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邑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研究员郑杰祥任崇岳艾延丁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典籍丰富的文明古国,然而由于朝代的更迭,人事的兴替,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献淹没不存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不解之迷。古谢邑在哪里。即是其中的一迷。1988年4月,我们在查阅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之后,又赴实地进行考察,现在写成这篇论文,以期解开谢邑之迷。一孔之见,未必正确,还请博雅之士指正。
一、关于谢邑地望的不同看法及其根据关于古谢邑最早的记载是《诗·大雅·菘高》,这是周宣王徙封王舅申伯“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的颂辞,文曰:“菘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传御。迁其私人。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亻叔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跷跷,铭庸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赐尔介圭,以作尔宝,往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迈,王饯于眉阝,申伯还南,谢于城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米辰,式遄其行,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徙御口单口单。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关于《嵩高》篇中申伯所徙谢邑的地望,史家有不同的看法:
1、在河南信阳
朱熹在《诗·小雅·采绿》“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之句后注曰:“谢,邑名,申伯所封国也,今在邓州,信阳军。”
2、谢在河南唐河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谢,谢在唐河县南湖阳城北,周申伯之都,自申迁此。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
《光绪三十年志南阳县志》:“谢城在县东,考《诗·毛传》谢,周之南国也。”唐孔颖达等疏曰:“盖申伯本国近谢”宋朱文公诗集传曰:“谢在今邓州南阳也,今按郡国志,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汉棘阳在今县南新野界,其东北百里当在今南阳唐河县界。”
《辞海》(一九三六年版》:“谢,古地名。周申伯自申迁于此。《诗·大雅·嵩高》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传:“谢,周之南国也。”孔颖达疏:“申国在南阳宛县,是在洛邑之南也。”又“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於谢,按当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
《辞海》(一九九O年版):“谢,古邑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周申伯迁于此。《诗·大雅·嵩高》: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是是式。”
《大清一统志·南阳府·古迹》:“在新野县东北,古曰黄棘,……环宇记:棘阳故城,古谢国之地,有废城,在今湖阳县北。元统志:棘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间,即故城也。”“谢城在唐县南,周申伯自申迁此,《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又:申伯蕃蕃。即入于谢。”诗辑:申国在宛,谢城在棘阳。盛宏之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水经注:谢水出谢城北,城周回侧水……。按朱子诗集传:《扬之水》《黍苗》以谢为信阳。《嵩高》以谢为南阳,故今罗山县也有谢城,盖因诗集传面附会。当以此地谢城为正。”
3、谢在河南南阳县
朱熹《诗集传》注《诗·大雅·嵩高》:“谢在今邓州南阳县,周之南土也。”
《国语·郑语》: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唯谢、郏之间,其
韦昭注:“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
孔颖达疏《诗·大雅·嵩高》:“申国在南阳宛县,是在洛邑之南也。”
杨守敬《水经注疏》:“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守敬按《续汉志》刘注引《荆州记》:东北百里有谢城。《一统志》:谢城在唐县南。当今在唐县西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城周回侧水,申伯之都邑(守敬按:申见《氵育水篇》封在周初,其后申绝,至宣王时以舅改封于谢。)诗所谓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于丹为谢阳侯,即其国也。(守敬按《后汉书樊宏传》作射阳,注引此作射水。射阳,而以临淮之射阳县为远。盖射、谢相通用,射水即谢水。射阳即谢阳也。故樊毅碑有“谢阳之孙之文,然则是水即谢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时人目之为淳营水城戌,又以淳营为目,非也,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谢水又东南迳新都县左流注比水(守敬按:水在今新野县东北)。”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荆州记》:“东北百里有谢城。”
欧阳修《谢绛墓志》:”谢国在南阳宛“。
《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疆域沿革考稿》:“谢,古邑名,周申伯自申迁于此,……其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南阳两县交界处的涧河附近。”
《明嘉靖南阳府志,山川(唐县)》:“涧河在县西五十里。其源出南阳县周之陂,至县西南入唐河。”张嘉谋注:“《水经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谢水注之。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欧阳修曰,谢国在南阳宛,今涧河出南阳,源甚微,经金华镇又南至新野任桥……与《水经注》谢水合,疑即谢水也。”
孙文青《谢城考》:“今涧河出南阳,源其微,经金华镇又南至新野任桥,又东南经唐河(即比水)与水经注谢水合,疑即谢水也。”
丁山在《九州通考》(齐鲁学报第一号)中认为:豫、序、谢、射在古代同意,都有射的意思。据《潜夫论》:“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水经注》“谢水出谢城北……申伯之都邑……”谢邑附近有序山,有谢水,所以豫州得名于谢国。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图集》标明谢邑在南阳县金华乡附近。
二、谢邑之迷解
从以上诸多史料中可看出形成以谢邑地望的三种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是都把申国地望;古棘阳的地望和古谢水的地望作为确定古谢邑地望的依据,不搞清申国、棘阳、谢水的地望是不可能解开谢邑之迷的。所以,我们把解决申国、棘阳、谢水的地望来作为解开谢邑之迷的起点。
朱熹《诗集传》中,自己认为谢在信阳,又认为谢在南阳,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信阳、南阳都曾有申国而已。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就已认为申“封在周初,其后申绝,至宣王时以王舅改封南阳”。
朱熹注诗经时因为未搞清信阳之申与南阳之申的关系才闹出谢在信阳又在南阳自相矛盾的笑话。而坚持谢邑在唐河者,仍然是没有搞清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当时只有一申,即南阳之申,既然认为申在南阳,所以才根据《诗·小雅·黍苗》想当然地把改封后的申伯“悠悠南行”到唐河一带去了,其实,申伯“悠悠南行”是从西周的国都出发的。对申伯改封到南阳,宣王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专门到周的祖先所在的岐山脚下为申伯饯行,诗所谓“申伯信迈,王饯于眉”。并认为“我图尔居,莫如南土”。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希望“往王舅。南土是保。”而申伯的军队,也是重新组新的。《诗·小雅·黍苗》所谓”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矣!申伯原来的军队留在信阳的“东申”,成为“申息之师”的主力部队,所以,以申伯改封的距离远近来判谢邑在南阳还是在唐河,不过是古人对古人的历史性误解而已。
宣王改封后的“南申”的具体位置在何处呢?据《潜夫论》所记“申城在宛北序山之下”。而申国铜器又出在这一带,证明申城的具体位置当距此不远。
《水经注》所记的古谢水又在何处呢?宛北的序山又称豫山,古音序、豫、谢同音,故又称谢山,此谢当与申有关,而谢水也当离此不远,汉代以前,序山之阳诸多陂塘堵堰,谢水发源于序山的可能性很大,但以后由于水利设施的破坏,河道变迁,至郦道远所在北魏之时,谢水的发源有可能出于某一残存的陂塘堵堰。今涧河发源于南阳县汉家乡南田湖村,其源微小,流至金华乡东谢营村东时水流增大,有一条南北向东西流向的泥河,礓石河注入形成回侧之势,涧河流至新野境任桥入比水,孙文青等早有考证。认为今涧河即古代的谢水,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
古棘阳的地望与古谢邑有着密切的关系,郦道远《水经注·比水》云:谢城“其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刘注引盛宏之《荆州记》也说:“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是知早期文献都说古谢邑在古棘阳东部不远或东北部。因此弄清古棘阳的位置对于推断古谢邑的地望有着重要意义.古代棘阳所在,《水经注·氵育水》说:“黄淳水(棘水)”又南迳棘阳县故城西。应邵曰:县在棘水之阳,是知斯水为棘水也,汉高帝七年封杜得臣为侯国,后汉兵起击唐子乡;杀湖阳尉,进拔棘阳,邓辰将宾客会光武于此县也,棘水又南迳新野县黄邮聚……。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氵育水,谓之力也,民,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这是说古代棘阳因位于棘水之阳而得名,棘水又称黄淳水,是氵育水的支流。它自北往南流经棘阳古城以西,又南流经新野县城东而注入氵育水,古代新野即今新野县城,以此推断古代棘阳必在新野县以北或东北部,又古代棘与力二字声近相近,力与溧声同相通,因此古棘水就是现在的溧河,而古代棘阳就应在今新野县北,南阳县的溧河沿岸。《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棘阳,“县名,属南阳郡,在棘水之阳,古谢国也。故城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唐代唐州即今南阳唐河县,湖阳县即今唐河县南湖阳镇。此云棘阳在湖阳县西北,今新野县的东北部。宋代《路史·国名记》也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清朝人说得更具体。《大清一统志》说棘阳“在新野县东北,古曰黄棘。”王无谦《续汉书集解》引《一统志》说:棘阳“故城今新野县东北棘阳镇。”杨守敬《水经注疏》又说棘阳县故城“在今新野县东北七十里”。其实也就是今南阳县的南部。因此他在其所著《水经注图》中就把棘阳故城标在今南阳县溧河以东的尚庄一代,近代
古代棘阳既已考定在今南阳县溧河以东尚庄一代,那么古代谢邑的位置也就易于推断出来了。因为郦道远《水经注》说得很清楚,说谢“城之西,旧棘阳县治,故亦谓之棘阳城也。”就是说古谢城必在古棘阳城以东,也即在今南阳县南瓦店镇尚庄以东的地区。我们知道郦道远曾在今泌阳县作过东荆州刺史。因此他对当时南阳地区的地理情况相当熟悉,他对古谢城和棘阳城的相对位置的记载也应当是真实的。那么古谢城到底何在呢?近来我们根据古文献以东约四公里处东谢营村地下有一个大型汉代遗址,在汉代遣址下面还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等大量珍贵历史文物,说明了自古以来就有人们在这里劳动和生息。而且此地正位于今涧河即古谢水西岸,北距南阳县城即古申邑相距六十里,又西与瓦店、尚庄相距很近,和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古谢邑地望基本符合,更充分说明这个地方古代就非常繁华兴旺。
古代谢邑是谢氏族人所认为的谢家祖根所在地。是谢姓最早的发详地。据该村老人介绍东谢营以前曾称作“申保寨”。这里还建有谢氏祠堂,不少外地谢氏族人还回到这里祭祖寻根。可见,他们也认为东谢营是他们的祖根所在地。
综合以上所述理由,我们认为古代谢邑(谢国谢城遗址)所在地就是在今南阳县金华乡的东谢营村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