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世说新语中有关谢安的记载(二)

时间:2018/10/8 22:15:43 点击:

  核心提示:识鉴第(24) 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①!”【注释】①州士:观察士人的命相以鉴别人才。【译文】褚期生年轻时,谢安很赏识他,经常说:“褚期生如果还不优秀,我就不再鉴别...
识鉴第(24)
      褚期生少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①!” 
【注释】
①州士:观察士人的命相以鉴别人才。
【译文】
      褚期生年轻时,谢安很赏识他,经常说:“褚期生如果还不优秀,我就不再鉴别人才了!”
 
赏誉第(63)
      世目杨朗:“沉审经断①。”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乱,杨氏作公方未已②。”谢公云:“朗是大才。”
【注释】
①沉审:深沉慎重。经断:顺理决断。
②杨氏:指杨朗六兄弟。杨朗兄弟六人,名声都很大,舆论界认为他们都有丞相的声望。其父杨准在西晋惠帝未年任冀州刺史,因看到战乱频起、国事无望,就终日纵酒。杨朗曾参加玉敦的叛乱,晋明帝想杀他,看来也并非做三公的人才。
【译文】
      世人评论杨朗:“深沉慎重,顺理而决断。”司徒蔡谟说:“如果西晋不乱,杨氏任三公的将会接连不断。”谢安说:“杨朗是大才。”
 
赏誉第(78)
      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①。”
【注释】
①掇(duō):揭去。  真:指真率,这句指里外皆真,不做作。
【译文】
      谢安称赞蓝田侯王述说:“剥去皮都是真率的。”
 
 
赏誉第(116)
      谢公云:“刘尹语审细①。”
【注释】
审细:精密细致。按:有评刘谈“言必珠玉”,这就是审细的结果。
【译文】
      谢安说:“刘尹的谈论精密细致。”
 
赏誉第(125)
      谢太傅称王修龄曰:“司州可与林泽游。”① 
【注释】
①王修龄:王胡之,字修龄,朝廷曾召为司州刺史,还没有就任就病死了。故下文称他为司州。他常不问世事,追求清高。
【译文】
      太傅谢安称赞王修龄说:“司州这个人,可以和他一起隐居,纵情山水之间。”
 
赏誉第(128)
      谢太傅道安北①:“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注释】
①安北:指王坦之,死后追赠安北将军。他坦率直言,曾经苦谏过谢安。
【译文】
      太傅谢安评论安北将军王坦之说:“见到他却也不让人生厌,可是走了以后也不再让人思念他。”
 
赏誉第(129)
      谢公云:“司州造胜遍决①。”
【注释】
①造胜:指造胜境,能深入优美的境界。按:司州刺史王胡之喜欢玄言,年轻时就有声誉。遍决:指全面排除疑难。
【译文】
      谢安说:“司州谈玄能到达胜境,遍决疑难。”
 
赏誉第(131)
      谢太傅语真长:“阿龄于此事故欲太厉①。”刘曰:“亦名士之高操者。”
【注释】
①阿龄:王胡之,字修龄,清廉简约.以有操守、有风采自居。  故欲:好像。
【译文】
      太傅谢安告诉刘真长说:“阿龄对这件事好像太严肃了。”刘真长说:“他也是名士里面有高尚操守的人。”
 
赏誉第(133)
      谢公云:“长史语甚不多,可谓有令音①。”
【注释】
①长史:指王蒙。王蒙善清谈,谈论简练而且抑扬顿挫。  令音:优美的言辞。
【译文】
      谢安说:“长史的话很少,可以说是言辞优美。”
 
赏誉第(139)
      谢胡儿作著作郎,尝作《王堪传》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②。谢公答曰:“世胄亦被遇③。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④,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姑,我父唯舅⑤。’是许允婿。”
【注释】
①“谢胡儿”句:谢胡儿是谢朗,小名胡儿,谢安的侄儿。著作郎任职时要撰写一篇名臣传,所以谢朗虽不熟悉王堪,也要写。
②诸(ān):熟悉。  何似:何如。
③世胄:王堪,字世胄,曾任车骑将军,后被害,追赠太尉。
④中外:中表,指中表兄弟。
⑤“子亲”两句:大意指你的母亲是我的姑母,我的父亲是你的舅舅。伊、唯,都是加强肯定的助词。按:谢安所以遍举姻亲,是因为晋代重视婚姻门第。
【译文】
      谢胡儿担任著作郎一职,曾经写过一篇《王堪传》。他不知道王堪是什么样的人,就去问谢安。谢安回答说:“世胄也曾得到过君主的重用。王堪是王烈的儿子,是阮千里的姨表兄弟,潘安仁的姑表兄弟,就是潘安仁诗里所说的‘子亲伊姑,我父唯舅’。他是许允的女婿。”
 
赏誉第(140)
      谢太傅重邓仆射①,常言:“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②。”
【注释】
①邓仆射:邓攸,字伯道,渡江避难途中为了保全弟弟的儿子,抛弃了自己的儿子,以至绝了后代。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参看(德行》第28 则。
②无知:没有知觉。
【译文】
      太傅谢安很敬重左仆射邓伯道,曾说:“者天没长眼睛,竟使伯道绝后。”
 
赏誉第(141)
      谢公与王右军书曰:“敬和栖托好佳①。”
【注释】
①敬和:王洽,字敬和,是王导的儿子中最知名的。曾任建武将军。多国内史,不久加中书令,和晋穆帝关系密切。  栖托:安身;寄托。
【译文】
      谢安给右军将军王羲之的信中说:“敬和的寄托处很美妙。”
 
赏誉第(143)
      谢公语王孝伯:“君家蓝田,举体无常人事。”① 
【注释】
① 王孝伯:王恭,字孝伯。蓝田:指蓝田县侯王述(字怀祖)。王述最性急。年轻时性沉静,被认为痴呆。他和王孝伯同族。举体:全身。
【译文】
      谢安对王孝伯说:“你们家的蓝田,所做的事全都和普通人不同。”
 
赏誉第(146)
      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①?”答曰:“是不见耳②。阿见子敬,尚使人不能已③。”
【注释】
①峭:严厉。
②是不见耳:按:刘真长逝世时,谢玄还是幼年,所以没见过。谢安认为谢玄没见过刘真长,所以这样说。
③“阿见”句:指对王子敬尚且敬重,何况是对刘真长呢。  阿:我。
【译文】
      车骑将军谢玄问谢安道:“真长禀性最严厉,哪里值得如此敬重他?”谢安回答说;“你是没见过他罢了。我看见子敬,还使人情不自禁呢。”
 
赏誉第(147)
      谢公领中书监,王东亭有事,应同上省①。王后至,坐促,王、谢虽不通,太傅犹敛膝容之②。王神意闲畅,谢公倾目③。还谓刘夫人曰:“向见阿瓜,故自未易有,虽不相关,正是使人不能已已④。”
【注释】
①中书监:官名,掌管机要,是中书省的长官。  王东亭:王珣,字符琳,是王导的孙子,封东亭侯。曾任黄门侍郎。
②“王、谢”句:王珣兄弟原为谢家女婿,后两家有了摩擦,便绝婚,终于成了仇家。
③倾目:斜着眼睛看,等于注目。
④阿瓜:指王珣,他的小名,一是法护,一是阿瓜。  已已:第一个“已”,解为停止,第二个“已”,是语气词,用法用”矣”。
【译文】
      谢安兼任中书监的时候,东亭侯王珣有公事,须要同他一起坐车上中书省。王珣来晚了,由于座位紧挨着,王、谢两家虽然不来往了,太傅谢安还是收紧腿留出地方给王珣坐。王珣神态闲适自在,使得谢安对他倾心注目。后来谢安回到家里对妻子刘夫人说:“刚才看见阿瓜,确是个不易得的人物,虽然和他不相关了,还是使人心情不能平静下来。”
 
赏誉第(148)
      王子敬语谢公:“公故萧洒①。”谢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②。”
【注释】
①萧洒:同“潇洒”,豁达不拘束的样子。
②调畅:指精神和适,心情舒畅。
【译文】
      王子敬对谢安说:“您确是风度潇洒。”谢安说:“我不潇洒。您评论我是最合适的,我只是襟怀和适、舒畅。”
 
品藻第(46)
      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遏、胡儿并在坐①。公问李弘度曰:“卿家平阳何如乐令②?”于是李潜然流涕曰③:“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玺绶④;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⑤。恐难以相比!此自显干事实,非私亲之言。”谢公语胡儿曰:“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注释】
①遏、胡儿:谢玄,小名遏;谢朗,小名胡儿。是谢安的侄儿。
②平阳:李重,字茂曾,任平阳太守。后来赵王司马伦任相国,调他做相国左司马,他知司马伦有篡位意图,忧愤成病而死。
③潸然:流泪的样子。
④“赵王”句: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 年),赵王司马伦起兵谋反,废贾后,杀司空张华等,自为相国。次年,又以惠帝为大上皇,自称皇帝,由司隶校尉满奋和尚书令乐广等捧着皇帝的印绶进献可马伦,以表示惠帝让位。不久齐玉等起兵杀了司马伦,惠帝复位。玺绶,皇帝的印和拴印的带子。
⑤仰药:服毒。按:《晋书·李重传)只说李重”以忧逼成疾而卒”,《晋诸公赞》也只说他有病不治,终于病死。
【译文】
      谢安和当时贤达一起赞赏、评论人物,谢玄和谢朗都在座。谢安问李弘度:“你家平阳和乐令相比,怎么样?”这时李弘度泪流不止他说:“赵王叛逆篡位时,乐令亲自奉献玺绶;亡伯为人正直,耻于在叛逆的朝廷中做官,终至于服毒身死。两人恐怕难以相比!这自有事实来表明,并不是偏袒亲人的话。”谢安于是对谢朗说:“有识之士果然和人们的心愿相同。”
 
品藻第(52)
      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①,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注释】
①停:正要。
【译文】
      有人向桓温问起谢安石和王但之两人的优劣。桓温正要说,中途后悔了,便说:“你喜欢传别人的话,不能再告诉你。”
 
品藻第(55)
      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①?”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②!” 
【注释】
①安石:一本作安、万,即指谢安、谢万,这是对的,下文也同时谈及这两人。
②相为:指向你,对你。一本作相与。  裂眼:指睁大眼睛,形容愤怒的状态。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问许玄度:“你自己说说你和安石、万石相比,谁强些?”许玄度还没有回答,王羲之便说:“安石自然对你称雄,阿万可要和你怒目相争吧!”
 
品藻第(57)
      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①。”绍是石崇姊夫、苏则孙。愉子也。
【注释】
①“金谷”句:金谷,园名,是晋人石崇在洛阳城外金谷涧修建的。石崇是富豪,官至荆州刺史,曾在金谷园大宴宾客,计三十人,饮酒赋诗,不赋诗的罚酒三杯。事后写成《金谷诗叙》记载其事,附录其诗。三十人中,苏绍,年五十,为首。
【译文】
      谢安说:“在金谷园的聚会中苏绍的诗最优秀。”苏绍是石崇的姊夫。苏则的孙子。苏愉的儿子。
 
品藻第(59)
      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①。”
【注释】
①无奕:谢奕,字无奕,是谢安(即这里说的谢公)的哥哥。  林道:“陈逵,字林道,任西中郎将,兼梁、淮南二郡太守。
【译文】
      孙承公说:“谢公比无奕高洁、比林道温和宽厚。”
 
品藻第(60)
      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①?”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②。”
【注释】
①司州:王胡之,字修龄,曾召为司州刺史。
②攀安提万:仰攀谢安,提携谢万。指介于两人之间,不及谢安,超过谢万。
【译文】
      有人问支道林:“司州和谢家两兄弟相比,怎么样?”支道林说:“当然是仰攀谢安,提携谢万。”
 
品藻第(62)
      郗嘉宾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①。”又曰:“右军诣嘉宾②。”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③。”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注释】
①造膝:指促膝交谈。  缠绵纶至:指谓意最为深厚。
②“又曰”句:并非承接上文而来,而是指有此一说。又,通“有”。诣,指造诣深。“诣嘉宾”中的“嘉宾”疑是衍文。这一则是讲王羲之和谢安对名理的造诣。与郗嘉宾无涉。
③政:同“正”,只,仅仅。  朋:同等。
【译文】
      郗嘉宾评论谢安说:“议论虽然不很深透,可是情意特别深厚。”有人说:“右军造诣根深。”嘉宾听到后说:“不能说造诣很深,只能说两人不相上下罢了。”谢安认为嘉宾的话说对了。
 
品藻第(67)
      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①?”谢曰:“嵇公勤着脚、裁可得去耳②。”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舋舋论辩,恐口欲制支③。”
【注释】
①林公:支道林。下文又只称支。
②“嵇公”句;《高僧传》作”嵇努力裁得去耳”,指嵇康要努力前进,才能赶上支道林。“努力”正是“勤着服”的意思。  裁。通“才”。
③超拔:超尘拔俗。按:支道林是和尚,才这样说。  舋舋(wěi wěi):同“娓娓”,勤勉不倦的样子。这里指谈论不倦。
【译文】
      郗嘉宾问太傅谢安:“林公的清谈比秘公怎么样?”谢安说:“嵇公要马不停蹄地走,才能前进呀。”嘉宾又问:“殷浩比支道林怎么样?”谢安说:“只是能超脱尘俗,支道林才超过殷浩,可是在娓娓不倦的辩论方面,恐怕殷浩的口才会制服支道林的。”
 
品藻第(69)
      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①?” 孙曰:“云是世业人②。”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③。
【注释】
①君家:君;您。
②世业人:管世事(尘俗之事)的人。
③殷洪远:殷融,字洪远。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太常是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礼乐。殷融精于玄理,有时和他哥哥的儿子殷浩清谈时,就会理屈,但是一回去写成文章,他的理论又占了上风。
【译文】
      卫君长是萧祖周的大舅子,一次谢安问孙僧奴:“您说卫君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僧奴说:“听说是个俗事缠身的人。”谢安说:“根本不是这样,卫君长本是个研究名理的人。”当时人们把卫君长和殷洪远并列。
 
品藻第(70)
      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质公①?”谢殊不受,答曰:“朱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民②。”
【注释】
①“林公”句:林公指支道林和尚,庾公指厦亮。
②没:淹没;超过。
【译文】
      王子敬问谢安:“林公比庾公,怎么样?”谢安很不同意这样相比,回答说:“前辈从来没有谈论过,庚公自然能够超过林公。”
 
品藻第(73)
      谢太傅谓王孝泊:“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① 
【注释】
①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长史王蒙的孙子。  奇自知:非常了解自己。
【译文】
      太傅谢安对王孝伯说:“刘尹也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可是他不说超过长史。”
 
品藻第(74)
      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①。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②。推此知之。”
【注释】
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子重。是王操之的字,子敬是王猷之的字。子敬最小。
②“吉人”句:语出《周易·系辞下》。吉人,善良的人,贤明的人。躁人,急躁的人。
【译文】
      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事情,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品藻第(75)
      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①?”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注释】
①“君书”句:王子敬擅长草书、隶书,当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骨力比不上他父亲王羲之,而比较秀媚;有的认为他父亲比不上他。谢安很尊重王羲之的书法,才有此问。
【译文】
      谢安问王子敬:“您的书法比起令尊怎么样?”子敬回答说:“本来是不同的。”谢安说:“外面的议论绝不是这样。”王子敬说:“外人哪里会懂得!”
 
品藻第(76)
      王孝伯问谢太博:“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①。”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注释】
①韶兴:美好的意趣。按:长史王蒙很欣赏自己的韶音令辞,自认为胜过刘尹(刘惔)。这里谢安也称赞他的言谈有韶兴,而不很欣赏支道林。
【译文】
      王孝伯问太傅谢安:“林公和长史相比,怎么样?”谢安说:“长史的清谈意趣清新。”王孝伯又问:“和刘尹相比怎么洋?”谢安说:“哎,刘尹才能出众。”王孝伯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他全都比不上这两个人吗?”谢安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啊。”
 
品藻第(77)
      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①?”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②。”
【注释】
①“子敬”句:王子敬于义理并非所长,只是能综合各家情致,所以擅名一时。
②撮:聚合。王、刘之标:王蒙、刘惔的风度。
【译文】
      有人问太傅谢安:”子敬到底是和哪一位前辈相当?”谢安说:“从近处说,阿敬集中了王、刘二人的风度。”
 
品藻第(78)
      谢公语孝泊:“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①。”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②。”
【注释】
①君祖:指王蒙。  逮:达到;赶上。按:《世说新语》原注,这一则是说王蒙质朴,刘惔有文采。
②“刘尹”句:据《晋书》记载,王蒙和刘惔两人齐名,而且很友善,王孝伯又“慕刘惔之为人”。但是在这里,王孝伯实际是说他祖父胜过刘惔。
【译文】
      谢安对王孝伯说:“您的祖父和刘尹齐名,自然是能够做到他那样。”王孝伯说:“刘尹那样的人并不是难以做到的,只是祖父不那样做。”
 
品藻第(82)
      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①。”
【注释】
①钞撮:聚集。按:这里指庾道季清谈能学习别人,集中人家清虚善悟的优点。上:原注“超拔也”,指出众,杰出。按:谢安认为嘉宾胜过道季。
【译文】
      王子敬问谢安:“嘉宾和道季相比,谁强些?”谢安回答说:“道季的清谈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却本来就出众。”
 
品藻第(84)
      王孝伯道谢公浓至①。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②。”
【注释】
①浓至:指道德深厚到顶点。
②虚:谦虚。《晋书·王蒙传》说王蒙“虚己应物,恕而后行。”  融:恬适。原注“条畅也”,指通达。《晋书·谢安传》说他“神识沈敏,风字条畅。”
【译文】
      王孝伯评论谢安最为深厚。又说:“长史谦虚宽和,刘尹才智出众,谢公和乐通达。”
 
品藻第(85)
      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①。”
【注释】
①司州:指玉胡之,曾任司州刺史。参看《言语》第81 则注①。按:这里说明右军将军王羲之胜过支道林,支道林胜过王的之。贵彻:尊贵通达。
【译文】
      王孝伯问谢安:“林公和右军相比,谁强?”谢安说:“右军胜过林公。可是林公比起司州来还是尊贵而通达的。”
 
品藻第(87)
      桓玄问刘太常曰①:‘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②。”
【注释】
①刘太常:刘瑾,字仲璋,历任尚书、太常卿。他母亲是王羲之的女儿、王子敬(王献之)的姐妹。
②“楂梨”句:指几种水果味道不同,却都很可口,借指两人各有各的长处。楂,山楂;柚,
柚子。
【译文】
      桓玄问太常刘瑾说:“我和谢太傅相比,怎么样?”刘瑾回答说:“公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来怎么样?”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夙慧第(6
      晋孝武年十三、四,时冬天,昼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注释】
①晋孝武: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茵褥:褥子。
②摄养:保养。
③昼动夜静:《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此用其意。
④先帝: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简文帝。按:简文帝擅长谈玄理。
【译文】
      晋孝武帝十三、十四岁那年,当时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辅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规劝他说:“圣上的贵体应该生活得有规律。陛下白天太冷,夜里太热,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活动着就不会冷,夜里不动弹就不会热。”谢安退出来,赞叹说:“皇上说理不比先帝差。”
 
容止第(34
      简文作相王时,与谢公共诣桓宣武。王□(王旬)先在内,桓语王:“卿尝欲见相王,可住帐里。”二客既去。桓谓王曰:“定如何?”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
【注释】
①相王:指晋简文帝,他未登帝位时,以上稽王身份任丞相,所以称相王。
②辅:辅相;丞相。神君:神灵、神仙。仆射:指谢安。
【译文】
      简文帝任丞相时,和谢安一起去看望桓温。这时王珣已经先在桓温那里,桓温对王珣说:“你过去想看看相王,现在可以留在帷幔后面。”两位客人走了以后,桓温问王珣说:“相王究竟怎么样?”王珣说:“相王任丞相,自然像神灵一样清澈,公也是万民的希望,不然,仆射怎么会自甘藏拙呢!”
 
容止第(37
      谢公云:“, 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 舆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
【注释】
①林公:支道林和尚。黯黯(àn):黑黑的。明:照亮。
②棱棱:形容威严正直。
【译文】
      谢安说:“我觉得林公一双眼睛,黑油油的,能照亮黑暗的地方。”孙兴公也觉得支道林是:“威严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
 
伤逝第(15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
【注释】
①“王东亭”句:王珣,小名法护,兄弟俩原来是谢家的女婿。王珣娶谢安弟弟谢万的女儿,王殉弟弟王珉娶谢安的女儿,后因猜忌产生摩擦,都离了婚,两家便成了仇人。
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是王殉的族兄,甚得谢安赏识。
③督帅:领兵的官。
④官:下属称长官为官,是敬称。
⑤未婢:谢安的儿子谢琰,小名末婢。
【译文】
      东亭侯王珣和谢安双方结了仇。王殉在东边听说谢安去世,就到京都去见王于敬,说他想去哭吊谢安。子敬起初还躺着,听了他的话,就惊讶地起来说:“这是我对你的希望。”王于是就去哭吊。谢安帐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大人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见这个客人。”王珣也不理他,径直上前哭吊,哭得非常伤心,结果没有按常礼握谢琰的手就退出来了。
 
栖逸第(12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注释】
①厉操:磨练情操,使情操高尚,指隐居。式遏:指阻止害民之事,保卫国家。《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式是句首语气词,遏是阻止,原意指阻止侵犯、残害百姓。
②“下官”句:这是借用《论语·雍也》所述颜回的事,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
      戴安道已经在东山隐居,他哥哥又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的志向、事业,怎么差异这么大呢?”他哥哥回答说:“下官受不了那种忧愁,舍弟却改不了那种乐趣。”
 
贤媛第(25)
      王右军郗夫人谓二弟司空、中郎曰①:“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庋②;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注释】
①司空、中郎:指郗愔、郗昙。郗愔在简文帝时拜司空,但辞谢不肯就职,死后追赠司空。郗昙曾任北中郎将。
②二谢:指谢安、谢万兄弟。 倾筐倒庋(guǐ):把竹筐、架子里的东西全都倒出来,比喻尽其所有,款待丰盛。度,放器物的架子。按:王家,谢家是豪门望族,而祁家原先孤贫,并非士族,故王家以门第观念看不起郗家。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妻子郗夫人对两个弟弟说:“王家见谢家兄弟来,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翻出来款待人家;见你们来,不过平平常常罢了。你们可以不必再去了。”
 
贤媛第(26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注释】
①谢夫人:王凝之妻子谢道韫,是谢安的哥哥谢奕的女儿;王羲之(字逸少)的儿媳妇。
②人身:人品、才学。
③阿大、中郎:阿大不知指谁,疑指谢安的堂兄谢尚。中郎可能指谢安弟弟谢万,他曾任抚军从事中郎。也可能指谢安哥哥、排行第二的谢據。
④群从兄弟:同族的堂兄弟。封、胡、遏、未:封是谢韶,胡是谢朗,遏是谢玄,末是谢渊,
这都是小名。四人都是谢家有才学的人。
【译文】
      王凝之妻子谢夫人到王家后,非常轻视凝之;回到谢家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太傅谢安安慰、开导她说:“王郎是逸少的儿子,人品和才学也不错,你为什么竟不满意到这个地步?”谢夫人回答说:“同一家的叔父里头,就有阿大、中郎这样的人物;本家兄弟,就有封、胡、遏、末这样的人物。没想到天地之间,竟有王郎这种人!”
 
巧艺第(7
      谢太傅云:“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
【注释】
①顾长康:即名画家顾恺之,字长康。  苍生:人类。
【译文】
      太傅谢安说:“顾长康的画,是自有人类以来所没有的。”
 
任诞第(40
      谢安始出西戏,失车牛,便杖策步归。道逢刘尹,语曰:“安石将无伤?”谢乃同载而归。
【注释】
①伤:指伤气,犹言丧气。
【译文】
      谢安当初到西边去赌博,输掉了车子和驾车的牛,只好拄着拐棍走回家。半路上碰见丹阳尹刘恢,刘谈说道:“安石恐怕不会丧气吧!”谢安就搭他的车回去。
 
任诞第(41)
      襄阳罗友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①。尝伺人祠,欲乞食,往太蚤,门未开。主人迎神出见,问以非时何得在此,答曰:“闻卿词,欲乞一顿食耳。”遂隐门侧。至晓,得食便退,了无作容②。为人有记功,从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阙,观字内外,道陌广狭,植种果竹多少,皆默记之③。后宣武漂洲与简文集,友亦预焉④;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遗忘,友皆名列,曾无错漏。宣武验以蜀城阙簿,皆如其言,坐者叹服。谢公云:“罗友诅减魏阳元⑤!”后为广州刺史,当之镇,刺史桓豁语令莫来宿⑥,答曰:“民己有前期,主人贫,或有酒馔之费,见与甚有旧,请别日奉命。”证西密遣人察之,至日,乃往荆州门下书佐家,处之怕然,不异胜达⑦。在益州,语儿云:“我有五百人食器。”家中大惊。其由来清,而忽有此物,定是二百五十沓乌樏⑧。
【注释】
①罗友:字宅仁,襄阳人。桓温任荆州刺史时;他任刺史属下的从事。后出任襄阳太守,累迁广州、益州刺史。
②怍(zuò)容:羞愧的脸色。
③记功:记忆力。  按行:巡视。  城阙:都城。这里指李势所盘踞的成都。  道陌:街道;道路。
④漂州:当作深州,因形近而误。《晋书·桓温传)作例洲。按:桓温在晋穆帝时(公元347年)平定蜀地,至哀帝未年(公元365 年)简文帝司马呈辅政,会桓温于洌洲,商议征讨事宜,其间将二十年。
⑤魏阳元:魏舒,字阳元,官至司徒。《晋书·魏舒传》只说他小时聪明,后有德望,没有说及他记忆力强的事。
⑥桓豁:桓温的弟弟,曾任荆州刺史,升为征西将军,都督交、广等州军事。  莫:同“暮”。
⑦至日:一本作“至夕”,对。  书佐:刺史的属官,主管起草文书等事。  胜达:名流和显贵。
⑧沓:一沓指一套。  乌樏(lěi):有格子的不上油漆的黑食盒,多用于清贫之家。一沓可供两人用,所以二百五十沓就是五百人的食器。
【译文】
      襄阳人罗友有突出的风度,年轻时人们大多认为他傻。有一次他打听到有人要祭神,想去讨点酒饭,去得太早了,那家大门还没开。后来那家主人出来迎神,看见他,就问:还不到时候,怎么能在这里等着,他回答说:“听说你祭神,想讨一顿酒饭罢了。”便闪到门边躲着。到天亮,得了吃食使走了,一点也不感到羞愧。他为人处事记忆力强,曾随从桓温平定蜀地,占领成都后,他巡视整个都城,宫殿楼阁的里里外外,道路的宽窄,所种植的果木、竹林的多少,都一一记在心里。后来桓温在溧洲和简文帝举行会议,罗友也参加了;会上一起谈及蜀地的情况,桓温也有所遗忘,这时罗友都能按名目一一列举出来,一点也没有错漏。桓温拿蜀地记载都城情况的簿册来验证,都和他说的一样,在座的人都很赞叹佩服。谢安说:“罗友哪里比魏阳元差!”后来罗友出任广州刺史,当他要到镇守地赴任的时候,荆州刺史桓豁和他说,让他晚上来往宿,他回答兑:“我已经先有了约会,那家主人贫困,可是也许会破费钱财置办酒食,他和我有很深的老交情,我不能不赴约,请允许我以后再遵命。”桓豁暗中派人观察他,到了晚上,他竟到荆州刺史的属官书佐家去,在那里处得很愉快,和对待名流显贵没有什么两样。任益州刺史时,对他儿子说:“我有五百人的餐具。”家里人大吃一惊。他向来清白,却突然有这种用品,原来是二百五十套黑食盒。
 
任诞第(42)
      桓子野每闻清歌,①辄唤“奈何!”②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注释】
①清歌:指没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②奈何:《古今乐录)说:“奈何,曲调之遗音也”,即一人唱,众人唤“奈何”帮腔相和。
【译文】
      桓子野每逢听到别人清歌,总是帮腔呼喊“奈何!”谢安听见了,说:“子野可以说是一往情深。”
 
简傲第(12
      谢公与谢万共出西,过吴郡,阿万欲相与共萃王恬许,太傅云:“恐伊不必酬汝,意不足尔。”万犹苦要,太傅坚不回,万乃独往。坐少时,王便入门内,谢殊有欣色,以为厚待己。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意。谢于是乃还,未至船,逆呼太傅,安曰:“阿螭不作尔。”
【注释】
①出西:指到京都建康去。谢安、谢万寓居会稽郡,在建康之东,所以到建康叫出西。  萃:到。王恬:字敬豫,小名螨虎(下文作阿螭),是王导的儿子,当时任吴郡太守。傲慢放诞,不拘礼法。在晋代,王家是士族,谢家新兴未久,所以下文说到王恬瞧不起谢万而没有礼待他。  酬:应对。
②不回:指不改变想法。
③仍:乃;就。
④作:做作;假装。按:谢安明知王恬不会接待谢万,如果接待了,就是装假。
【译文】
      谢安曾经和谢万一起坐船到京都去,过吴郡时,谢万想和谢安一起到王恬那里,太傅谢安说:“恐怕他不一定理睬你,我看不值得去拜访他。”谢万还是极力邀哥哥一起去,谢安坚决不改变主意,谢万只好一个人去。到王恬家坐了一会儿,王恬就进里面去了,谢万显得非常高兴,以为会优礼相待。过了很久,王恬竟洗完头披着头发出来,也不陪客人坐,就坐在马扎儿上,在院子里晒头发,神情傲慢而放纵,一点也没有应酬客人的意思。谢万于是只好回去,还没有回到船上,先就大声喊他哥哥。谢安说:“阿螭不会做作啊。”
 
排调第(38
      桓公既废海西,立简文。侍中谢公见桓公,拜,桓惊笑曰:“安石,卿何事至尔?”谢曰:“未有君拜于前,臣立于后!”
【注释】
①“桓公”句:桓温在晋太和六年(公元371 年)废晋帝为海西县公,立丞相司马里为帝,这就是简文帝。桓温乘机诛杀,流放一些大臣。威势显赫,谢安见而遥拜。
②“未有”句:君,用来尊称在上位者,也指君主;臣,既是谦称,也指臣子。谢安用这两个词,意属双关,讽刺桓温想当君主。另外,“臣立于后”,《晋书·桓温传》作“臣揖于后”。
【译文】
      桓温废黜海西公后,立简文帝。侍中谢安进见桓温,行了个大礼,桓温惊讶地笑道:“安石,你为什么这样呢?”谢安回答说:“没有君先行礼,臣后站起来的道理。”
 
排调第(39
      郗重熙与谢公书,道:“王敬仁闻一年少怀问鼎①,不知桓公德衰?为复后生可畏?”
【注释】
①问鼎:篡位。先秦时代把九鼎当做传国之宝,问鼎的大小轻重,就是意欲夺取天下。
【译文】
      郑重熙写信给谢安,说起“王敬仁听说一个年轻人图谋篡夺王位的事。不知是桓公德行衰微,还是后生可畏?”
 
排调第(45
      王子猷诣谢公,谢曰:“云何七言诗?①”子猷承问,答曰:“昂昂若千里之驹,泛泛若水中之凫。②”
<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