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谢源
宛城区谢氏联谊会
在研讨谢氏文化的过程中,谢氏受姓之地——谢国、谢城、谢邑今址的考证,对于统一全球谢姓人的思想认识,提升千百万谢姓人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史学研究者和谢氏族人共同努力,反复论证,对这一跨越近3000年的历史问题,认真研究,拨乱反正,使他显露出它的历史真实面目——即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西谢营一带。
南阳简称宛(因四面环山,中间盆地形似碗状故称宛)位于河南省最南端与湖北省接壤,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地级市。所辖一市三区九县,总人口1056万(其中宛城区94年前为南阳县)。根据历史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用作加封给申伯的谢国实则十分微小,在历史上又确实存在。在始祖申伯封谢133年后(公元前821年一688年)被强楚所灭。那么她的今址何在呢?
根据西周时期的封国制度,结合“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当时的谢国封在宛县疆域内,不及现今一个小县所辖的范围。而用作立国之都的谢城则更是面积有限了。对于这个历史谜案,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当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之时,人们似乎无需也没有精力去认真研究。即是我们谢姓后裔也多是注重自己近代身世的来龙去脉,对那些远古历史只有听凭传说,重视者也是仅凭传说作为信史收集编录于谢氏家乘谱谍中传给后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我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之后,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必需。在我们的社交过程中,当有人问及你贵姓之时,任何人的回答都绝不会错,倘若再问你的姓从何而来?如何发源开基?如何演变迁徙?历代有多少风云人物?何处有自己的骨肉同胞?相信不是每一位都能说得清楚的一件事,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全球谢氏联谊总会,以及海内外各类谢氏文化研究会,联谊会便应运而生。在研究联谊过程中,一个必须重视,而又无法回避的谢源之地考证工作,摆在了有识之士宗亲的研究案头,弄不清我谢氏的来龙去脉,查不明我姓氏的繁衍过程,似乎是难以统一全球谢人的思想,还有碍联谊活动的开展。
80年代后期,在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的指导下,原南阳县(今宛城区)和唐河县相继成立了谢氏文化研究组织,重点对谢氏起源今地进行了专项研究,双方依据史料互为评辩,著书立说,对祖地今址作了大量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和全球谢氏宗亲间的密切关注。古人云:“木无二本,水无二源”古谢国谢城所在地只能有一处,不可能有两地之说。那么,祖源地今址究竟是今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或是在唐河谢家庄一带?两地相距约40公里,按照当时的分封制度,应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小国位置。两者必居其一。如果我们今人寻根寻错了位置,於古谓之曰:“淫祀,神不歆非类,民不祭非族。”为古人大义所明鉴,一则愧对祖先,二来今后将误导我全球谢氏后代子孙。可谓责任重大也。为了帮助一些不明真相的宗亲澄清事非,同时让关注此事而在千、万里之外的宗亲们对祖地真情有所了解,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现实情况对两地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以期让宗亲们从中辩出真伪。
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谢源今地所在
(1)从考证谢氏发源地过程中,我们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研究双方都引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来说明古谢国今址所在地南阳或唐河。应该说,不同时期,不同的古书,作者在讲到古谢国封地之时,多是转抄之作,一笔带过,并没有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解释,更不能亲临现场去做过考证。对于这个问题,史学考证者有个遵循的原则:“就是理应以较早文献记载为准。”这一定义有着它的合理因素,试想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因时间久远极容易被人们模糊和遗忘。也只有最早的记载,才能接近历史真相,‘而近代记载远古之事,因种种原因,定是个人见解与臆想,或是借他人之说,可信程度能有几何?这方面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研究者
(2)遍查唐河研究者引用的一系列史书,文中虽有记载在唐河,但没有一部史书指明在唐河什么地方。也就是说:今日所谓的苍台乡谢家庄,没有史书指出它是古谢城(邑)的今址。而将唐河县苍台谢家庄定为西周古谢邑,完全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要知道唐河县疆域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谢姓人数万分布很广,何以见得一讲唐河,就是指的谢家庄。证据何在呢?我们讲唐河说的谎唐主要就是这方面。
(3)唐河县文研究会收集文史资料之时,一惯采用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手法,歪曲历史来证明谢家庄是谢源地。分明是地理名著《水经注》将谢城描绘得清清楚楚,谢城依谢水而建。近代南阳籍地理学者张嘉谋,孙文青、王贞夫、刘芝庭皆考证今日之涧河为古谢水。而唐河说者偏偏将—个蓼阳河,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说成是古谢水,以期改变古水名,来印证谢家庄是祖地。
(4)、凡古址今地的考证,史学界十分重视的是不以一地考历史,而是兼顾周边的历史地名定今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发现有大量的史料记载谢在宛县或南阳县。并且还有许多书中指出了具体方位。我们发现棘阳是个著名之地。它的考定对考证谢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历来被史家所必考。唐河说者把棘阳定位在湖阳,而真正的棘阳早已被考证在今新野县的张楼村一带。这和古申国定位在南阳市北独山一带一样,早已是史家不争之史实。这些相关的古地名相继被考定之后,真正的谢源地也就现出了它的真实面目。南朝盛弘之在《荆州记》中指出:“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是有谢水。”方位直指谢水上游一带的东西谢营村,杜佑通典注述:“唐,小长安……近谢。”小长安早已被考定为今宛城区的瓦店镇,该镇距东西谢营仅6公里。唐朝王子李贤为《后汉书》做注时指出:“古谢国城在湖阳西北。”现存东谢营村中清代重修谢氏宗祠碑文云:“宛治东南谢城六十里,谢家营东有宗庙焉……”今我谢营正好在宛城区东南60里处。唐河县志记载:“谢城在唐河县西50里金华白秋间……”写的更是丝毫不差。这些史书从东、南、西、北诸多方位并标有里数的将东西谢营一带确定为谢源之地,竟是那么天衣无缝的巧合与确切,清朝道光年问的学者汪土铎和清末学者杨守敬均在数十年的研究之后,分别在各自的《水经注图》中把谢城定位在唐河县西,谢水上游的东西谢营一带。在这方面唐河县谢家庄能比吗?
二、从出土文物比较辨别祖地考证真伪。在考证谢源地过程中,东谢营村一带和谢家庄一带都称发现了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来论证各自之说。文物管理单位规定:出土文物的鉴定,要有严格的相关程序才能确认其价值,什么时期的文物具有何等价值绝不是自己随便可以说成的。唐河说者在罗织的资料中说;在谢家庄一带发现了箭头,就说“这必是申伯之师所用。拿出个酒具也要说成是申伯所用之物。”并自吹自擂发现了“式是南邦”碑首。他们这样说的目地只有一个,竭力证明谢家庄历史悠久。然而据我们所知,该处所称遗址,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汉代遗址。不可能有早期文物发现。80年代他们在邀请南阳地名专家彤良翰一行前往考察被确定其地为汉代遗址后,仍不甘心,又二次,三次的称发现了什么文物,要求进一步考证,当军假司马印等文物被告知依然是汉代物品时,竟有人劝专家组说:“这大概是西周遗址吧?”专家组却给于了坚定的否定。答曰:“这大概也不是西周遗址。”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自行标明出土了周代文物,绘出了地图。更有知情人传说:他们伪造“式是南邦”碑首,谎称文物以假乱真,并对外吹牛称:著名的南阳汉画馆文物70%来自该地……真是吹牛不要了本钱。
而东谢营一带多年出土的大量文物,有等级价值的先后分别存人区、市文物管理单位?均有档案记载,在考证过程中,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南阳市地名办公室,县文化馆等单位的学者,在遗址中亲自发现了大批珍贵陶片陶器等,经过收集、原南阳地区7人文物鉴定小组成员对出土文物进行了细致的鉴定,分别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汉、唐、宋、元、明、清、各期未曾断代。为学者们所写的谢姓源于南阳的文章提供了依据。
三、从谢氏联谊活动开展看谢氏祖地今址,唐河县苍台乡的谢家庄位于河南、湖北两省交接地带。在1986年之前被称作“老鹳窝谢”的小谢庄,4个姓氏居住,仅有区区204人。隶属前王庄行政村管辖(在90年以前根本没有谢家庄之说)这个有不足200位谢姓人居住的小谢庄,原本名不见经传,查其历史是从唐河县境内的谢岗谢冲一带播迁而入,而谢岗谢冲一带宗亲则是明代从东西两个大谢营迁出。早年从未听说该地有什么古老的传说。也未见该处留下有谢氏文化遗风。更未见闻他们举办过什么联谊活动,方园百里之内未有听说那一支宗亲何年何日从他们“古老”的谢家庄迁出而繁衍到今。倒是听说,该村谢有成宗亲在解放以后,随同亲人到近邻的小河谢(地图中所示“后谢”村中祖坟上祭祀,原来他们这一支脉仅是从后谢村谢氏二门在清末迁出的。因巧借泰国宗亲寻根之际,利用南阳巧遇,先入为主,将宗亲们引至该村之后,大作文章,自吹自擂,先是改村名,后是改地图,把一个汉代遗址,自诩为西周古谢邑。并把一些资料张冠李戴自我设想,自我注解,硬套在自己名下,以祖地自居了。殊不知纸岂能包火,随着考证工作的不断深入,他们罗织的资料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实在是经不起推敲考证,他们自封祖地的行为,则被邻近的枣阳、南阳唐河县境内宗亲所卑夷。现在你只要到谢家庄一带查访,当地居民都会滔滔不绝的向你道说他们自封祖地,弄虚作假的种种逆行和洋相。
原南阳县今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紧邻古谢水,在方园十公里之内,谢姓人口达万名之多,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东谢营自明代记载已建有谢氏宗祠,供俸着历代先贤,香火不断,宗祠的古钟上铸着“水无二源,木无二本。”的铭文,当地宗亲逢年过节,多书:“淝水震北寇,宣城惊南文,”“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东山白云酿时雨,西塘青草漾春风。”等楹联,用意光耀门庭,纪念祖先。在这一地区,申伯封谢的历史妇孺皆知,宝树堂号张贴各房之中,历史上因社会动乱,宗亲们所筑土寨,寨门上高悬“申保寨”匾额。向世人宣示着古老的谢氏文化,这一切充分的说明了,这里从远古至今沉积着丰厚的我族文化底蕴。从这里远徙各地的宗亲们与祖地保持着密切的联谊活动。这里大批的祖坟古墓常被湖北及本省各县地宗亲代表回归祭祀,凭吊纪念,这里的恳亲会、联谊会、修谱会连绵不断延续至今,特别是唐河县境内的宗亲更是与祖地宗亲近在咫尺、相帮相依、同舟共济,本是一家,亲如一家。
随着史学界的考证认定,越来越多的宗亲们通过联谊活动,了解到了真正的发源之地,他们一批批回归谒祖的活动,提升了这一地区的知名度。古谢国遗址今地传遍了大江南北。祖地宗亲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扬耕读传家的遗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