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细钩玄 地望本在此
——再论谢姓渊源
关于黄帝族谢人的地望问题,我在《探微山海经 寻迹华夏魂——兼论谢姓渊源》(《谢氏研究》2004年试二十期)一文中,曾指出:洛邑西郊之谢水,是我谢人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考的居地。其所居时间,跨三代,越千年,上限达夏初之前,下限至西周末之后。
这本是不争史实,然每论及这一问题,有些同志,包括一些史家,却把《国语·郑语》之《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一文中的“谢西之九州”之“谢”,硬说成是“南阳谢邑”;把西周经营成周洛邑后,尚居谢水之谢人,竟说成是“被迫南迁”。此涉我源,关乎史实,只好再次行文,还其本来面目,以正视听。
作如是说者,并不为怪。究其根源,乃是给《国语》作注的韦昭(公元204—273年,三国吴人,为侍中,领修国史,注《国语》,持正敢谏,为皓所杀)老先生,对《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论及我谢国的两句话,作了“移位”的错误注释:一,把“谢西之九州”之“谢”,注成“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二,把“谢、郏之间”,又注成“指虢、郐二国”。于是乎,方向错位,故国易地。注者千古一误,论者千年不休!
然而,尘封的岁月,总得揭开;历史的真实,终须还原。异说纷陈,引我氏错源者,恰恰是注家错注了这两句话;但作为佐证,正我氏源者,也恰恰是这两句话!是耶?非耶?只要认真细致地通读《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原著,同时旁及相关史籍资料,则任何错注顿然自消,一切疑义顷刻全释;而我氏地望及其所居下限,则更可一目了然,重现史空!
公元前774年—公元前771年,郑桓公任司徒。此期间史伯为桓公所论,正是西周末的天下大势。史伯之论,是一篇中心突出,针对性极强的时事论著。史伯紧扣“何可逃死”这一主题,揭示了西周王室,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乱象,预言了西周亡、春秋兴的变化趋势。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是,史伯对南申谢邑,洛之谢、郏之国,远离洛东的虢、郐二国,都作了明确的论叙。唯其如此,通读原文,钩玄史海,自可越过错注,得出正确结论。为达此目的,谨将《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原著主要内容,列表如下:
周室、诸候国 |
地理位置 |
国情与态势 |
应对方略 |
备注说明 |
西周王室 |
宗周镐京 |
王室衰,戎狄昌 |
不可偪 |
全文2600字,以六问六答形式,分论天下大势,为桓公指明生存发展之地,论叙主要以成周洛邑为中心展开,除中间插入一段“南方不可乎”问对外,余则由远至近,逐一论叙。劝桓公迅速行动,采取应对之策。从原文中知南阳谢人早已失国为申,洛郊谢国犹存,“谢、郏之间”无虢、郐也。 |
荆申吕等 |
远距洛邑南 |
非亲则顽 |
不可入 | |
卫燕狄等 |
远距洛邑北 |
非亲则顽 |
不可入 | |
虞虢晋等 |
远距洛邑西 |
非亲则顽 |
不可入 | |
齐鲁曹等 |
远距洛邑东 |
非亲则顽 |
不可入 | |
东虢 |
荥阳县东北 |
虢恃势 骄侈怠慢 郐恃险 贪婪背君 |
先贿后克之 | |
郐国 |
密县东南 | |||
邬弊等八国 |
包括东虢、郐均在济、洛、河、颖流域 |
力微小国 |
先贿后占之 | |
楚姜嬴芈等国 |
远距洛邑南 |
周衰将兴 |
不可偪 | |
谢西之九州(九州戎) |
今嵩县北地 |
其民贪忍 |
不可因 | |
谢国 |
洛邑西郊 |
Tags:再论 论谢 谢姓 姓渊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 条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