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谢安与谢氏家族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冬天,八万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几十万南下大军。报捷的驿书传到东晋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宰相谢安正与朋友下棋。他阅过驿报,脸上毫无喜悦的表...
谢安与谢氏家族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冬天,八万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打败了前秦几十万南下大军。报捷的驿书传到东晋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宰相谢安正与朋友下棋。他阅过驿报,脸上毫无喜悦的表情,在朋友的追问下,他只是淡淡地回答:“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但他下完棋返回内室时,再也抑制不住万分兴奋的心情,迈过门槛,把木拖鞋底的钉子也撞断了,竟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淝水之战是关系到东晋存亡的一战,晋军获得了重大胜利,这是人民奋战的结果,也是和谢安一家的指挥分不开的,作为这个指挥集团的总指挥,谢安怎能不高兴呢?但胜利的取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稳定政局 团结异己
谢安(320一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氏家族和王氏家族是当时最有势力的士族。西晋灭亡,谢氏家族渡江寄寓会稽(今浙江绍兴)。谢安青年时期就很有名气,但以山水文籍自娱,四十多岁才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部下属官。373年桓温死后,谢安任宰相,很有政绩,人们将他比作王导。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司马睿即帝位时,曾一再要他和自己坐在一起,接受百官朝贺,后来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谢安是王导之后又一个能稳定东晋政局的人物。
王导死后,桓温是士族中比较有才干的人物,北伐前秦和前燕都曾取得相当进展。这是一个野心家,虽一再率师北伐,但并非为恢复中原,而是“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晋书·桓温传》),进而夺取司马氏的帝位。司马氏的帝位,本是各种士族势力平衡的产物。桓温的野心如果得以实现,将打破这种平衡,使政局陷于混乱,因此遭到士族的反对,王、谢两家更是多方抵制。372年,简文帝临死时给桓温的遗诏中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这样写会给桓温篡位以口实,谢安和王坦之等让简文帝删改了。简文帝死后,谢安等人趁桓温不在建康,立司马曜为帝。之后,桓温一再示意催促朝廷赐他“九锡”,谢安等人又采取拖延的对策。赐“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由于王、谢等士族的抵制,野心家桓温直到373年死去时,也未能踏上这一级台阶。
谢安任宰相后,能够继承王导缓和士族间的矛盾、稳定政局的政策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客观原因,是这时前秦基本统一北方,对东晋政权已构成极大的威胁,各士族不能不暂时缓和权力的争夺,以便对付前秦,维护他们的统治。桓温死后,其弟桓冲接替他的权位,桓温的党羽鼓动他“诛除时望,专执权衡”。桓冲不仅没有采纳,而且“自以德望不逮谢安,故委之内相,而四方镇扞,以为己任”,“忠言嘉谋,每尽心力”,与谢安共同维护晋室(《晋书·桓冲传》)。
谢安当政以后,也很注意团结其他士族,特别是搞好和桓氏的关系,一方面用“太后临朝”的办法,阻止桓氏继续掌握朝政;另一方面又让他们仍然掌握军权。桓冲握重兵镇守长江下游。桓温另一个弟弟桓豁任荆州刺史,主持长江中游的军事。桓豁病死,桓冲又移镇荆州。379年,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俘梁州刺史朱序。桓冲因战守无方,自请解职。谢安并没有因此惩办他,仍让他继续领兵扼守长江中游。
在军事上,谢安也采取积极措施。为抵御前秦的进攻,他派侄儿谢玄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江北诸军事。谢玄招募勇士,组成由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前秦军攻陷襄阳之后,大举向淮南推进,连陷彭城、淮阴、盱眙,包围离广陵只有百里的三阿(今江苏高邮境内),大有进逼广陵,饮马长江之势。东晋朝野震恐,急忙沿江布防。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率军解三阿之围,北进收复淮阴、盱眙、彭城,把前秦军赶回淮水以北。“北府兵”在这一战中大显威风。建康面临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谢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功,既加强了谢安家族的地位,又促成了东晋“文武用命”的空前团结稳定的政局。对此,前秦较有见识的人士也看得很清楚。淝水之战前一年,前秦大多数朝臣反对苻坚大举伐晋。他们反对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大体一致的,即都认为“今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晋书·苻坚载记》)。
面临强敌 镇定自若
苻坚急于统一全国,不顾大多数臣下的反对,决心大举伐晋。有人奉承他“啸咤则五岳摧覆,呼吸则江海绝流”,把他捧上了天。他更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夸口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383年8月,他亲自率军南下,命他弟弟苻融和慕容垂等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他从长安出发,全军有“步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凉州兵东进达咸阳,蜀汉兵顺江而下,幽冀兵南下至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晋书·苻坚载记》),大有一口吞掉东晋的气势。
东晋闻讯,即以丞相谢安兼征讨大都督,总统军政大事。谢安立即派谢石、谢玄、谢琰(谢安之子)等率军八万北上御敌。在强敌压境,朝野震恐的情况下,谢安把兄弟子侄都派往抗敌的最前线,说明他把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为挽救东晋,不惜一切。而多数世家大族经过几十年的偏安生活,更加腐化堕落了。当年桓温北伐收复洛阳,扬言要迁还旧都,他们就因不愿放弃江南的财产而极力反对。这时候他们更不愿意离开富庶的江南安乐窝,上前线去冒风险。然而他们忧心忡忡,怕形势对自己不利,有的人则完全丧失了信心。桓冲认为谢安不懂将略,任用“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桓冲传》),完全绝望,就等着当亡国奴了。孝武帝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则“以威仪鼓吹求助于钟山之神”(《晋书·苻坚载记》),把希望寄托于神灵。
谢安却象平时一样镇定自若。谢玄来请示军机,他很轻松地回答“已另有指示”,便又不动声色了。当谢玄暗中叫同来的将领再次问计时,他便带着他们和朋友一起到山间别墅去下棋。谢玄的棋艺本来比谢安高,但由于心情紧张,却总不能取胜。可见连谢玄这位曾大败秦军的勇将,心里也颇为恐慌。
在举朝文武震恐的情况下,以丞相兼征讨大都督的谢安从容不迫的态度,无疑起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但他并非盲目乐观,对于这次战争,他考虑得比谁都多,并且认真对待。经过一天下棋和游山玩水,大家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他“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谢安传》),对作战做出了全面周密的部署。
主动出击 大获全胜
383年10月,苻坚的前锋苻融军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围晋将胡彬于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派梁成率军五万屯洛涧(今安徽定远西),阻挡谢石、谢玄军救硖石。苻融把硖石晋军绝粮的情报报告了苻坚。苻坚于是留大军于项城,率轻骑八千兼程赶到寿阳,准备一举全歼谢石等军。他先派几年前被前秦俘获的晋梁州刺史朱序当说客,劝谢石等投降。但朱序却给谢石他们出主意说:“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晋书·朱序传》)
如何对待朱序的意见?谢氏叔侄间发生了争论。谢石得知苻坚到了寿阳前线,不敢主动出击,主张与秦军相持,以便将他们拖垮。他的意见显然是错误的。苻坚的百万大军汇齐后,晋军将会处于绝对劣势,不但不可能将他们拖垮,自己反而会被歼灭。谢琰反对谢石的意见,认为朱序的意见是对的,应当照办,立即出击。谢琰在谢石面前,是下级,是晚辈,但他并不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谢石是上级,是长辈,但他并不固执错误意见,而采纳了谢琰的主张,派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进攻洛涧。结果刘牢之大破秦军,斩秦将梁成,歼敌万五千人。谢石、谢玄军乘胜推进到淝水东岸,和苻融军隔水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看到得胜后的晋军士气高涨,步阵整齐,便慌了神,回头看到城北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也是晋军,锐气先自消失大半。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由此而来。
谢玄请苻融军稍后撤,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和秦军决战。当时苻坚的军队虽未汇齐,但在淝水前线的军队数量仍是晋军的好几倍。谢玄等敢于主动要求决战,这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勇于进击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善于抓住战机。因为这时候,晋军士气正盛,而秦军受了挫折后,士气低落,连最高统帅苻坚也不例外。苻坚同意后撤,也有他的打算,就是准备利用晋军渡河的机会,一举歼灭晋军。但他一下令后撤,秦军就退而不可复止。加上朱序乘机在秦军中大喊:“秦军败了!”后退更变成了溃逃。谢玄、谢琰等军趁势渡过淝水,猛烈追击。秦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苻融马倒被杀。苻坚受箭伤,差点当了俘虏,他逃回洛阳,收集残兵,只剩下十几万人了。他乘坐的云母车和其它许多军资,都成了晋军的战利品。
这一战,晋军士兵为反对民族压迫,作战是英勇的,晋军上下是同心协力的,谢氏诸将的指挥是正确的。而前秦方面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的士兵不少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老百姓,有些还是用十丁抽一的办法临时抓来的。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为苻坚卖命。秦军的最高指挥集团也并不一致。前锋指挥苻融,是符坚最主要的依靠者,但战前却是反对这次战争最坚决的人。他不但认为这次战争毫无胜利的希望,而且预见到前秦可能垮台的严重后果。高级将领慕容垂(鲜卑族)、姚苌(羌族)的政权是被苻坚推翻的,他们极力鼓动并支持苻坚进行这场战争,是希望苻坚在战争中垮台,以便恢复自己的政权。因此,晋军的胜利,秦军的惨败,都不是偶然的。
苻坚惨败后,前秦瓦解了,慕容氏和姚氏趁机恢复他们的政权,北方又陷入分裂混战之中。谢安打算乘胜收复中原,统一全国,派谢玄等率师北伐。淝水之战的第二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第三年,刘牢之还进入黄河北边的名都邺(今河北临漳),取得东晋以来历次北伐的最大战果。但是,前秦瓦解后,来自北方的威胁解除了,东晋度过了濒于灭亡的危机,士族之间一度缓和的矛盾又尖锐起来。孝武帝一方面给谢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又让其弟司马道子专权,听信谗言,排斥谢安,使他无所作为。这位年逾花甲的政治家不禁又怀念起会稽东山的美景来了,打算终老林泉和文籍之间。但“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不久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此后,东晋统治阶级日益陷入争权夺利的矛盾之中,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淝水之战是关系到东晋存亡的一战,晋军获得了重大胜利,这是人民奋战的结果,也是和谢安一家的指挥分不开的,作为这个指挥集团的总指挥,谢安怎能不高兴呢?但胜利的取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稳定政局 团结异己
谢安(320一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氏家族和王氏家族是当时最有势力的士族。西晋灭亡,谢氏家族渡江寄寓会稽(今浙江绍兴)。谢安青年时期就很有名气,但以山水文籍自娱,四十多岁才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部下属官。373年桓温死后,谢安任宰相,很有政绩,人们将他比作王导。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司马睿即帝位时,曾一再要他和自己坐在一起,接受百官朝贺,后来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谢安是王导之后又一个能稳定东晋政局的人物。
王导死后,桓温是士族中比较有才干的人物,北伐前秦和前燕都曾取得相当进展。这是一个野心家,虽一再率师北伐,但并非为恢复中原,而是“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晋书·桓温传》),进而夺取司马氏的帝位。司马氏的帝位,本是各种士族势力平衡的产物。桓温的野心如果得以实现,将打破这种平衡,使政局陷于混乱,因此遭到士族的反对,王、谢两家更是多方抵制。372年,简文帝临死时给桓温的遗诏中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这样写会给桓温篡位以口实,谢安和王坦之等让简文帝删改了。简文帝死后,谢安等人趁桓温不在建康,立司马曜为帝。之后,桓温一再示意催促朝廷赐他“九锡”,谢安等人又采取拖延的对策。赐“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由于王、谢等士族的抵制,野心家桓温直到373年死去时,也未能踏上这一级台阶。
谢安任宰相后,能够继承王导缓和士族间的矛盾、稳定政局的政策并取得很大成功的客观原因,是这时前秦基本统一北方,对东晋政权已构成极大的威胁,各士族不能不暂时缓和权力的争夺,以便对付前秦,维护他们的统治。桓温死后,其弟桓冲接替他的权位,桓温的党羽鼓动他“诛除时望,专执权衡”。桓冲不仅没有采纳,而且“自以德望不逮谢安,故委之内相,而四方镇扞,以为己任”,“忠言嘉谋,每尽心力”,与谢安共同维护晋室(《晋书·桓冲传》)。
谢安当政以后,也很注意团结其他士族,特别是搞好和桓氏的关系,一方面用“太后临朝”的办法,阻止桓氏继续掌握朝政;另一方面又让他们仍然掌握军权。桓冲握重兵镇守长江下游。桓温另一个弟弟桓豁任荆州刺史,主持长江中游的军事。桓豁病死,桓冲又移镇荆州。379年,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俘梁州刺史朱序。桓冲因战守无方,自请解职。谢安并没有因此惩办他,仍让他继续领兵扼守长江中游。
在军事上,谢安也采取积极措施。为抵御前秦的进攻,他派侄儿谢玄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江北诸军事。谢玄招募勇士,组成由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前秦军攻陷襄阳之后,大举向淮南推进,连陷彭城、淮阴、盱眙,包围离广陵只有百里的三阿(今江苏高邮境内),大有进逼广陵,饮马长江之势。东晋朝野震恐,急忙沿江布防。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率军解三阿之围,北进收复淮阴、盱眙、彭城,把前秦军赶回淮水以北。“北府兵”在这一战中大显威风。建康面临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谢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功,既加强了谢安家族的地位,又促成了东晋“文武用命”的空前团结稳定的政局。对此,前秦较有见识的人士也看得很清楚。淝水之战前一年,前秦大多数朝臣反对苻坚大举伐晋。他们反对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大体一致的,即都认为“今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晋书·苻坚载记》)。
面临强敌 镇定自若
苻坚急于统一全国,不顾大多数臣下的反对,决心大举伐晋。有人奉承他“啸咤则五岳摧覆,呼吸则江海绝流”,把他捧上了天。他更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夸口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383年8月,他亲自率军南下,命他弟弟苻融和慕容垂等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他从长安出发,全军有“步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凉州兵东进达咸阳,蜀汉兵顺江而下,幽冀兵南下至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晋书·苻坚载记》),大有一口吞掉东晋的气势。
东晋闻讯,即以丞相谢安兼征讨大都督,总统军政大事。谢安立即派谢石、谢玄、谢琰(谢安之子)等率军八万北上御敌。在强敌压境,朝野震恐的情况下,谢安把兄弟子侄都派往抗敌的最前线,说明他把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为挽救东晋,不惜一切。而多数世家大族经过几十年的偏安生活,更加腐化堕落了。当年桓温北伐收复洛阳,扬言要迁还旧都,他们就因不愿放弃江南的财产而极力反对。这时候他们更不愿意离开富庶的江南安乐窝,上前线去冒风险。然而他们忧心忡忡,怕形势对自己不利,有的人则完全丧失了信心。桓冲认为谢安不懂将略,任用“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桓冲传》),完全绝望,就等着当亡国奴了。孝武帝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则“以威仪鼓吹求助于钟山之神”(《晋书·苻坚载记》),把希望寄托于神灵。
谢安却象平时一样镇定自若。谢玄来请示军机,他很轻松地回答“已另有指示”,便又不动声色了。当谢玄暗中叫同来的将领再次问计时,他便带着他们和朋友一起到山间别墅去下棋。谢玄的棋艺本来比谢安高,但由于心情紧张,却总不能取胜。可见连谢玄这位曾大败秦军的勇将,心里也颇为恐慌。
在举朝文武震恐的情况下,以丞相兼征讨大都督的谢安从容不迫的态度,无疑起了安定人心的作用。但他并非盲目乐观,对于这次战争,他考虑得比谁都多,并且认真对待。经过一天下棋和游山玩水,大家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他“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谢安传》),对作战做出了全面周密的部署。
主动出击 大获全胜
383年10月,苻坚的前锋苻融军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围晋将胡彬于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派梁成率军五万屯洛涧(今安徽定远西),阻挡谢石、谢玄军救硖石。苻融把硖石晋军绝粮的情报报告了苻坚。苻坚于是留大军于项城,率轻骑八千兼程赶到寿阳,准备一举全歼谢石等军。他先派几年前被前秦俘获的晋梁州刺史朱序当说客,劝谢石等投降。但朱序却给谢石他们出主意说:“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晋书·朱序传》)
如何对待朱序的意见?谢氏叔侄间发生了争论。谢石得知苻坚到了寿阳前线,不敢主动出击,主张与秦军相持,以便将他们拖垮。他的意见显然是错误的。苻坚的百万大军汇齐后,晋军将会处于绝对劣势,不但不可能将他们拖垮,自己反而会被歼灭。谢琰反对谢石的意见,认为朱序的意见是对的,应当照办,立即出击。谢琰在谢石面前,是下级,是晚辈,但他并不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谢石是上级,是长辈,但他并不固执错误意见,而采纳了谢琰的主张,派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进攻洛涧。结果刘牢之大破秦军,斩秦将梁成,歼敌万五千人。谢石、谢玄军乘胜推进到淝水东岸,和苻融军隔水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看到得胜后的晋军士气高涨,步阵整齐,便慌了神,回头看到城北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也是晋军,锐气先自消失大半。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就是由此而来。
谢玄请苻融军稍后撤,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和秦军决战。当时苻坚的军队虽未汇齐,但在淝水前线的军队数量仍是晋军的好几倍。谢玄等敢于主动要求决战,这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勇于进击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善于抓住战机。因为这时候,晋军士气正盛,而秦军受了挫折后,士气低落,连最高统帅苻坚也不例外。苻坚同意后撤,也有他的打算,就是准备利用晋军渡河的机会,一举歼灭晋军。但他一下令后撤,秦军就退而不可复止。加上朱序乘机在秦军中大喊:“秦军败了!”后退更变成了溃逃。谢玄、谢琰等军趁势渡过淝水,猛烈追击。秦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苻融马倒被杀。苻坚受箭伤,差点当了俘虏,他逃回洛阳,收集残兵,只剩下十几万人了。他乘坐的云母车和其它许多军资,都成了晋军的战利品。
这一战,晋军士兵为反对民族压迫,作战是英勇的,晋军上下是同心协力的,谢氏诸将的指挥是正确的。而前秦方面却是另外一种情况。他们的士兵不少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老百姓,有些还是用十丁抽一的办法临时抓来的。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为苻坚卖命。秦军的最高指挥集团也并不一致。前锋指挥苻融,是符坚最主要的依靠者,但战前却是反对这次战争最坚决的人。他不但认为这次战争毫无胜利的希望,而且预见到前秦可能垮台的严重后果。高级将领慕容垂(鲜卑族)、姚苌(羌族)的政权是被苻坚推翻的,他们极力鼓动并支持苻坚进行这场战争,是希望苻坚在战争中垮台,以便恢复自己的政权。因此,晋军的胜利,秦军的惨败,都不是偶然的。
苻坚惨败后,前秦瓦解了,慕容氏和姚氏趁机恢复他们的政权,北方又陷入分裂混战之中。谢安打算乘胜收复中原,统一全国,派谢玄等率师北伐。淝水之战的第二年,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第三年,刘牢之还进入黄河北边的名都邺(今河北临漳),取得东晋以来历次北伐的最大战果。但是,前秦瓦解后,来自北方的威胁解除了,东晋度过了濒于灭亡的危机,士族之间一度缓和的矛盾又尖锐起来。孝武帝一方面给谢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又让其弟司马道子专权,听信谗言,排斥谢安,使他无所作为。这位年逾花甲的政治家不禁又怀念起会稽东山的美景来了,打算终老林泉和文籍之间。但“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不久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六岁。此后,东晋统治阶级日益陷入争权夺利的矛盾之中,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