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发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国史书历代王朝之兴衰,政纲之治乱。县志载县乡邑镇之损益,风教之得失。家谱记一姓之昭穆,祖脉之世系,南阳古为夏禹之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从南阳衍生出了众多不同姓氏的家族。名列百家大姓之一的谢氏家族,就是从这里源起。
远在炎黄尧禹时期,在南阳一带生息着一支善射的氏族方国,人称谢邑或谢国。谢国依水,称谢水。就是今天的涧河,夏禹时,天下万国,谢国也就在万国之数内,谢国的东南方是唐国,蓼国。它的西南方是楚国和邓国,谢的北方为宛国、曾国、申国,吕国。今南阳市北石桥镇古为西鄂国。
在商周时期,今南阳市北郊有一个申国,申国本为炎帝之后姜姓。尧禹时代,炎帝后裔中有个四岳之官,因佐禹平水有功,其后代各封於:申、吕、许、焦、向等地。申国为大禹所封。与谢国近邻。
黄帝之后的谢国,因其小微,或存、或亡,经书不见记载,到了西周末年的宣王时期,位居南方一带的楚蛮,淮夷作乱,多次攻打南阳一带的小国,宣王就令召伯,南仲、和申伯前往征战,因申伯的申国就在南阳宛地,处于军事前锋,申伯在宣王五年和六年连续二年伐南蛮,因战功显赫,于宣王七年加封了谢地,并在谢邑上新筑城池,修盖了宗庙,宅院,备足了军粮,由申伯驻守,以震淮夷,御南楚。这就是申伯封谢的历史。
谢国之地加封给申伯之后,谢国谢地的谢人与申伯之裔脉,慢慢融为一体,在同甘共苦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年之后,在公元前688年前后,被日渐强盛的楚文王借道邓国所灭。
失国之后,久居谢国的黄帝之裔与姜姓申伯之后不管徙居何地,为怀念祖居地,以国为氏,形成了统一的谢姓,共尊申伯公为谢人之受姓始祖。这就是谢氏家族的渊源。
谢氏家族的故里,申伯受姓加封时的谢国,谢城因年代久远,在史籍中又未有详明的记述确址。导致了近代史籍中出现了南阳、唐河、信阳、三说。而所谓谢氏的发源地,从历史角度细究,只能有一处。依据现存历史资料,诸如在社会比较稳固,建置明晰,文化繁荣的西汉、东汉、南北朝、北魏,以及唐朝和宋朝的历史记述中,足以证实西周以前的谢国。宣王时用于加封申伯的谢地,就在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西谢营一带。
在史书记载中,西汉毛苌注解史经时说:“谢,周之南国也。”汉时韦昭也说:“谢,宣王之舅,申伯封国,今在南阳。”
自隋朝之后,唐朝和宋朝政局变化。南阳县(宛城区)为邓州辖。而唐河县、湖阳县等隶属唐州辖。其二个朝代的行政建置辖区明晰易辨。因此生长在唐朝的谢氏先贤谢肇公,在大唐广明元年,为避地会稽支系的族谱作序时,明确指出:“至周有申伯……王命邓州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在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亦以宋代的行政建置区划为准则在谢降墓志中记述:“谢国在南阳宛县。”宋代名儒朱熹为《诗经》作注时指出:“谢在邓州南阳县。”可见在宋朝以前历代的史籍文献中,史家均以其时代的行政区划为准则。“在邓州南阳”一词已明确的指出,谢国决不在唐州的唐河县和湖阳县境内。
明代邓明世在《古今姓氏辩证》的考证中注述:“谢国在南阳宛县。”杜佑在通典中曰:“唐,小长安……近谢。”唐代的小长安即今瓦店镇。距东谢营仅6公里。
在历史地理方舆文献中,北魏郦道元在他的历史名著《水经注》中明确指出:“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迥侧水,申伯之都邑……谢水又东南迳新都县左注比水。”说明了紧傍谢城的谢水流域是南北流向,在唐河(比水)水系之西。
南朝盛弘之在《荆州记》中注述棘阳县(在新野县东)时说:“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是有谢水。”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新野东北七十里,古谢国也。”唐朝皇子李贤在注说《后汉书》时考定说:“古谢国城在湖阳的西北。”在南阳谢氏故里重修谢氏宗祠时的碑文中亦清析的记述着:“宛治东南谢城六十里,谢家营东有宗庙焉……。”清道光年间学者汪士铎与清末学者杨守敬均在其一生研究的《水经注图》中分别把“谢城”“谢水”定位在唐河县西,今涧河(古谢水)上游一带。《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稿》云:“谢古邑名,周申伯自申迁于此……其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南阳两县交界处的涧河附近。”今东谢营村古遗址正处在两县交界处。东距唐河县界不足2公里。
近代著名地理学者张嘉谋在校注《明嘉靖南阳府志山川唐河》时与孙文青的《谢城考》均考定指出:“涧河在县西五十里与《水经》谢水合。”
我们从以上较早朝代的史地界名家对谢国、谢城方位界定的考证记述中,对照西汉、南北朝、北魏、唐朝、宋朝建置沿革区划,以古有今在不变座标方位:(1)棘阳(新野)、(2)故蓼国(湖阳)、(3)唐河县、(4)宛(南阳)、(5)小长安(瓦店)五地。绘出座标五线交汇图(见地图1)就足以诠释出谢氏族人的故里—西周以前的谢国,宜王时用于加封申伯的谢邑今地的确切位置,就在今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西谢营一带。
近年来,海内外谢氏宗亲本着血浓於水之亲情,极为关注谢氏发祥地的定位工作,引起了国内历史、地理和考古界专家学者对谢氏发祥地今址的关注和考证。
1998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小组,在南阳地名办公室学者的陪同下,来南阳实地考察,根据古遗址出土文物、地貌、水系和史料佐证,率先以《谢邑考》问世。指出:“谢氏故里在南阳金华乡东西谢营一带。”
1991年10月20—22日,在中国历史名城南阳召开的来自京、津、辽、青、鄂、湘、豫八个省市的社科院,高校等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谢氏源流首届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十余篇,并实地踏勘考察,一致赞同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
自1988年至1991年学术界学者对谢氏故里,西周时的古谢国今址考证确定之后,热爱宗族事业的宗亲,有来自湖北枣阳市的
心有情情结,情有万万端。全球各地谢氏宗亲会相继成立,怀着以传承谢氏祖德弘扬民族文化,以淳世风,以正民俗,以利族人,以慧中华的宗旨,为本世纪谢氏振兴,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近年迁徙于国外的谢氏宗亲更是多有建树,在事业发达的同时,怀着对宗祖的无限崇敬之情,不断回到故里朝拜。并以乐善好施的特有性格,接济同宗,1994年世界宗亲总会与当地政府投资30余万元对清末举人谢式南在其住宅后院举办的家族宝树学堂进行了重建。特别是台湾知名人士谢致民宗长,先后投资10余万元,在祖地颁发了数届的奖助学金。
谢氏发详地的谢氏子弟,也不甘落伍,近五十年来,谢氏子弟中有数百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十数人获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等职称。
今日的谢氏故里已经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成为联系全球谢人的桥梁和纽带,并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姿态,诚邀天下客,广交天下友。故里谢人愿意协助有意回归祖地投资兴业的每一位宗亲和亲朋商友共同繁荣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