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谢城所在地析
湖北省谢氏宗亲联谊会会长、湖北省枣阳市文史研究学者谢永春
一九九一年春,我意外的看到2本《世界谢氏通讯》十分欣慰,从“谢讯”上获悉,很多宗亲对谢氏发源于何地,极为关切。为对谢氏家族负责,吾查阅正史,参考方志,实地访勘草拟拙文,以就教於宗亲与方家。
一、关于古谢国的历史记载
申伯封谢,史载详明,所封谢地既谢氏发祥地,这是大家共认的,古之宛今之南阳为申伯国,历史记载也是确切的,举证如下:
(一)《前汉书》卷之十八上曰“南阳郡。泰置……县三十六,宛古申伯国。”
(二)《后汉书》第二十二卷云:“宛申伯国,有南就聚,有瓜里津,有夕阳聚……”。
(三)《资治通鉴》周记四,赧王廿三年,一廿六年,秦伐韩,拔宛,宛故申伯国。
(四)《枣阳县志》清康熙,壬子县事刘嗣煦在县志序中明确指出:“谢城。”
上证所述,申伯国在南阳,已成定论,与南阳市出土的周代申国遗址文物相符。
再则《诗经·大雅·崧高》: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犤注释犦《孔疏》:“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据1991年《历史研究》第三期吕文郁著《西周采邑制度述略》(三)采邑的等级与规模中云:“三公及亲王子母弟各授百里。”申伯是母弟王舅,有权授百里,周度量衡一市尺等于0.23米,周之百里仅合现今六十九里。对此近谢之近,当在距申今南阳市七十里左右为妥。
南朝盛弘之撰《荆州记》中云“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随书志》云:南阳郡,统县八……新野,旧曰棘阳。“由此可见今新野既为古棘阳,而今距南阳东南六十里的谢营村,正值“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的方位。又正合《明嘉靖南阳府志》张嘉谋,王贞夫、孙文清,刘尧庭等皆谓:”谢水既涧河,谢城当在白秋金华间的方位。据上所述:申国改邑谢的谢城古城,当在南阳县金华乡谢营村附近无疑。
二、与谢有成宗亲关于古谢城遗址定位商榷。
《谢讯》第二期发表了唐河县苍台乡谢家村的谢有成宗亲致泰国谢氏宗亲会的信,信中认为:谢庄为谢城遗址。本人认为一无正史记载,二无确凿旁证材料的情况下,如此定论,使人不能信服。
(一)一九八七年版《唐河县系苍台乡地名志》四十三面载:谢庄“世代相传谢姓为后谢(小河谢)迁徙。”迁徙之地,怎么会是谢氏发祥地呢?
(二)该信提到清翰林谢桓武回谢祭祖之事。谢桓武非谢庄人,家居南阳为什么祭祖?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为续家谱联系宗谊,商定到南阳地区,湖北的襄阳地区,我谢姓密集材庄,了解家谱情况。由谢桓武回谢营会同举人谢式南之长子秀才谢登云,秀才谢明生之次孙童生谢应杰三人先后到过襄北程河老谢营,枣阳梁集,谢庄,王城,资山及太平等地,拜坟祭祖了解家谱情况,如到太平区北肖毛庄,仅有谢姓廿四户,桓武也曾下车拜访,现有两代人谢从举,谢安淳健在作证,致于唐河境,可以说,所有大的谢氏村庄,他们均去举行了祭礼,最隆重的两次是一次在襄北的老谢营,一次是在唐河县上屯乡张清寨。因此以谢桓武等到过苍台谢庄祭祖就认为苍台谢家庄是发祥地,未免有点以偏概全。同时经查实,谢桓武,谢应杰,谢登云三人,在湖北枣阳带走谢姓家谱字排廿字,立修怀德远,论正泽会长,学典中学道,运开永克昌。
(三)信中说:谢庄人杰地灵,把谢觉哉说成谢庄人。此亦非也!谢觉哉乃长沙人,民国初年为长沙报社社长,后随毛泽东当秘书,共和国成立后为内务部长,后任最高法院院长。1972年逝世。
三、关于对河南唐河县
《古谢邑今址考》一文有关引据问题的商榷
①该文引清唐河县事,黄文连<上海人.>的诗作据,该诗云:“跋马湖阳镇,言寻古谢城,林空樵径入,沙软女墙倾,峻岳天边影,流泉涧底声,黍苗犹郁勃,疆土任纵横……”其诗主要是舒情达怀,以此为据不能令人接受。
②出土文物中的军假司马印,乃汉代之物不是申伯之玉玺和申伯时的文物,与古谢城无关。
③提出汉砖与汉砖水道为证。试问,汉砖能筑周城吗?其中提出汉唐,五珠钱等,都与古谢城无直接关系,据青年出版社的《历史常识》一书云:“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岐山下风雏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宫殿遗址,仅屋脊有瓦,宫墙还为土坯筑成,由此可以看出,灭亡二千六百多年的西周古谢国城址是不可能找出火砖遗迹的。
④
⑤申引据《樊宏传》云:“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既其国也,“言”一句话点明了今古城遗址与射阳的侯国,申伯都邑,古谢国之间的关系,推断的这种关系亦无根据,后汉书樊宏传云:樊宏,字靡乡,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建武十三年封弟丹为谢阳侯,临准郡别有射阳县。”故申说不准,就通假而言,秦时已统一文字,秦时文字基本健全,谢有谢,射有射,故不能混淆。
⑥申光亚把西周谢国定在苍台谢庄,根据后汉书记载,在西周时,湖阳为蓼国,苍台当属蓼国,可与所滨蓼阳河为印正。按
南阳申国距今苍台160里,按周制度量230里,据西周采邑制度,申伯可以采邑百里。南阳到苍台谢庄距离远远超出了受封范围。《左传》注释云“蓼,伯爵”《左传》记载:“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95年)蓼伐楚师。”由此不难看出,当时蓼国不是弱小国家,按周制,采邑当有七十里左右,苍台谢离湖阳古蓼国旧址仅十余里左右,依采邑制度,苍台谢当属蓼国疆域,何能授于申伯。这属史实别无解释的。
谢城在唐河之说,始于宋初的《太平环宇记》,此书成书较晚,与前汉书作者相差千余年,与荆州记作者相差五百余年。同时又非列入正史,故此证不可置信。余最近看到一南阳地图集,唐河条目下云:唐河县历史悠久,农业开发早,古为周申国,谢国,唐国,蓼国地。“经史籍记载和近代考古发现,申在南阳,谢国与申相近。唐国在枣阳境,而一些学者不知出於何种目的,不顾前人的记载和历史事实於以定论,实乃非明智之举。
综观各主要正史,名人记载,可以确切地讲,古谢城遗址当在南阳县金华乡谢营村附近无疑。为便於今人前往考证和加深认识现将西周时南阳郡周围分封采邑图(今古对照)附后。西周申、楚、唐、蓼、四地今地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