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对谢姓与申姓的记载
——谢姓探源之一
谢汉青
一、谢姓与古谢国
“黄帝和炎帝都是神农的后代”。“炎黄大战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首先黄帝的后裔南下,同那里原有的民族部落逐渐融合,共同发展”。《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27-31页。
“黄帝之子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腾、箴、任、荀、僖、姞、 、依”。“任姓后裔有谢、薛、章、舒、吕、祝、终、泉、毕、过、散布在黄河汉域”。《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32页
“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康熙字典》1176页引自《旧唐书南蛮传》古谢国,春秋属楚秦南阳郡,后魏为郢州,周朝时为申州。《康熙字典》758页
“谢,周之周国也”。《康熙字典》1176页引自《毛传》
又据《左传,隐十一年》疏,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几乎是默默无闻。至西周末期,周宣王将他的舅父改封为谢,才出现“于谢”的记载。申伯炎帝后裔,为姜姓,原被封于陕西、山西之间,改封于谢是为了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行灭掉谢国,用当地的谢人当劳工,在谢国的旧址上营建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有一部份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就是谢氏。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中华百家姓秘典》765页。
据《通志氏族略》“周宣王支子食采谢丘,因以为氏”。作复姓,据说后来融入谢姓。
谢姓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也源于河南。据《旧唐书》《文苑传》截,卫州(今河南卫辉)人谢偃之祖考政,本为鱼卑,姓直勒氏,后改为谢姓,距今约1500年。
“望出陈郡、会稽,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中华百家姓秘典》748。
“任姓建有10个小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中华百家姓秘典》748页引自《左传》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
宋代欧阳修为(邓州)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墓主谢绛字希深)撰写的墓志铭,原载于《欧阳文忠集》,并载入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一册,山川、六四页。铭文称:(谢)“先出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之际(指夏、商、周)以微不见。至诗《崧高》始言周宣王使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代先已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指谢国被申国人并吞后,古谢国已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
1987年,唐河县图书馆馆长申光亚先生撰写了一篇《古谢邑今址考》内容丰富,引证准确,观点鲜明,详细叙述了古谢邑(谢国或谢城),在申伯未迁封之前已存在。申伯是世代勋戚,迁封之后未改姓谢。《诗经·崧高》“于邑于谢”是宣王命把申国的国都迁到谢国去并由召伯虎先去征服谢人,把官室庙宇建好,筹足粮食,申伯才带着家眷随从去“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说明谢人是申伯的奴隶,谢邑是申国的附庸了;把谢国的疆土划入申国,以致很长一段历史中,不显古谢国了。
从公元前688年至公元前卫538年,即楚文王灭申后,到楚灵王这100多年间,申地和申人依然存在。如:“使申侯将兵伐齐”。楚灵王命“诸侯皆会于申”。这时申就是原古谢国之地。谢国已被申国取替了。
《左传成公七年》还有这样一段的记载:“楚图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於汉’。王乃止”。由此可测,原古谢国内居住的大部份是申、吕两簇。谢人已很少了。
周平王东迁,一部分申裔追随平王迁至洛阳。楚灭申后,一些不甘奴役的申族民众也外逃。这就使少数出生于谢国的申裔,为怀念出生地而入为谢姓,与古谢国的谢裔融合在一起,生息与共。这已是距申伯迁封之后几百年后的事了。
二、关于申伯的记载
申是炎帝后裔,姜姓。商末,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弟叔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代商。武王灭商后,他们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其后裔仍留在周朝。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於申(今河南南阳市),称申伯,是申氏之始祖。周厉王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靖,即周宣王。《中华百家姓秘典》748页。
“申国在南阳宛县,是在洛邑之南也。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辞海》2707页。
据《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192-194页记载:周宣王于公元前826年开始对南方的荆蛮和东南的淮夷进攻。到公元前810年,已把这些部落征服。征伐古国后,分别赏赐给召虎、申伯、仲山甫等有功之臣。周宣王分别命召虎伐淮夷,南仲战朔方狂 狁,尹吉甫征徐戎,方叔打荆蛮。征伐南国后,进行裂士分封,命其舅申伯作邑于谢。
申伯之女是厉王之妃,宣王之妻乃姜后,与申伯同姓。幽王之妃仍是申伯之女,因此,有“勋戚”之称。
宣王驾崩,幽王登基,姜后(宣王之妻)立申伯之女为王后,宣臼为太子,进申伯为侯。
幽王无道,宠褒姒立为王后,废申后打入冷宫;产褒子伯服为太子,废宣臼为庶人赶出王宫,躲到申家,降申侯为伯。申伯不服,联合西戎攻镐京伐幽王。幽王和太子伯服被杀,褒妃被俘后自杀。申伯还在镐京大摆筵席为西戎将兵庆功。周朝的珠宝被戎人抢夺一空。申伯这一举动导致西周灭亡。
宣臼登基,即平王,将周的王都东迁洛阳,是东周之始。平王为感谢外公申伯,进爵为申公。申伯辞曰:“赏罚不明,国政不清,镐京亡而复存?”这时的申伯已感到内疚了。(以上见《见周列国志》第一二三回)
自楚文王灭申后,申伯的后裔在楚当谋士者被称为“申公巫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