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谢氏文化 >> 谢氏源流 >> 内容

谢氏探源之三

时间:2018/10/20 9:40:11 点击:

  核心提示:给任崇岳教授的信——谢姓探源之三谢汉清尊敬的任崇岳教授:您好。此函本于2002年8月就支笔,因身体欠佳,搁下至今。您撰写的《谢夷吾谢缵不同支的辨析》和《就〈中华姓氏谱·谢氏卷〉一书答朋友问》,分别刊于...

给任崇岳教授的信

——谢姓探源之三

谢汉清

 

尊敬的任崇岳教授:

您好。此函本于20028月就支笔,因身体欠佳,搁下至今。您撰写的《谢夷吾谢缵不同支的辨析》和《就〈中华姓氏谱·谢氏卷〉一书答朋友问》,分别刊于《谢氏研究》试十二期和试十四期,余阅后有共识,支持您提出的八点理由。

《谢氏研究》试十四期还转载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的二篇文章:《同姓并非都同宗》和《谢氏基因信息》。两位学者的论著,对谢氏宗亲寻宗问祖,起了推动作用。

寻宗问祖,是国内外谢氏裔孙的愿望。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姓氏都有改姓,从姓,何止谢氏。余在20012月,在《谢氏研究》试七期就谈过《史籍对谢姓与申姓的记载》。除较早的有三支融人谢姓之外,最常见的有因历史因素,取妻带孕或带子女的;收养外姓男孩继承香火的;妻与外姓人通奸而怀孕的,这些都会影响谢氏基本的准确性。历史上谢姓也有改姓陈的。又如林姓人赘杨姓,这支杨姓裔孙称新杨。总之,找出宗源并不影响谢氏家族的团结。

历史上事情是复杂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真实也有虚构,更有鱼目混珠的。“以史为据”这句话谁都会说,运作起来准则就会有别。寻宗问祖也应“实践检验真理”。

谢氏宗亲对“鼻祖”和“谢安故里”之争,由来已久。上世纪19963月,河南谢氏多位宗亲就联名致函《世界谢氏宗亲总会》谢汉儒会长,老会长在复信中对“鼻祖”和“谢安故里”的问题,说:“今年不能解决,可待明年;这代人不能解决,可待下代人解决,最终学要聚集一些权威专家来协调解决”。作为谢姓的一员,有如下五点浅议:

一、我赞成袁议达先生提出的“同姓并非都同宗”的说法。谢姓,史籍记载较早为黄帝之后,“任姓建有十国,谢其一也”。河南南阳谢氏发祥地称“古谢国或谢邑”,在夏商时期(公地前1600年前)就存在因弱小而不很起名,至周宣王“从公元前826年开始,对南方的荆蛮和东南的淮夷主动出击。周宣王命令方叔带兵攻打荆蛮,召虎攻伐淮夷,尹吉甫征伐徐戎。直到公元前810年时,经过多年艰苦激烈的战斗,打了数不清的战役,才把这些部落征服。周宣王把这些新征服的地区赏给召虎、申伯、仲山甫等有功之臣”。“征服南国后,宣王还曾裂土分封,如:命其舅申伯作邑于谢”。(见《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先秦卷上》193194页,山西出版社出版)

《诗经·嵩高》的“于邑于谢”,是从原在序山(今独山)的申国封迁到古谢国;“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是用谢人作劳工,在谢国营建申国的都城。后来,这一带曾称申州。从这两句诗可见,申伯未封迁之前就有谢国的谢人,谢国虽然被灭,以后的历史中都称申国申地。但谢人并未灭绝。战乱中有的抵抗者被戮,有的外逃,尚在古谢国的谢人还大有人在,要不就没谢人为申国建新都做劳工了。我想,这个古老的谢国或谢邑以及谢人,是远古就在这里,这一族谢人,无疑是黄帝之后也。这里是谢姓的发祥地,其始祖当称为鼻祖。

据史料记载:周宣王支子食采谢丘,复姓,后来改单姓为谢;鲜卑族姓直勒氏的北齐卫人谢偃之祖孝政改姓谢。这二支宗源都很清楚的。至于姜姓改姓谢,具体在何年代哪一位祖先为改姓谢始祖,还须探讨。可是,现在一些人说谢姓是申伯公为“鼻祖”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我赞同谢夷吾谢缵不同支的说法。谢夷吾,山阴人,“是姜姓谢氏第一位名人”(见《谢氏研究》试十四期《谢氏基因信息》)。“东汉官至钜鹿太守,冀州刺史失仪,左转下邳令”。(见《中国人名大辞典》1675页)又据谢宗楷编著的《谢氏谱牒知见与浅义》58页,浙江永嘉蓬溪的《谢氏宗谱》记载这支称:宗仁(夷吾之父)为鼻祖。宗仁字元善,西汉天凤五年(公元18年)生,永元二年(公元90年)卒;谢夷吾,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生,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元)卒。其谱系为宗仁   夷吾   子仪      辰翁。这一记载很有佐证。

泰国谢其昌编的《西周谢氏始祖申伯公家谱》21页就对夷吾到衡公相距六世,两者相差210-228年之间有疑。衡公阳夏人,公元304年才从陈郡阳夏(今太康)迁浙江绍兴始宁东山(即西晋惠帝元年)而夷吾于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生于山阴。

三、谢安有二,世人把他们合二为一而引起谢安故里之争,据《中国人名大辞典》1675页谢安条载:首个谢安是东汉下邳人,顺帝间(公元145年间)封平乡侯,邑三千户。这个谢安可能是谢夷吾的后代,倘是,他的祖籍故里应是浙江。第二个谢安,字安石,史料都称他为阳夏(今太康)人,他生于东晋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卒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5元),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破苻坚于淝水的东晋丞相。两个放安在世相差100多年。后人把两个谢安合二为一,造成子孙世系张冠李戴。

四、谢氏谱牒

谢氏谱牒难觅远古。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很多远古历史书籍化为灰烬。没有远古史料,何来谢氏世系的远古部分。我以为是人为拼凑通过传抄而成“全谱”。如宏道生二子,申伯和申甫,疑出自《诗经·嵩高》“维狱降神,生甫及申”,愿意是吕与申的两大氏族及尹吉甫,仲山甫等有功之臣。《嵩高》中的“于邑于谢”,诗意是将申国的都城迁到谢国去被说成周宣王赐姓,申伯公受姓。史书上也查不到那一任申伯改姓谢,就是《百家姓》中也难觅。《嵩高》中的“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意指依靠谢国的谢人还大有人在。

公元前688年,楚国灭掉申国,居住在谢国的申人也遭遇像周宣王灭谢国那样,国被楚并吞,而申人却没有灭绝。有的在原地,有的逃徙他乡。

泰国谢其昌尊长花了很多人力财力去寻宗问祖,通过搜集、传抄而编了一本《西周谢氏始祖申伯公家谱》。他也有未解决的疑窦,故在该谱的21页就提及谢夷吾谢衡的世距矛盾;把《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谢氏名人部份复印编入供人探讨;还将唐河县图书馆馆长申光亚先生为谢其昌寻宗问祖而撰写的《古谢邑今址考》编入谱内。该文列举了大量的史实,斩钉截铁地论证了申伯公未改姓。

还须一提的是《家谱》还将宋朝早期大文豪欧阳修为谢绛撰写的《墓志铭》编入谱内。欧阳修比苏轼大30岁,两人对谢氏的说法不一样,欧阳修说“三代”即夏、商、周时谢国弱小而不起名,也说了谢国谢人在周宣王灭谢国的遭遇,赞扬了谢氏“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陈郡即今太康县也。而苏轼在为浙江谢氏修谱时撰写谱序中出现“谢氏自申伯得胜”这个说法。由于传抄较广,也对谢氏寻宗问祖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五、正视史实、正本清源

谢氏修谱,最早出现于浙江,宋朝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浙江州(公元1090年)时,为当地谢氏修谱作《序》,后人广为传抄,并把自己的世系插了进去,久而久之,成了谢氏“全谱”。这个“谱”与太康谢氏世系又对不上。如震公传至第八世为缵公,在“全谱”中却找不到震公。

对于谢氏鼻祖问题,最早见于《世本、氏姓篇》“谢、任姓,黄帝之后”。东汉王符《潜夫论·老氏姓》,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等都言“谢,出自黄帝之后”。清代学者,郝懿行的《丽书堂·谢氏族谱叙》说:“谢氏之先,盖鼻祖于黄帝”。(以上摘自谢钧祥《新编百家姓》159页)。

诚然,谢氏既出自四支宗源,最早者应为鼻祖,以后入赘者应为从姓。

2000年以来,四川通江的谢孝源尊长,认为谢氏最早源于伏羲氏之后,此说,期待有关学者进一步探讨。

正视史实,搞清自己的宗源是修好《家谱》《族谱》的前提,也是研究人类进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都像谢宗楷尊长那样把省内各支《谢氏家谱》《族谱》中的重要记载摘编成册,从中就会有所发现。在专家学者与谢氏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各支谢氏的宗源就会显现出来。谢汉儒尊长的愿望也指日可达。

藉此,向您及为谢氏宗源流研究付出辛劳的专家学者深表敬意。

 

 

2003年春节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 上一篇:谢氏探源之二
  • 下一篇:谢氏探源之四
  •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谢氏网(www.xies5.com) © 2023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495576669@qq.com 谢氏网QQ群:333292127 粤B2-20100320
  • 本站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QQ:99437381,我们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