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唐河县没有古谢邑“谢家庄”不是谢源地

时间:2018/10/20 9:40:21 点击:

  核心提示:唐河县没有古谢邑“谢家庄”不是谢源地宛城区谢氏联谊会在研究谢氏文化的过程中,谢氏故里,谢姓受姓今地——古代的谢邑、谢城、谢国遗址,始终是史学界学者们考证的中心,也是我全球千百万谢姓人关注的核心。280...
唐河县没有古谢邑“谢家庄”不是谢源地
宛城区谢氏联谊会

在研究谢氏文化的过程中,谢氏故里,谢姓受姓今地——古代的谢邑、谢城、谢国遗址,始终是史学界学者们考证的中心,也是我全球千百万谢姓人关注的核心。
2800年前“申伯封谢”的历史,因年代久远,史籍记载混乱,出现了谢姓受封之地有多处说法。特别是影响较大的有南阳说、唐河说、信阳说等。改革开放之后,海内外谢姓组织的寻根谒祖活动,加快了史学界的反复论证,古址今地现已露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即南阳宛城区金华乡东西谢营村一带。确定该处为谢氏发源地的主要证据有如下几点:
1、历史文献记载早,南阳说记载最早显见于汉书,与南北朝、刘宋、北魏时期,这比唐河说从宋代始有记述早了一千多年,这是史学界认定,古地今址的重要依据。
2、记载文献多,遍查文献记述谢说于南阳的记载比唐河县的记载多两倍之多。
3、符合西周时期的分封采邑制度。
4、与封国林立的各诸侯国方位一致。
5、该处现存遗址,出土文物与谢氏文化遗风相吻合。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阳、唐河两地发祥地之争呢?这必须从纷争由来说起。
一、纷争的由来
早在1985年期间,自申伯封谢二千八百年来第一位揭开谢氏发祥地考证序幕的是热爱宗族事业、侨居泰国合艾市的谢其昌宗长随该国组织的“三国演义”考察团一行,在河南各地考察时途经南阳,下榻于南阳宾馆,在宾馆中查看南阳地图时,被图中标明的许多以谢命名的乡村之地所吸引,联想到自己珍藏多年的族谱中记述着谢姓于唐河县的记述,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此时恰遇宾馆工作人员谢少云宗亲,与其交谈,(少云宗亲祖籍唐河苍台乡附近)言及我们那里人都姓谢。其昌宗长一时激动,便自动离开团队,在少云宗亲的陪同下,前去唐河县苍台乡前王庄村进行访察,受到了县、乡、村领导和当地宗亲的盛情款待,返泰之后,在我谢姓宗亲中广为宣传,言称找到了二千八百年前的谢邑、谢国古址,全球谢姓的发源地……。
这段经历是其昌宗长在以后与我南阳宗亲通信之中所追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昌宗长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寻根探源的精神十分可嘉,让世人钦佩。但他仅凭族谱记载,巧遇唐河县宗亲随便指定一个地点便草率定论谢姓发源地的作法实在令人遗憾。纵然是族谱记述在唐河县,但唐河县所辖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之中,也并没有指出具体方位。
所以我们说:近年来的谢氏发源地之争,来源于其昌宗长的感情用事和误人歧途。
随着国内史学界对谢源的深入考证,其昌宗长在辞世之前早已不再参与争论此事。
二、谢氏发详地考证概况
当其昌宗长在唐河寻根之后,唐河县方面在南阳报上登出消息言称:该县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谢国、谢城遗址。引起了当地史学界的关注和谢姓人的疑虑。特别是唐河县境的宗亲回到南阳东谢营村与众宗亲商议,决定依据我们掌握的史料与有关单位沟通,探明原由。我们早期向南阳县(现改为宛城区)地方志编委主任王化杰先生进行了咨询,王化杰先生亲口对我们讲:“你们谢姓发源地的记载,史书中虽有唐河县的记述。但绝大多数的史书更明确的记载在我们南阳宛县,记载数量上比唐河多几倍,记载年限上比唐河早千年以上,著书权威上比唐河名气大的多。因此谢氏发源于我南阳县是绝对的。”
88年10月,我们在向南阳当代著名学者原南阳地区(后改为市)地名办公室主任彤良翰先生汇报工作过程中,彤良翰先生亲口向我们讲起:“唐河县曾两次邀请我们去苍台乡考察,结果呢?他们那里是一个汉代遗址,不是春秋以前的西周遗址。汉代遗址怎么也变不成西周时古谢邑。最后一次考察时,曾有陪同人员说:“彤主任这大概是西周遗址吧?”我回答说:“这大概也不是。”彤先生在后来陪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专家学者亲临我们东谢营村一带对水系河流,出土文物,遗址现场详细察看后,完全赞同省考证小组的意见,并为考证小组撰写《谢邑考》一文提供了详实的一手资料。省社科院最后致函南阳地区侨办外办,认定“古代谢国、谢城遗址所在地就是今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附近”彤先生在其本人所著“谢国、谢城及谢氏源流考辩”一文中最后强调“古谢城当在南阳县金华乡涧河附近,建议派人继续发掘,肯定能找到谢城遗址。”
91年10月21日由南阳地方政府主办的中国谢氏源流首界学术研讨会,在中原名城南阳召开,来自京、津、沪、辽、湘、青、鄂、豫8个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等单位20余位学者,提交大会论文10余篇,他们从历史地理、方志民族学等不同角度全面阐述了谢氏的历史起源、沿革、变迁,并重点就谢氏发源地今址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考证。与会学者通过史料研讨,现场察看,一致认为谢氏发源地当在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一带确定无疑。从而彻底否定了谢姓起源在唐河的说法。
在长达20年来的谢氏文化研究过程中,我们南阳谢氏文化研究会及广大宗亲,积极发掘文物,收集整理资料,配合各级考证单位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综合考证。最终得到了县、市、省、国家各级历史地理考古权威单位的认定。而唐河县谢氏文化研究会却走上了一条欺骗蒙蔽,靠先人为主把泰国宗亲引入唐河之路,这中间除了唐河方面自己罗织本县人员自吹自擂编写一些粗劣的,不堪一击的文章外。没有得到任何一级政府组织,与学术界和科研单位给予的认定。
三、且看唐河说观点之谬误
谢氏发源地经过长时期的不断辩析,唐河说所依据的史料,已被史学界名家考证得一清二楚,驳得体无完肤。这里我们无须追述,我们仅摘要他们弄虚作假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1、唐河说与西周时建置不附:
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大地上已是诸侯割据,封国林立,史称八百诸侯国,许多现代人的姓就是在这个时候以国为氏而得姓。大的诸侯国版图相当于现今的三两个县城,小的诸侯国恐怕只有1个县城或几个乡镇大小了。南阳南接的湖北省与其近邻的淅川一部当时为古楚国之地,西边有邓国、吕国、北有申、鄂国、东有漾国、东南有蓼国、唐国。谢国在申国之南的今南阳、唐河之间的谢水《今涧河》两岸。这些古国名、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中心区域图标示的清清楚楚。今日“谢家庄”实属当时之古蓼国之地,与当今附近的蓼阳河互为印证。如果硬要说谢家庄是西周谢国古谢邑遗址,那么同一时期确又存在的整个蓼国如何安置呢?
2、唐河县谢氏文研会成员吴金榜、申光亚二位先生把谢家庄一带定为谢邑今址。他们歪曲历史,信口开河,文章中写到:“至周平王之时,申谢的疆域遍及湖北、河南。陕西的广大地区,”又言:“南阳东谢营地处南阳盆地中心地带,周以前是一片汪洋,春秋时是沼泽地”得出结论“不可能有人类生息于此。”这些说法与西周时的封国建置不符。也与东谢营周边大量出土的夏商代以来文物遗迹不符。真不知申、吴二位先生写文章时有何依据。为了将谢家庄一带定为谢邑。他列举了他所收藏的酒具,便是申伯所用,他收藏的箭头便是申伯之师所需,如果细看吴、申的几篇文章。完全是他自己胡编乱造,信口开河一派胡言乱语之谈。难以令人信服。
3、今日所谓的苍台乡谢家庄行政村,原名为苍台乡前王庄村,部分谢人居住的小谢庄自然村,在86年苍台乡地名志中记载曰:“小谢庄原名老鹳窝谢,因村中大树上有一老鹳窝而得名《老鹳窝为一鸟巢》村中有四姓,42户,共204人,谢姓是清末由”后谢“徙居。”这就是在没有纷争发源地之前的谢家庄的真实写照。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他们改村名呢?这大概是泰国其昌宗长族谱中提到申伯卒后葬于谢家庄之南的缘故所起吧。
我们东西谢营一带,是南阳谢姓的集中居地之一,多年来宛属各县、乡的宗亲长期与祖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老鹳窝谢人从后谢迁入,而后谢则由谢岗迁入,谢岗现存古碑完整记述着“本支百世唐邑谢氏始祖之墓。”碑文记述着这迁徙情况.谢岗、谢冲一带谢姓又是从东西谢营迁入是有史为证的。只可笑今日老鹳窝谢人糊里糊涂被人利用后竟以老大自居,背宗忘祖自欺欺人了。
小谢庄改为谢家庄之后,对外宣称有近3000年历史了。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远的不说,单说南阳各县、市、区那么多谢人,未见哪一支承认是从谢家庄迁出的,如真有3000年的村史而未有人向外迁出,现存谢姓人口则廖廖无几,这符合逻辑吗?
4、原苍台乡前王庄村村长王怀发,在接待泰国其昌宗长一行时,面对谢姓宗亲的询问,曾直言不讳诈称自己姓谢而为后人留下笑柄。
5、为了证实谢家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谢家庄宗亲会对外发函公然将祖籍湖南宁乡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谢觉哉宗长改为本村麾下。
6、为了证实唐河县是古谢邑,谢家庄是发源地,唐河县文研会对海外的信函中宣称:“现今唐河县人口十之八九是谢人”一时间此说在海外谢氏中颇有影响,果真如此吗?非也。唐河县今有120余万人口。如果按其所说,谢姓人口当有百万人左右,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全球谢姓人口为1700万,更有最新资料称总人口870万,中国有上千个姓氏,百家大姓我姓人口总数占二十四位,唐河县竟有百万之众,全球当有多少亿谢人,天下岂不成了我谢家天下了,这种吹牛不要本钱的作法,真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实事上,目前唐河县境内谢姓人口不足三万。
7、唐河县文研会在考证发源地过程中一度出现了谢在“古城盖”之说:谢在“郭滩之说”、谢在“源潭之说、”谢在“县城说”和“苍台说”等等说法。然而要考证任何一个古址今地,需要的是史籍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更需要有山河水系,与古代不变座标方位进行古今对照等因素,绝不会空穴来风仅据点滴传说或资料便能梦想成真。
四、谢氏研究,谢氏联谊名存实亡
在考证谢姓发源地的同时,唐河县成立了谢氏文化研究会,谢氏联谊会,然而,多年来两个组织只是徒有虚名,或被个别宗亲所利用。唐河县境内广大宗亲每每谈及此事都义愤填膺指责所谓的唐河县谢氏联谊会,未曾组织过任何活动。事实上他们也难以举办活动,因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虚假中进行。
座落在古谢水今涧河之滨的东谢营、西谢营、南谢营(今染房庄)、北谢营(在高庙乡)一带集聚着万余名谢氏族人。涧河古称谢水,是南阳县,唐河县之间的界河。东谢营村东1公里之地即是今唐河县属地,长期以来,唐河县西、县南。以谢岗、谢冲、谢双桥为中心的谢姓宗亲,长期与东西谢营祖地保持着密切的联谊活动。多年来或祭祖、或修谱、或举办各类活动或扶危济困,宗亲们相帮相依,其乐融融。87年他们得悉泰国谢姓寻根消息后,即回东谢营传递消息,同时纷纷斥责“谢家庄”种种逆行,90年代世界总会回归谢营寻根谒祖,他们派出众多宗亲代表,回谢营参加欢迎大会,近日我会在传达全球二届会议精神(香港会议)时,唐河四境宗亲代表更是直言:唐河县谢氏联谊会名存实亡并为个别宗亲所利用。他们将另行筹组新的唐河县谢氏联谊会,并表示将与祖地南阳联谊会保持—致,开展对外联谊工作,同时众多宗亲指出:个别史书记载谢姓源于唐河县西的说法实际上指出的就是我们古谢水两岸的谢姓居住地。绝非,山不对、水不对、方位不对、村不是、人不是、古址不是的所谓“谢家庄。”
结束语
谢氏发源地是全球千百万谢姓人心中的圣地,犹如穆斯林之麦加之重要,考证谢氏发祥地,理应依据古文献记载,结合古今地名地望,出土文物、当地谢姓群体分布等因素,全面系统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拨乱反正,方能做出正确结论。近年来,唐河县谢氏文研会为一己之私利,将一个名不见经传,与史无据的“谢家庄”自诩为谢氏发源地,一时间,在海内外,我宗亲中流传甚广,正如民族先贤鲁迅先生所言:“捣鬼有术,也有交文,然而有限,所以论证成大事者古来无有”。为了还我谢氏历史本来面,免使后代子孙误入岐途,本文将唐河县文研会在考证谢氏发源地过程中的一些虚假做法予以揭示,同时结合祖源地区古今史料以及当今国内史学界考证成果,整理成文,奉献给广大宗亲读者,以期向宗亲们解惑释疑。
我们坚信,每一位宗亲您只要站在公正立场上,当你阅完《谢氏故里研究》一书,分析南阳唐河双方立论的观点,就不难看出谢姓发源地在今南阳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一带是有理有据的事实。而错误的“唐河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终将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未加考证,摘引、转载、盲从或坚持谢姓起源于唐河县“谢家庄”的说法,历史也必将证明是错误的。
古谢国就在南阳
    
游客们到了南阳,多知道南阳古代有申、吕、邓、唐古国。但南阳是否还有个古谢国的存在?有人抱着慎谨存疑的态度求问。
有人说,南阳压根儿就没听说有啥子古谢国,这古谢国是今天的南阳人胡编瞎造,用这子虚乌有的古谢国来招引游客罢了。
有人说,听说南阳有个谢邑,没听说称为谢国的?
其实,南阳确存有一个古谢国,这古谢国的概念,还是古人早就提出来的。
西周末年的周宣王时,宣王有个大舅叫申伯。申伯因平定汉水一线的南淮夷有功,被迁封到靠近申国的谢国做诸侯。此事最早见于《诗经》。
《诗.菘高》
菘高维岳   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
……
?  ?申伯   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  南国是式
……
申伯番番   既入于谢
……另外,《诗经.黍苗》也提到谢子字:
……
肃肃谢功   召伯营之, 烈烈征师  召伯成之。
……
以上仅提到谢字或谢邑,还没有古谢国的说法。到了汉代,赵人毛苌作《毛诗故训传》解“谢”字说:“谢,周之南国也!”周代的南国,也没有提到古谢国一词。
古谢国一词,初见于唐朝,唐代太子李贤《后汉书光武纪》南阳棘南条下注曰:“棘水之阳,古谢国也。”
“古谢国”的概念一提出,世人递相称用、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乐史著《太平寰字记》,都用了“古谢国”这个词。后来,古谢国一词古人约定俗成,称用至今。
认为南阳只有谢地或谢邑。不能说存有一个古谢国的说法,纯系无谓的概念之争。其实,古代的所谓“国”与现代国际法中具有独立国家主体资格的“国家”一词的概念及社会学中列宁给国家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国古代的所谓“国”则是指“古者天下万国”的诸侯国而言的。古人依据古时的社会方式及其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把当时处于开化、半开化状态的某一部落群体或奴隶制政治统治范围,皆称其为诸侯国,那时“国”一词概念的外延范围很大。再者来说,古代的“国”和“邑”这两个词的意义有交叉现象。国也可称作邑,邑亦可称作国。这反映了那时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如今要说“必也正名”的话,古谢国的概念一词远比古谢邑或古谢地的概念合乎古代的社会逻辑。《左传》中说:“邑有宗庙社稷曰都”,谢邑自从申伯就位之时就已经不能称谢邑了。因为《菘高》中已记有邑中修起了申伯的宗庙社稷,邑地上修了宗庙社稷便改称为“都”了。否则在那时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邑中修了宗庙改称为都,这“都”字正是国都的表现。因此,我们今天看来,古人常称的“古谢国”一词,是合乎逻辑的。《晋书.地理志》曰:“武王归丰,鉴于二代……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古谢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宋朝的欧阳修在《谢绛墓志》中说谢国:“其国在南阳宛。”以上说明,南阳确有个古谢国。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