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为什么确认南阳谢营为谢氏发祥地

时间:2015/12/19 15:38:54 点击:

  核心提示:为什么确认南阳谢营为谢氏发祥地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教授辽宁谢肇华确认谢氏发祥之地,对于世世代代一直居住在发祥地的谢氏宗亲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对于历史地理学家来说,是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对于热心...
为什么确认南阳谢营为谢氏发祥地

                原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著名教授   辽宁 谢肇华
    
确认谢氏发祥之地,对于世世代代一直居住在发祥地的谢氏宗亲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对于历史地理学家来说,是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对于热心并急于寻根的海内外谢氏宗亲来说,却是个悬在心里的大问题。借全球谢氏第二届恳亲代表大会的机会,我想和还在探寻的宗亲们,谈谈我掌握的一些情况,兼谈一点个人的认识,看看是否有助于达成共识。
  一、确认南阳谢营为谢氏发祥地之科学依据
    (一)文化人类学的依据
    文化人类学有时候也称作民族学,它是研究族群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一门科学。常常有一些问题,用历史学的方法,无法尽善尽美地解决,引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却能够柳暗花明,迎刃而解。谢氏发祥地问题,就可以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加以探讨,找出合情合理的答案。1 9 9 1年,在首届谢氏源流学术讨论会上,曾有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今天,我再从这个角度,作一简要阐述。
    1、南阳东西谢营一带,有庞大的射氏族群。在东西谢营及方圆2 0公里内,居住谢姓人口近两万人。谢姓居住如此集中,在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到的,说明这里有可能是谢氏的大本营。
    2、以东西谢营为中心的谢氏族群,有相同的口传历史。除方圆2 0公里内的中心区外,更远些的方城、西峡、湖北枣阳等市、县的谢氏,也都有相同的传说,即古谢国在南阳,申伯为始祖。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口传历史在全世界越来越被重视,认为它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它的可信度不弱于文献。
    3、对祖地的认同和由来已久的拜谒祖源地民俗。以南阳谢营为中心,千百年来,谢氏层层向周边辐射,在南阳市所属的宛城区、卧龙区、唐河县、新野县、南召县、社旗县、西峡县,甚至包括邻近的湖北省,有许多迁出的谢氏认同感、向心力,都尊南阳谢营为祖源地。不少外地宗亲,在清明时节常常会回祖源地凭吊、拜谒。
    4、对本族历史的笃信所激发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宗族文化力量。约在二十年前,当海外宗亲初回内地寻根,由于谢邑曾有三种说法,加之遇到几位外姓人的误导,在部分海外宗亲中,曾一度出现祖源地错位的认识。这样,就激发了以南阳谢营谢氏为中坚的,包括唐河谢氏在内的广大宗亲,一定要恢复谢氏历史本来面貌的巨大精神力量,他们决心捍卫谢氏发祥地的圣洁。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下,又形成了巨大的宗族文化力量。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和乡村教师,依据祖辈口传的历史线索,到处查资料,用拿锄头的手拿起笔杆,开始写自己姓氏的历史。这中间的杰出者,有朝发、增寅、少先、东斗等宗亲,他们关于谢邑考的文章,得到当代历史地理学宗师谭其骧教授的肯定,著文称之“宜可信"。这些宗亲们为捍卫谢氏历史的真实和发祥地的圣洁,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精神和宗族文化能量,令我们深为感动和敬佩。
    以上四点,即聚居的庞大族群,对本姓历史的清晰记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及周边本姓的认同、强有力的宗族精神和宗族文化,在国内其他谢姓聚居地区是很难同时具备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当初别有打算的一些唐河外姓人,企图为唐河争谢氏发祥地时,广大唐河谢氏宗亲不但不领情,反而极为气愤,他们坚定地与南阳谢营的宗亲站在一起,捍卫祖地的圣洁。这些活生生的文化人类学现象,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确认南阳谢营为谢氏发祥地,是完全正确的。
    (二)历史地理学的依据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古代疆域及为古代山川、城邑定位的一门科学。对于谢氏发祥地的
定位,自然是管用的。关于古谢邑,最早的记载是《诗·大雅·嵩高》,说周宣王徙封王舅申伯,“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据此,只知道谢在周都之南。下面,我们看古今学者,是怎样一步一步为谢邑定位的。
    1、古代学者对谢邑(谢城)的定位
    (1)《国语.郑语》记载有西周末司徒郑桓公关于谢的问答。到三国时,韦昭对这段问答加以注释,说:“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南阳当时是郡,郡治宛县。韦注把谢缩小在南阳范围,但还未指明在该郡何处。
    (2)南北朝时,南朝宋人盛弘之著《荆州记》,释谢的位置最为具体,谓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盛氏在刘宋时以侍郎身份赴荆州任事,他熟悉历史典故,又注重调查研究,因而此书考证严谨,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方志之一,最为后人推崇。
    (3)比盛弘之稍晚,南朝齐人刘澄之也著有《荆州记》,也谓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与盛氏定位完全相同。
    (4)南朝梁人刘昭注《续汉书》,在南阳郡棘阳条下,引用盛氏书,也说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
以上(2)、(3)、(4)项,都以棘阳为座标。棘阳县,汉高帝七年置,因在棘水之阳而得名。据北魏《水经注》,棘阳县在北魏新野县之东北。约在今新野县东北的溧水(古棘水)之阳。
(5)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云:“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增大,城周迥侧水,申伯之都邑,《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比水即今唐河,谢水即今南阳谢营东侧的涧河。则谢城的方位,亦为今之谢营。
    2、当代学者对谢邑(谢城)的定位
    (1)《中国历史地图集》对谢邑的定位,《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上个世纪国家立项的重大科研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牵头,织全国的专家分头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学部  委员(相当于今日的院士)、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任主编。自6 O年代初期开始,历时多年,7 0年代末出版,是我国最权威的历史地图集。它在西周中心区和春秋楚国的两幅图中,明确地将谢邑标定在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附近。而金华乡以谢命名的地方,只有紧紧相邻的东谢营和西谢营。这部地图集,有两点最值得我们相信,一是,这是全国最优秀的历史地理专家的科研成果;二是,当时国内还没改革开放,海外也没有人回内地寻根,此项研究成果和后来的寻根热毫不相干。
    (2)以谭其骧、钱林书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家对谢邑的文字定位:1 9 9 1年1 O月,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南阳县海外联谊会等单位,在南阳联合举办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谭、钱二位先生慨然将各自的论文《古谢邑故址应在今南阳县境》、《古谢国在今南阳考》,奉献给学术讨论会。这可以看做是他们对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文字阐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谢邑的定位,论文比地图集更加精准了。谭先生在论文中谈到古城邑定位今地的准则为:“旧籍有几种不同说法者,在一般情况下,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者为准"。接着分别列举了南阳说依据的文献是南北朝时期的《荆州记》和《水经注》,唐河说依据的是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信阳说始见于南宋的《舆地纪胜》,跟着指出:“南阳说所依据的文献远远早于唐河、信阳说”。虽然明清时的方志多采用了唐河或信阳说,“但二说与南朝时记载《荆州记》、《水经注》不符,自不可置信”。进而根据谢水和比水的方位,得出明确的结论:“是则谢邑故址,当在今南阳金华乡东西谢营村无疑。"钱先生的文章,除根据文献论证,则谢城“应在今南阳县东南。今其地有以谢命名的东谢营、西谢营,即古谢国之所在地无疑"。另外钱文还详细分析并找到了唐河说、信阳说的病根。指出,唐河说的最早文献有个错误,是引用《荆州记》时,脱落“百里”二字;以致谬种流传。而信阳说的最早文献,是错误的把申定在信阳,也就导致把谢定在信阳了。自从上世纪南阳出土了西周晚期铭文“南申伯"的青铜器,信阳说已无人再提了。
    (三)其它学科的依据
    除历史地理专家之外,还有中国古代史专家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崇岳、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周乾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江浙、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何光岳;民族史和文化人类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陈连开、辽宁省民族研究所何溥滢;考古学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杰祥、艾延丁、南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崔庆明、南阳市汉画馆魏仁华、南阳市宛城文物馆吴湛;地方志专家南阳市地方志编委会彤良翰等,众多的教授、研究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都对谢姓、谢邑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些专家分属不同的学科,研究的方法不同,尽管有些研究不是尽善尽美,有些枝节观点也不符合谢氏的历史,但得出的总结论却是一致的,即古谢邑在南阳县金华乡谢营一带(今属宛城区)。学科不同,殊途同归。科学的神奇,科学的魅力,在我们古谢邑考证上得到了体现。
    除上述专家学者之外,不少谢氏宗亲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前面已讲到少先、朝发、东斗、增寅等,南阳市还有长怀、合成等。这里,我还想特别介绍几位外省的宗亲,湖北永春著文二篇:《古谢城所在地析》、《谢城在南阳》,山西安民著文《寻根探源定谢邑》,青海国堂著文《谢氏发祥地研究评析》(与谢营少先、朝发合著)。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努力发掘资料,并且到南阳、唐河、新野等地,深入地进行田野踏查和探访。因而,文章写得都很坚实,结论也是很牢靠的,即南阳谢营为谢氏之发祥地。《评析》一文还披露了两件珍贵资料,一是河南太康县保存着大唐广明元年的谢氏族谱序,内云“周有申伯,为宣王元舅,丰功硕德,韦为中兴,勋感王命,于邓州南阳筑谢城以封之。”一是东谢营现存一古碑,碑文有云:“宛治东南谢城,六十里谢家营……”这两条民间传世资料,是前述专家学者未曾发现的,可以说是南阳说的有力物证。这几位宗亲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文章中都渗透着浓厚的宗族情感。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实地探访,所以对唐河几位外姓人“新造唐河说"的目的,洞悉无遗。对他们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种种手法,不乏锐利的剖析和批评。
    综上所述,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方志学、特别是历史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考证;通过南阳本地区、河南本省以及全国多个省市和中央所属机构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南阳和外省宗亲的坚毅求证;及海外宗亲多年来的关心协助,疑云已经散去,干扰也已消退,广大宗亲已有共识,即原南阳县金华乡的东、西谢营,就是古代的谢邑所在,就是我谢氏的发祥地。
    二、确认谢营为谢氏发祥地、申伯为谢氏始祖之重要意义
    确认谢营为谢氏发祥地,已有科学依据。确认申伯为谢氏始祖,有没有依据?有的。我们遵循的是文化原则,即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族文化原则。确定某姓某氏的始祖,它不可能,也不须找到该姓该氏的最早之第一人,因为人都有祖辈,可以无穷无尽地往上推。所谓始祖,都是文化意义上的,最早的有贡献的名人,才会被尊为始祖。申伯的情况就是这样。在申伯之前,已有谢地谢人存在,申伯封谢后,按照中华先民的远古文化,遂以地为氏。因为他是我谢氏先民中流传并能考出的最早最有名的人物,所以我们尊他为始祖,这正像中华民族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尊炎帝、黄帝为我们人文始祖是一个道理。
    确认谢氏发祥地和确认谢氏始祖,对我谢氏有重大意义:
    1、祖地和始祖的确认,澄清了我谢氏的历史,使全球谢氏有了统一的根。所谓“水有源,山有脉,树有根,人有祖",任何一个文明人,都不愿被人看成是数典忘祖的人。能讲清自己先世,讲清自己的根,才会被世人尊重。根,对于我们每个文明人,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2、祖地和始祖的确认,最大的顺应了海内外宗亲的心愿。广大宗亲一次次组团寻根问祖,不就是为了找到真正的祖地吗?既然找到了,顺理成章地就要确定下来,因为这是大家的心愿。当断不断,会挫伤广大宗亲的宗族情感。
    3、祖地和始祖的确认,会使一些宗亲从迷茫困惑中解脱出来。记得1 9 9 0年1 0月,国华宗长率世界谢氏寻根谒祖代表团访问祖源地时,有位谢权老人曾困惑地问我:“你是学历史的,你说话我信。你说,到底哪一处是真的?”我想,这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困惑。现在既然有了多重的科学依据,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祖地和始祖确认下来,从而使还在困惑中的宗亲,从困惑中走出来,分享我们找到根的快乐。
    总之,在科学和文化的坚实基础上,确认谢氏祖地和始祖,应是水到渠成之事。它有助于我海内外谢氏子孙发扬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我谢氏子孙健全高尚人格的培养,有助于我谢氏族众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挺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