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城在南阳
湖北省枣阳市谢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谢永春
史书上的谢城,谢邑即古谢国旧址,有其名而确有其实,因历史久远,前人少专著,故不甚明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发展,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我海外宗亲怀着“胡马嘶北风,越乌朝南枝”的赤子深情,虽远居天涯地角,毅然奔赴祖国寻根谒祖,追远联谊,因此而产生了河南省南阳、唐河何系谢氏发祥地之争议,其间亦有不顾史实之人。为正本清源,世界谢氏总会理事长汉儒先生深表关注,并于1993年春来信明示,托我到河南、山东等地考察了解谢氏源流事宜。此本是我义不容辞之责任,受此重托,深感责任重大。几年来,我食不觉甘味,夜深方寝,遍查群籍,全面孜集,精细研制有关史料,三入南阳、唐河实地考察,访人寻据,察古察今,日渐明晰,古谢城在今南阳当是无疑,具体区域位置是南阳东南60华里,东至涧河,西至溧河中间的等腰三角地为谢城古址。即依东西谢营为中心,符合《水经注》“两源微小,至城渐大”的记载。此采用三定位之法,破千古之谜。
此三定位是指欲明古谢国,必先定申伯国、棘阳湖阳之确切位置,方能据实入理。
1.对申伯国定位在南阳县,据前后《汉书》载:《西汉书》,宛故申伯国。《后汉书》云:“宛本申伯国,古之宛秦置南阳”。再据《中原文物》载:于1975年在南阳市西关出土“申公彭宇簋。”1981年在南阳市北郊出土申国铜器,有铭文“南申伯大宰仲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为申伯国产物。史实名著皆认定申国在南阳,此亦与《诗经》“申伯封谢”申谢不可分割相一致,当把谢城定在南阳。
2.对棘阳的定位在新野县。据《隋书》卷二十五“地理”中云:“新野旧棘阳,置新野郡,又有汉广郡,西魏改为黄岗郡,又有南棘阳县改为百宇县,后周二郡并废,入南棘阳焉。”据《新野县志》云:汉高祖七年置棘阳,在前高庙乡张楼村。
3.对湖阳定位。据《古代地图集》,湖阳为西周时的蓼国,都城在湖阳镇东,东靠蓼山,北有蓼河(蓼水),北为唐河县七十华里,南为唐国(今枣阳)七十华里,是南下湖北省枣阳市的咽喉、秦汉为湖阳,至今未变。湖阳蓼国在西周时处于北接申国南接唐国。东接随国,西接邓国之要地。
为什么以三定位为突破口呢?在历史上对谢城所在涉及到申国、棘阳,湖阳。据《荆州记》云:“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指出了谢城的方向和距离。再据《后汉书》唐李贤注:“河南省南阳郡唐州湖阳县西北棘水之阳,古谢国也。”指出了谢城方向和地址。湖阳在东南,棘阳在西北七十华里。唐李贤的湖阳西北,《荆州记》的棘阳东北,西周时百里折今69里,南北朝时百里折今80里。正好形成等腰三角地,即东至涧河,西至溧河,中间为古谢国所在。
据《十三经注》疏《孔疏》云:盖申伯国近谢,今命牧州,改邑于谢,取其便宜是符合孔颖达对谢城描述的。《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曾在河南做过官,年轻时即爱好考察地理,对河南山川河流古址的论述当是准确的。《水经注》九八四云:“谢水西南流,经过新都县城西,又东南流,左注比水。经实地考察,谢水左注比水的地点是湖北省襄阳县朱集镇北缘溧河口接壤河南省新野东南五龙庙南边。这便说明了谢城在溧河的上游。
关于谢城所在地早在一千八百年的三国时,应昭就把谢城定在南阳。如《国语》卷十六《郑语》”……公郑桓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昭注:“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如何可居否?”再如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写《谢绎墓志》云:“谢国在南阳宛。朱熹《诗集传》注《诗.大雅.崧高》:“谢在今邓州南阳县,周之南土也。”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谢姓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县。”
再从涉及的四条河的实地考察看“在唐河主要找谢水左注比水。唐河以西没有谢氏村庄,在唐河县西北约十华里有谢岗,谢冲两村,在此找到了谢汉岑老人,年80岁。他说:“谢岗,谢冲是兄弟二人,两个村的始祖叫谢天德,是从南阳金华谢营连坑迁来的。他还说:南阳,唐河谢为一家。溧河(棘水)由下游往上,到南阳南瓦店镇东北约十华里溧河东岸的谢庄访问,村民谢朝礼。65岁,他说:这里谢姓人口众多,以谢得名的村庄也多。由本村谢庄往东有谢庵,谢天宝营、北谢庄,西谢营,东谢营,南谢营、北谢庄,是方圆闻名的十里长谢,其实不止十里,此地虽然谢姓众多,但不乱宗不乱代,问其名知其辈。四河中东唐县唐河(比水),往西四十五华里是涧河,再西十五里溧河,再白河(氵育水)流向皆偏东北西南流向。东至唐河,西至白河,其七十华里。
综上所述,谢城在河南南阳当无疑义,唐河之说皆缘宋朝《太平寰宇记》作者欧阳文心 把湖阳错定为棘阳,以至误传至今,至于谢城在湖北枣阳说,差异之因亦在于此,不一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