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综述

时间:2018/10/8 22:15:31 点击:

  核心提示: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综述 河南省学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艾延丁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南阳县委统战部、南阳县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0日至22日在中...

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综述

                    河南省学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艾延丁

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南阳县委统战部、南阳县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0日至22日在中国历史名城南阳召开。来自京、津、沪、辽、湘、青、鄂、豫八个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等单位的二十余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收到论文十余篇。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古谢邑地望的问题

“古谢邑”亦称“谢城”、“谢国”,是指《诗·大雅·崧高》中所记载的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邑于谢”的具体地望。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潭其骧先生在《古谢邑故址应在今南阳县境》一文中认为:凡古城邑故址的今地,旧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者,在一般情况下,理应以见于较早记载者为准。西周初年的谢国,宣王时用以封申伯的谢邑的今地,自来有三说:南阳、唐河、信阳说。南阳所说依据的文献远远早于唐河、信阳说。古谢邑在南阳,早在南朝宋《荆州记》,北魏《水经注》就有记载,而另外两说始见于北宋初和南宋的《太平寰宇记》及《舆地纪胜》等书,与早期文献不符,自不可置信。谢邑故址当在今南阳县金华乡之东西谢营村无疑。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先生在《古谢国在今南阳考》一文中认为: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地,申城应在南阳。古谢国所在地古有南阳、信阳、唐河三说,但南阳说时间最早,记载也非常具体,而且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应该是正确的。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周乾氵先生在《春秋谢邑考》中认为:申封于谢是历史事实,可以以申为根据来寻求谢邑的踪迹。关于申国不少史书都有记载,而其所记又极接近,其可信程度当即较强。其说申城,都是说在南阳或宛,所以,申国就在南阳。由于申国是在谢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申国在南阳,当然春秋的谢邑也就在南阳了。

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陈连开先生在《与中国的谢氏起源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南都学坛》1989年1期所刊郑杰祥《谢邑考》和谢增寅《古谢邑今址考》两文,将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一炉共冶,又以实地考察为据,所得古谢邑在今南阳县东谢营村的结论是正确的。

南阳地区地方志编委会肜良翰先生在《谢国·谢城及谢氏流源考辩》一文中认为,古谢国在当时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新野东部、唐河县西南部和南阳县的全部。谢城和申国申城并非一地,申城在今天的南阳市,谢城当在今南阳县金华乡涧河(谢水)附近。

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艾延丁在《关于“南申”立国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诗·大雅·崧高》详细记载了申伯封谢的全过程,篇首强调了申与吕的同族关系,是因为申伯封地与吕国相邻。吕国在南阳,而南阳又出土两批申国铜器,可以据此断定谢邑在南阳。今南阳县金华乡东谢营村位于古谢水(今涧河)中上游,是一大型古代遗址,出土商、周、汉代文物较多,又有保存完好的“申保寨”石刻。这里当是古谢邑之所在。

辽宁民族研究所何傅滢女士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以我国古今民族的普遍规律为据,认为谢氏宗亲迁徙后,其原定居住地仍应留有相当数量的谢氏群体。今南阳县东谢营不但与古文献记载的古谢邑地望相符,而且谢氏人口多达几千人,这里应是谢氏的发详地。

二、关于谢氏的族源问题

北京社科院历史所李江浙先生在《谢氏起源考》中认为:古人命名,或“类命为象”,或“取于物为假”。谢氏以“谢”为名,说明其人是因擅长做弓箭和射箭而得名,是“取于物为假”。谢氏本姓,有姜姓,任姓和姬姓三说,必须追本溯源,寻找出三姓共同的本源,才是谢氏的本姓。姜姓人的先祖是炎帝,“炎”字二火本重,是烧荒务农时烈火上腾之象,故称炎帝为神农氏。炎帝又称大庭氏,秦之先人皋陶又名庭坚,是大庭氏的主要成员,皋陶之子大费既是烧荒能手,又是制作弓箭的能手,所以大费是谢氏的本祖。大费是“赢”姓之祖,图腾为鸟,而黄帝之先人帝俊的图腾也为鸟,故黄帝及其后商周人都是大费赢胜的后人。这样,姜姓,任姓和姬姓三姓同源,都是出自大费及其族姓“赢”。山东兖州龚丘是大费及其族人的早期聚落之一在后来的历史遗迹,与此相联系,龚丘之谢城也就理应是谢氏起源时期的住地之所在。

钱林书、陈连开、何光岳、周乾、氵荣、肜良翰、艾延丁等皆认为谢氏为黄帝族的任姓之后裔。但因周宣王封申伯于谢地,后谢人尊申伯为祖。申伯系炎帝族四岳的后裔,故今谢人皆称自己为炎帝之后。实际上,谢氏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更符合历史事实。

三、关于谢氏的迁徙问题

湖南省社科院历史所何光岳先生在《谢国的来源和迁徙》一文中认为:谢人为黄帝任姓之裔,在商末周初居洛阳以西的洛水支流的谢水,周公营洛邑成周时将谢国封于南阳谢城。周宣王时封其舅姜姓申伯于谢城,一部分人成为申国的臣民,申、谢同姓共祖。另一部分则被东迁于罗山之谢城,春秋时被楚所吞并。其遗民成为楚国之臣民,一部分被楚国强迁至今湖南江永县的谢沐,后来有一部分融入壮族和瑶族,一部分则形成湘南各县的汉族大姓谢氏。还有一支谢人则于战国时,由罗山之谢城溯长江三峡西逃,与白虎夷杂居,成为白虎夷部落的领袖,逐渐迁居四川涪陵,三国时又迁于蜀郡,晋代时又有一部分被迁于陕西冯翊郡莲勺县一带,他们多成为汉族。有一支向西迁至云南永昌郡(腾冲)成为汉族大姓,在涪陵的谢氏另有一支南迁黔州,到唐宋时由于与当地的濮人,越人通婚,成为应州一带诸蛮的领袖,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来大多融入布依族,有的则成为汉族、水族和苗族。战国时留居中原的谢人,有一支东迁山东琅琊郡阳都县,形成大姓,到东晋时,谢氏宗族大多南迁浙江会稽郡,形成了大姓。在会稽郡的谢氏,有一支南迁福州长乐,后来有谢升卿,于南宗初年移居安南。为安南王李昊日山婿和太尉陈承义子,改名陈日照,登上安南王宝座,建立了越南的陈氏王朝。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任崇岳先生在《论宋代民族英雄枋得》一文中综合有关史料,阐述了北宋末、南宋初年中原谢氏南迁的经过:一支随高宗流寓东南即今之杭州、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另一支随隆佑太后沿赣江到了洪州、吉安、虔州。虔州兵乱后,一部分又南度大庚岭迁往岭南。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