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探源之四
谢汉清
一、南阳与唐河
1、南阳古地名,周初为中国属地,春秋之楚邑,又为晋地。《左传》“僖二十五年,晋始启南阳”,在今河南省获嘉县北;邾地,后为鲁平阳邑,战国时为齐南阳邑。孟子谓鲁慎子一战胜齐,遂有南阳。2、郡名:秦置,即今河南省南阳县地;隋移治穰县,即今河南省邓县东南,金时废品。3、府名:秦汉为南阳郡地,唐改称宛州,金置申、邓二州,元朝始置南阳府。
唐河:河名,源出于河南省方城县西北,原名赵河,南流经唐河县,始称唐河,位于方城县南。又据《春秋经传类求·列国图说》的《虢》在湖阳镇附近。(资料来源《辞海》中华书局475页和590页)
二、伯夷:
1、伯夷: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三十八页“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华,让朱丹,天下为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 、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又注二:“伯夷,齐太公之祖也”。又如《夏本纪第二》七十七页“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语于帝前”。
伯夷是虞舜时共工的后代,“四岳”之始祖。四岳者,“齐、许、申、吕”也。均为姜姓。
2、现在我们常谈的“伯夷”,南申之祖。《史记·伯夷列传第一》二一二三页注二[索隐]注释了伯夷与叔齐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和次子,姓墨胎氏。孤竹国君名初字子朝。长子名允字公信,死后谥曰“伯夷”,次子名致字公达,死后谥曰“叔齐”,据《史记·周本纪第四》“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西伯卒,周武王伐纣。允、致二人跪在周武王马前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南明去之”。此时,后称的伯夷和姜太公均在周武王面前出现。之后,允、致两人愤而逃往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第一》)周成王时封允、致的后代于申,是南申的始祖,伯爵,故称为申伯。子孙以封地为姓。
诚然,两个伯夷相隔近千年。先个伯夷于尧时被举用,后个伯夷之后是周朝的勋戚。一个姓姜,一个姓墨胎氏。后者在周朝时才入赘于申。
三、姜太公与申伯公
1、姜太公《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集解一[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按:“后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也”。吕尚为西伯和武王出谋献策灭纣兴周,立下汗马功劳。武王平商后封师尚父于齐营丘立国,开国国君齐太公——吕尚是也。
伯夷与叔齐,与吕尚是同代人,一个姓姜,一个姓墨胎氏。一个封于齐为齐太公,一个在首阳山死后,周成王将其后代封于申。他们从姓墨胎氏入赘于炎族申姓,成为虞舜时伯夷之后继人,所以逝世后谥曰伯夷。
我们有些《家谱》中记五十二世吕尚到六十二世宏道生二子:一个叫申伯,一个叫申甫仍姓姜,前后相隔二百年。这就有悖于周朝的史实。史书也无记载申伯改姓谢的记录。
四、谢姓是个古老的姓氏,夏朝就有。黄帝之子任姓之别有十族,谢其一也,可任姓又是太吴之后(见《通志氏族略》)。到了黄帝为英雄的时代,很多古代的族群归属于黄帝。还有吕姓的一部份,都承认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这是远古的宗法与王叔、族权的统治特征。
下面摘录历史学家马瑞江在他编著的《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146-148页中有关周朝的部分陈述:“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在封国内的行政,军事及经济等权,都有相对的独立娃,但必须承认周天子是他们的共主,承认周天子对他们领地拥有象征姓的权利”。“周天子对诸侯王的册命和封地疆界的大小,奴隶的人数,并颁发给封国一定数量的祭器和贵重礼物。此外,还赐给一定的爵位,如侯、男,稍后有公、伯、子等”。
“宗法制度又是联系贵族大家庭的纽带。每个大家族都有共同的直系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墓地,有互相保护的义务。……周天子是各封国的这些大家庭的总族长,对各国同姓诸候而方,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百世不迁的大宗。只要封国存在一天,就得承认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就要聚集在周天子的旗帜之下”。“周代的主权与族权的合流,是它的突出的特征”。
古谢国或古谢邑,在申伯未迁都之前就存在,是无可非议的史实。《诗经·嵩高》“于邑于谢,南昌是式”、“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申伯蕃蕃,既入于谢”。从这些诗句可以了解到周宣王为巩固南疆,先派召虎去灭掉谢国(如果申伯改姓谢,就无须灭掉谢国,才在谢国建申都的宗庙),征服了谢人,才派申伯(周宣王的可靠重臣)到谢国,把谢国的疆土也划给了申国。构筑周朝南疆的坚强堡垒。
这时,谢人已是申伯的“庸”,在召伯虎的王权、族权的驱使下,“谢于诚归”,仍在古谢邑的谢人已不再反抗,或承认与周朝和申伯的血缘关系,申伯才“既入于谢”。
平王东迁和楚灭申之后,有申裔入赘于谢是不足为奇的,说申伯改姓谢或赐姓没有历史依据,申伯所受的是申姓,是周朝所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是黄帝之后怎么会变为炎帝之后进行探讨,致力澄清那些歪曲史实,瞎编乱造致我谢姓宗源错位。随着追根寻源的深入,最终会得到谢姓族人的广泛共识,正本清源之花会在全球谢氏家族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