众多,是当时一等一的封王大国。刘邦作皇帝后不久,韩信就被以谋反的罪名诱捕,削爵贬为侯,并长期被软禁在首场长安,最终被吕后诛杀在长乐宫钟室。
刘邦去世时,吕后曾封锁消息,四天密不发丧,与其幸臣审食其密谋诛杀众将领。吕后认为这些将领以前与刘邦都是一样的平民百姓,后来在刘邦手下俯首称臣,原本就心有不服;如果再让他们服伺年轻皇帝,就更危险了,不把他们杀光杀净,天下就不得安宁。这一密谋后来走露风声,被人劝阻。但已足以威摄群臣,使得那些如狼似虎的将领们乖乖地随着吕后的指挥棒转,顺利渡过一段危险期。
吕后不仅主谋诛杀大臣,还对刘邦的子孙们痛下杀手。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刘肥、刘盈(即汉惠帝或称孝惠帝)、刘如意、刘恒(即汉文帝或称孝文帝)、刘恢、刘友、刘长、刘建,其中只有刘盈是吕后亲生。吕后夺得大权后,先是毒杀了刘如意,然后又因小事想对刘肥故伎重演,被刘肥识破,刘肥设计自保逃过一劫。后来,吕后又设计饿杀刘友,使刘恢自杀,刘建病死只留下一个儿子,也被吕后派人杀掉。没有受到吕后威胁的只有当时人单势孤的刘恒和刘长二人。实际上,连亲生的儿子刘盈也是间接死于吕后之手。刘如意被毒杀后不久,吕后就把刘邦最宠幸的戚夫人(刘如意之母)砍去四肢,扔进猪圈,称为“人猪”,还得意地指令汉惠帝刘盈去参观。刘盈认出是戚夫人,悲哭不已,因而落下病根,并派人传话给吕后:“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是您的儿子,看到这些没脸统治天下!”此后,刘盈破罐子破摔,日日淫乐,碌碌无为地顶了七年的皇帝空名之后就一命呜乎了。
总起来说,刘邦的八个儿子中,直接或间接死于吕后之手的有四人,另有一人病死后被吕后绝了子孙根。后来的刘盈一支子孙在接下的政变中也被绝根。刘友虽被饿杀,好歹还留下一个儿子。没有受到损伤的只有刘肥、刘恒和刘长三人及其孙子。
吕后不遗余力地迫害刘邦的子孙,除了女性任使性的行事风格使然之外,目的之一就是夺取他们的封地,用以分封她的娘家人,以壮大吕家势力。事实上,吕后也确实几乎夺得了刘家天下。但结果却是,在接下的政变中,吕姓一族被大臣们尽数诛杀,连吕后的亲生子刘盈一支也被捎带着赶尽杀绝,真道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语)!
吕后谋诛众将的想法显然是略带神经质的真觉思维的结果,但也完全不是空穴来风。刘邦登基作皇帝后之初,因为历史的原因封了七个异姓王爵,以及一大批大小不等的侯爵,各个王侯都有自己的国土和人口,其税赋就用来供养王侯,可能继承。一般说来,侯爵势力小,最多不过一两县城、两三万户人家而已。王爵就大不相同了。王爵至少封有几个县城及其人口,并且拥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刘邦的中央政府至多派几位官员担任各个王爵政府之中的首脑。对于异姓王爵,甚至政府全部完全由王爵自己任命,除按要求朝拜皇帝处,王国内的一切事物都由王爵自己作主,其王国几乎是完全独立的,中央政府对这些异姓王爵的约束力十分微弱。刘邦作皇帝不久,先后发生多次异姓王,甚至侯爵反叛的事件,有些反叛还在萌芽阶段就被刘邦迅速扑灭,韩信和彭越就是如此;其它了成为事实的反叛也被派兵剿灭。至刘邦去世前夕,只剩下一个偏居一隅的异姓王。所以,王爵势力巨大,难以约束,给大汉皇朝的稳定带来巨大潜在威胁。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刘邦才与众将杀白马为盟,约定“非刘不封王,无功不封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其实质是,不是他老刘家的人不得被封为王,立有战功才能得到一块封地和民众,过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好日子。
白马之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刘邦虽贵为皇帝,但与其手下的关系并非绝对服从式的上下级关系。其原因就在于,众将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势力,刘邦的中央政府不过是这些势力中最强的一支而已。刘邦中央政府的势力包括:中央直辖的土地及其民众和物产、军队,以及对其它王侯封国有限的民事管理权等。这是出现白马之盟的根本原因所在。说白了,刘邦只是身兼国王(中央直辖土地及其民众)和联盟老大两职的盟约长而已,其政治角色介乎于春秋战国时的霸主和秦始皇帝两者之间。对于那些被封为王侯的异姓众将来说,刘邦的角色更偏重于霸主,对于那些被封为王侯的同姓子孙来说,刘邦的角色更偏重于家长式的秦始皇帝。如果把同姓和异姓王侯的封地及其民众计算在一起,刘邦的中央政府直辖部分只占很小比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刘邦为政时期,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基本上回复到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也就是说,刘邦的改朝换代并没有冲击到自黄帝以来的分封制社会组织形式。
在刘邦之前的秦始皇帝曾以铁腕手段彻底取消了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但由于时间短,根基不稳,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大秦帝国迅速在风起云涌的封建主义浪潮中土崩瓦解。刘邦扫平天下后大封诸侯和异姓王爵,表面上恢复了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前的局面,但刘邦也深知,这些异姓王侯都不是善茬子,有地有人有财有兵,一旦根基稳固,就会尾大不掉。所以,刘邦为帝不久就先拿其最忌惮,又有一些过节的一代名将被封为楚王的韩信开刀,找借口以谋反的罪名诱捕韩信,削爵为淮阴侯,并软禁在首都长安,相当于斩去了猛虎的爪牙并关进笼子中,基本上起到了杀鸡戒猴的作用,使几个比较大的异姓封王一时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刘邦去世前一年,在吕后主谋下杀彭越做成肉汤分赐诸侯,激怒有勇无谋的枭将英布扯旗反叛,并成功地扑灭之,最终使天下变成刘家刘天下。在这些过程中,刘邦又大封其子弟为王,国家大多数的土地和民众仍然掌握在众多的王侯个人手中。
吕后执政后,大肆迫害刘邦子孙的目的就是夺取他们的土地和民众,用来分封吕姓子侄,最终只剩下已经服软的长子刘肥一支和没有多大能为、势单力薄的刘恒、刘长和刘友的儿子三支,以及刘邦的兄弟们传下的几个旁支。但吕后封的几个吕姓王,或者没有回封国经营,只在朝中执掌重权;或者经营不善,没能发展壮大成独立势力集团。结果,吕姓王侯势力并没有能够扎下根基,以至于吕后去世后,吕姓势力很快就被老谋深算的刘邦旧臣一网打尽,捎带着也把吕后的亲生子一支一扫而光。所以,吕后一番折腾的结果是亲子和娘家——两手空空。
仔细分析吕后从主谋诛杀韩信、彭越激反英布,到迫害刘邦子孙的全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吕后的所作所为,使许多封国都没有能够充分发展壮大起来,实质冲击了分封制赖以存在的时空条件,严重削弱了长达数千年的分封制度本身,为汉景帝时的削藩和汉武帝时实施推恩令彻底剥夺王侯封国的军政大权等行动奠定了基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吕后的这一番作为,纵然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怕也难以完成中央集权制大帝国的构建工程。所以,吕后对中华社会发展史的影响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她是中国分封制的掘墓人!
前面说过,吕后的一番折腾严重冲击了分封制,至汉武帝时期基本上消灭了分封制的本质。虽然分封现象仍在大量进行着,但领主只能享受其所封土地上的税赋,基本丧失了对其领地的行政管理权。由于民众离不开土地,领地上的的民众对其领主有较强的依附性,社会动荡时,这些民众就变成领主的部曲,成为领主手下的军事力量,即使改朝换代,只要这支力量保存下来,其首领仍然不失其贵族地位。由于贵族地位可以世袭,所以这部分贵族被史家称为世族,或士族、豪族。到魏晋南北朝时,分封制逐渐淡出历史。由于社会动荡,贵族们的领地也很不稳定,世族的经济力量逐渐变为以占有奴婢、部曲等劳动人手为主。并且由于历史的积累,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出许多著名的豪门大族。自汉文帝时期开始,中国的官僚体系建设采取察举和考试并举行的办法。察举就是由一定级别的官员考察举荐新官员。由于世袭贵族又大多是当朝高官,所以举荐权大部分掌握在世族手中。
武则天的劈荆斩棘
武则天本名武照(后自造同音字“瞾”为名),“则天”二字是其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母亲上的尊号,被后世史家采用,“武则天”一名因而最为著名。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召入宫立为才人(正五品),赐号为“武媚”,很受太宗宠爱。太宗晚年重病期间,武则天与伺候父皇病身的太子,即唐高宗李治生出私情。太宗病逝后,武则天被赶出皇宫,到感业寺出家为尼。李治继位后不久,武则天被召回宫中,逐渐取得李治的信任,进封为照仪(正二品)。此后,武则又成功夺取皇后之位,不久又利用李治的昏庸取得朝中大权,史称“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从公元六五九年开始,高宗李治由于体弱多病,精神萎靡,干脆把朝政大权全盘托付给武则天管理。公元六八五年,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仅仅两个月后,就把中宗赶下台,贬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睿宗)为傀儡皇帝,大权牢牢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公元六九零年,武则天正式改国号为“周”,自称“大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史称“武周政权”。公元七零五年,宰相张柬之联合几位重臣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交出皇权,恢复中宗李显的皇位。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去逝,享年八十二岁。
早在争夺皇后之位的斗争中,武则天就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实力派元老重臣发生激烈冲突,武则天巧妙地拉拢受长孙无忌一派打压郁郁不得志的李义府等人聚集在自己身边,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成功夺得皇后位置之后,武则天立即反扑,把长孙一派重臣赶出朝外,后来又以谋反罪名逼长孙无忌上吊自杀,并将其姻亲常羽或贬或放或杀,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官僚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铁腕人物。在临朝称制六年多的时间里,她为了扫清其登基称帝的障碍,大肆诛戮李唐皇族势力,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被其诛杀殆尽,甚至连自己的六个亲生子女中的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也成为她夺权斗争的牺牲品。被她贬逐软禁的庐陵王李显(中宗)曾吓得几次欲寻短见。到武则天改朝称帝时,李唐宗室已经寥寥无几,毫无反抗之力。
武则天的铁腕统治还表现在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方面。从临朝称制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二十七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其中著名酷吏多达十一人。武则天还在朝堂上设立铜匦(告密箱),大兴告密之风,大批朝臣被无辜株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官员上朝如同赴刑场,走出家门如同生死离别,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生入家门。酷吏中最血腥的人物是来俊臣,他不仅编著了臭名昭著的《罗织经》,其枉法杀人更是不择手段,凡是落到他手中的人几乎再无活命之理,著名的“请君入瓮”故事就是他收拾另一著名酷吏周兴的神来之笔。据记载,来俊臣为官二十年间,经其手杀害的大小官员近两千人,灭族一千零五十七个,杀人多达两三万,其中有李唐亲王、郡王、国公等几十位,有宰相五位,有大将军十几位。由此可见,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其重用酷吏集团杀人之巨!对官僚体系的冲击之烈!
武则天一心一意改朝称帝的原因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斗争中不断膨胀起来的个人权欲使然。二是提升个人地位的社会欲望使然。武则天从十四岁入宫受封为才人,尽管深得太宗宠爱,但直到太宗去逝,十二年间仍然是才人,而与其差不多同时入宫且小两岁的另一女人却已升至正二品的充容,对比之下,这一经历难免激起武则天攀登更高地位的欲望。三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使然。武则天出身庶族,其父是大唐皇朝的开国功臣,但仍被世族们视为寒门微贱,受到歧视,太宗时成书的《氏族志》甚至没有收录武氏一姓。以武则天之刚毅,这种文化氛围所导致的心理压抑不可能不在其大权在握之时爆发出来。所以,武则天的称帝,有很大因素与女性行事特点有关。
要认清武则天的历史影响,必须简述一下相关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到战国后期逐渐出现选拔官吏的作法。由于贵族地位所以这部分贵族被史家称为世族,或士族、豪族,其经济力量以占有奴婢、部曲等劳动人手为主。与世族相对的是庶族,虽有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并无发言权。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执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实质上,举荐权大部分掌握在世族手中。一般寒门出身的人才要想进入仕途,大多要先依附某个世族,被举荐而开始官宦生涯,并且与其举荐者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些世族又往往形成盘根错节的大势力集团,左右着政局,以至于改朝换代频繁的南北朝时期,新皇帝的登基加冕仪式要由世族大姓主持,也就是要获得世族大姓的承认,其皇位才具有合法性。实质上,世族势力已经成为当时笼罩在官僚体系上层的坚冰。隋文帝于公元五九八年下令“以志行修谨(修养品性),清平斡济(组织协调才干)”二科举荐官员,隋炀帝即位后又创置进士科,国家以考试的办法以才取人,考取者就可以进入仕途,这就是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开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科举就是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选取官员。这种作法也中开科取士。李唐皇朝建国后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但并没有完全彻底地执行,因为那样做将严重冲击新旧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所以,李唐皇朝初期的官僚制度采用举荐与科举并行的办法,实际执行的结果却是:世族垄断高官重位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这可能正是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氏族志》的原因之一。
由上述历史脉搏,我们不难看出,武则的所作所为打击的主要对象正是占居高官重位的世族集团,为庶族出身的科举入仕者攀登高位打开了通道,同时,在酷吏恐怖政治的频繁打击之下,高层官吏也频频更新,从而加速了官僚体系的新陈代谢过程,最终使科举制度成为维持官僚体系正常运转的主流机制。因此,行不择路认为,武则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是劈荆斩棘的开路先锋。
值得指出的还有两条:
一是唐代自李世民开始,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诗赋取士。武则天本人很喜爱文学,在其临朝称制初期,武则天读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不仅不恼怒,反而赞叹“如此贤才沦落在外,这是宰相的过失”,由此就可见一斑,所以,武则天也最早重视文学,鼓励诗赋创作。正是这样的基础,不久之后中国历史上就迎来了唐诗全面繁荣的盛况。
其二,科举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到清朝未年,在清朝晚期被介绍到欧洲。欧洲各国参照我国的科举制度,吸取其合理因素,相继创立了本国的文官考核制度,逐渐发展为现代风靡世界的公务员制度。
慈禧太后的二百五
慈禧太后为满族人,姓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一八五一年(咸丰元年),十六岁时被征选入宫,号懿贵人。一八五四年,被进封为懿嫔。一八五六年生下同治皇帝,进封为懿妃。一八六一年七月,咸丰皇帝死,同治皇帝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不久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朝政长达四十八年。一九零八年去逝,享年七十四岁。
慈禧的一生与“二”这个数字十分有缘,大致算起来有十二个。
1、两次经历天子蒙尘。第一次是一八六零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随同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第二次是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携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
2、两次发动政变。第一次是一八六一年,咸丰帝死后不久,与恭亲王奕忻联手掀翻咸丰皇帝临终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赢得垂帘听政大权。第二次是一八九八年百日维新时,与直隶总督荣禄联手,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核心人物“戊戍六君子”。
3、两次指定幼儿为帝。第一次是一八七四年,同治皇帝死后,坚持指定咸丰帝的侄子,也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为帝,即光绪帝,继位时年仅四岁。第二次是,光绪帝死后,指定三岁的傳仪继位为帝,即末代皇帝,次日慈禧太后自己病逝。
4、两次归政,两次重夺垂帘听政大权。第一次是同治皇帝十八岁时,归政于同治帝。一年后同治帝死,光绪帝继位,再次垂帘听政。光绪帝十八岁时,归政于光绪帝。百日维新时又通过政变重夺垂帘听政大权。
5、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这在中国历史是很少见的现象。从同治帝继位开始,慈禧便与东宫太后慈安一起听政,中间有短暂的归政期,直到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东宫太后去逝为止,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时间长达二十一年。由于慈安太后性格比较懦弱,实际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
6、内忧外患。慈禧掌政期间,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疆叛乱,国际上有西方列强步步紧逼,列强们加紧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盘剥,慈禧因此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认为“宁予友邦,不予家贼”,使得中华老大帝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倍受屈辱。
7、两次平叛成功。第一次是一八六四年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第二次是一八七六年八月,派左宗棠率军击败叛乱的分裂分子阿古柏,收复新疆。
8、两大恶邻。一是位于北方的沙皇俄国,二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两者利用西方列强以及内乱双重打击下的中华帝国衰弱之际,趁火打劫,掠夺我国领土。沙皇俄国先后掠夺我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在北、西两方从陆地上对我国进行挤压;日本则掠夺我国琉球群岛和台湾宝岛,从海上形成对我国的封锁之势,并进军朝鲜半岛,扣我国门。
9、对日战争陆海双双失败。一八九八年,日本人首先在朝鲜半岛挑起战端,这就是著名的“甲午战争”。驻守朝鲜担任保卫附属国任务的清军,在日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期间清政府派出北洋水师军舰运送援军前往朝鲜,在黄海海域突遭日舰袭击,北洋水师海战失败。最后,清政府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北洋水师被日军全歼于威海卫,驻朝清军也最终退回国内。老大帝国几乎被人解除了武装。
10、在洋务运动与保守派之间找平衡。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一方面支持恭亲王奕忻等人开展洋务运动,派出留学生、兴办工厂等;另一方面,在治国思想上又倾向于曾国藩等保守派的主张,从而达到牵制恭亲王奕忻等人的目的。
11、在满汉官员之间维护满族官僚政治利益。满清立国之初就规定,限制汉族官员掌握实权,曾国藩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展出强大政治势力,满清政府不得不给予一定实权,但慈禧太后仍然利用满清贵族势力尽量压制汉族官员获得更大实权。
12、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摆动。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事顺利之际,慈禧太后怕引起麻烦,一方面下令左宗棠停止进军,一方面派出谈判代表,不惜出卖大片领土极力讨好沙皇俄国。在中法战争中,中方取得镇南关大捷时,慈禧太后故伎重使,导致战争的结果变成中方虽胜而实败。在对外交往中,慈禧也总是唯列强之命是从,唯恐应之不及,而当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又转而仇外,轻率地引义和团入京,与列强开战,失败后再次转而媚外,割地赔款,完全听命于列强。
总之,慈禧太后的一生与“二”十分结缘。正是在她的手中,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老大帝国,竟然沦落为听命于人的悲惨命运,沦落为列强们的半殖民地。也正是在慈禧太后的手中,连续三任皇帝都是以少不更事的孩童之身继位,且都没有实际行使过执政之权。在她去逝后仅仅三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中华大地上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集权帝制,中国从此没有了皇帝。所以,行不择路认为,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二、半、无。
行不择路曾经分析,“二百五”一词是“二半无”的谐音,而“二半无”则是一个掐头合成词。“二”是“二杆子”,“半”是“半吊子”,“无”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同骂一个人:二杆子、半吊子、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总之是“二半无”,谐音成“二百五”。现在流行戏说,行不择路也来戏说一下,把慈禧太后的一生总结为“二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