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谢姓历史之初步研究作者:谢远基广西昭平谢家意清公(谢姓第89世)支之历史家谱上相传:广西昭平谢家由广东南雄市珠矶巷迁入,吾尊祖谢意清公(号伯贤,字正源,现安葬于昭平县庇江联安村公罢冲杨梅岭龙脉吉地,是...
谢姓历史之初步研究
作者:谢远基
广西昭平谢家意清公(谢姓第89世)支之历史
家谱上相传:广西昭平谢家由广东南雄市珠矶巷迁入,吾尊祖谢意清公(号伯贤,字正源,现安葬于昭平县庇江联安村公罢冲杨梅岭龙脉吉地,是昭平谢姓开基始祖)为谢姓第89世(昭平县老屋手抄本明确记载意清公的父亲是肇庆市新兴县码头街的仁求公,妻杨氏,弟仁叔,番禺始祖之11世孙,肇庆始祖7世孙,店号永清堂,生子四人意清、意美、意均、意成),初步考证可能是谢忠卿公(名六郎,惠生公-德卿公-南峰公-芳圃公-忠卿公,1131年迁番禺)或是谢升一(壶山)公之后代〔有文言:广东省谢姓大都是历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后代,在血统上尊奉由陈郡谢氏进一步分衍而成的东山会稽派;北宋时任会稽知府的谢斯立被认为是台州临海人,其祖籍也在今浙江南部地区。谢斯立的后代传至谢升一(壶山公,与“叠山派”谢枋得公为远房兄弟。《陈留堂谢氏六修谱》(1999年)称:南雄谢氏为申伯之裔。先祖世居陈留,辗转南迁赣、闽,继而入粤,于元、明、清代自江西龙南、全南、福建及始兴等地迁来南雄。)时又迁居潮州,从而在广东东南部一带发展,而台州临海显然也正是其祖居之地。(注:这有待进一步考证)〕。明万历年间吾尊祖意清公从广东沿浈水、珠江、西江、桂江水系,经顺德、东莞、梧州,到达广西昭平县,认梁姓为表,同谋药店广济堂,后到庇江开基,意清公娶李氏夫人,生三子敬朝公、敬华叔公(其后裔居昭平县北陀镇) 、敬美(少卒),现意清公在昭平已发展到17代,近万人,吾为意清公15代孙(谢姓之103代)。意清公第一任夫人梁氏及其子敬仁叔公从沿浈水、珠江、西江、浔江逆行而上,估计到达桂平或平南那一带,尚未联系上(吾认为:平南一带谢姓多为广东珠矶巷上来,虽然有的是不同时期,但与昭平这一支应当关系相当密切,因为桂江西江在梧州汇合,当时行水运为主)。昭平谢族排辈:意敬君芝,文天帝诗,圣明祖德恩邦远,家大朝庭庆兆长。
吾之世系图:谢仁求公→意清公(配梁、李氏,明万历年间迁昭平,为昭平宝树堂开基始祖)→敬朝公(配陈氏)→君智公(配朱氏)→芝遗公(配周氏)→文祚公(配刘氏)→天贤公(配陈氏)→帝照公→诗发公→圣荣公(配黄氏)→慧明公→祖祥公(配何氏)→大德公(配李氏)→广恩(祖父配黄志坚)→邦旺(父亲配李福梅) →远基(配刘洪梅)→家大朝庭庆兆长
昭平庇江联安谢氏宗祠曾有这样的对联:
合族不过百家协力经营幸托先灵修此祠
远孙重斯一举虔诚孝敬还其后裔荐馨香
昭平谢家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岁手抄本记载:“始高祖由南雄第七甫(注:“甫”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说:一指土步的转音;二指商人的自卫组织;三指平坦而未耕种的地貌;四指古南越方言的村庄。全长460米,宽18米。)迁居广东番禺县石硬(石桥?市侨?)乡,四世祖名录(禄?)第三迁肇庆府新兴县码头街,店号永清堂,历七世孙名仁求,娶妻杨氏,弟仁叔,仁求公长子意清、二子意美、三子意均、四子意成。意清公迁居昭平码头大街与梁姓表合伴开广济堂,因生意不成就分股,迁居思勤江木朗坪住杂小行医。
我谢氏宗谱载始祖原籍广东广州(潮州?)顺德县南门外新庆坊居住自始祖。
意清公于万历年间迁居昭平思勤江田冲村安(而?)家,正是为迁昭之始祖也,艰辛营产忠厚传家,又虑后之子孙不知宗祖一脉之传,曾由广东备录族谱藏家嗣,因乾隆十三年宅被回禄州(端州?肇庆)籍惠(?)存至今,于后子孙繁衍派别支。分由意清公以上远已难稽考,由意清公而下近亦难悉,若不及今访寻,诚恐世远年长将伯叔兄弟茫然莫别而祖德宗功不几废乎?受访之父母老考之传闻载之卷快使后子孙知其来之,有自而世代之传于勿替罢尔。同治元年壬戌岁,由老屋老本抄录。”(注:有问号处字体难认,是抄误还是音误,还要研究。标点亦是笔者所加。)
据蒙山县长辈庆杰1997年到南雄调查发现:南雄谢氏宗族第10卷第9页记载:伯贤,号正源,字文芝,后又改名意清,经广东东莞到平乐府昭平门外。第10卷第15页记载:伯兴,号荣富,由广东郁南迁居广西平乐府昭平,先到北陀石脚,后在五将开基。
笔者打电话给南雄珠矶巷谢氏宗祠,103世谢加辉13719717258宗长俊字辈(新排“国大俊秀英”)讲:“在第1、2卷有89世意清公名,他曾外迁无音信10多年,后才来信说明去向。意清公有三兄弟,其中一个叫意玄,迁到广州市珠矶巷。
101世朝安公等长辈主编的昭平家谱上记载:会稽始祖衡公,号仲权,西晋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为国子祭酒,五胡乱华时,迁居越之始,即浙江始宁东山。妣尤、吕、李三氏,生有二子:鲲、魮(幼名裒)→申伯74世壶山公→乐静公→松源公→碧岗公→公善公、公羡公 →汝立公、汝信公→则文公、则升公→申伯81世子祥公、子仔(单人旁加个于)公迁南雄→弘达、弘爵公→殷海公、殷寿公→有武公、有万公→良(贤、祐、美、左、兴、强、寅)公→承旺公、承开公→绍广公、绍升公→帮永公(配白氏)、帮卫公(配白氏)→申伯89世意清(伯贤)公、荣富(伯兴)公。
特别注明:此段世系历史,有不同之处,有待进一步考证。因为昭平县庇江手抄本明确记载意清公的父亲是仁求公(88世,明万历年间),其先祖(约77世,宋朝未年1131年)来自是广东南雄市第七甫。因此,特别请广东番禺(约77世-81世,元朝)、肇庆市新兴县(约81世-88世,元朝未年至明朝万历年间)、广西南雄珠矶巷、广西平南县、和各地诸多宗兄弟(特别是意美、意均、意成三位叔公的后人)给以印证。但其中来自广东南雄珠矶巷为世代口传并有文字记载,应确定无疑。但详细世系还需更多史料印证方行。
相关史料如下:
壶山公祖先直系源来:衡公→鲲、魮(幼名裒)→谢据公生朗→景重→瞻→麟→洪正→士会→永吉→瑞唧→达贤→凤→文定→章远→叔度→世杰→安仁→德昭→慎言→殿启→君贤→纪明→师古→昌禹→元敬→兴仁→能轩→爱→斯立→史→莹→之任→范→侯善→圣宝→凤→天佐→74世 讳升一(号壶山公)→乐田、乐毅、乐静、乐耕。
壶山公四房﹝乐耕公)裔孙,潮州市城南世德堂。辈序诗:
公尔则子弘。殷有良承绍。
邦伯卿夫士,格致诚正修,
德礼昭平治,诗书诒合谋,
传家惟孝顺,奕世庆贤良。
新拟辈序诗:
高堂勤定省,昆仲友恭亲,敦厚千祥集,仁慈百福臻,文丰智慧广,行美品容端,南国根源远,宝树宗泽长。同姓结婚女姓记本氏。
尚子弘,任中廷,思国懋,
克泰复,恒有谦,观晋益,
邦伯卿夫士,格智成正修,
德礼昭平治,诗书合诒谋,
传家惟孝顺,奕世庆贤良。
伯仲长进益,云仍养兴桢;
光辉宜俊哲,肇武启群英。
番禺丹山《谢氏世谱清查世系再重修族谱•序》
原吾宗之派衍粤东也,始自南宋开禧年间,南雄居民有珠玑巷者,因避苏妃之难给牒南迁。其时姓联百家,而吾性惟惠生公之三子:德政、德俊、德卿兄弟三人相偕南下,皆一本之亲也。德政公宦游广西,为贺州太守。其子秀峰为金陵御史,固赫赫世家也。殁后葬于三水之蔡坑冈,其嫡裔不详,残碑莫考,书阙有间矣。爰稽南岸家乘,载德卿生子南峰,侨居南岸。南峰生子南圃、芳圃。南圃仍居南岸;芳圃则迁居番禺,生子六郎。稽大田族谱,载芳圃仕南雄路总管,照磨于是宦游西方,遍历南海、新会、番禺诸郡。子六郎公仍怀远略,继父志,为芳圃公卜萤于从化之牛心岭,土名牛牯坟者。自己亦卜吉兆于番禺。之九子潭冈,遂落籍于大田乡奠厥居焉。六郎公配王氏,生四子:长性、次元芝、三普平、四联芝。长子守祠墓不出居,少子三人亦超然有远举之志,于是复回南岸,游学南海西樵间,卒之。元芝卜居大涡乡,普平卜居良濠乡。而我祖联芝公方欲卜宅于丹溪葛井间,而公适卒。子进仲继父志,妥厝先人,后即奠居丹灶焉。从此氏族升繁,绵绵瓜瓞矣。查大田之谱,修自六世孙郡庠生景达公,其去宋末之时犹未甚远也。而我大涡、良濠、丹灶三房,于六郎则为分房少子,于景达则为五服宗亲,其详明而叙之也。固宜若我丹灶之谱修自乾隆三十二年,计隔南下之时去岁则六百有余,易朝则四更。其姓自开族后,其氏族犹能记忆。联芝公已上无传焉,其中兵燹,流离,侨居,逆旅前既不暇,著述以遗后人。后即无所缵承以为考核,承上领脉何所从来,因思及南下之初,德俊云别系矣。德卿又云开支大田矣,惟德政未详意,我三房即其后人,欤既为一本之亲。与同姓不宗者遍别,不得已靠此过脉,知前人之索费苦心矣。夫使果信而有征何难,撰列明文乃所著述,其约略亦凭口授而知是实。数百年后忆度之词何足为典要乎,顾昔未知祖所自出,约略可言。
广州芳村《重修芳村谢氏家谱•序》
…….夫吾族谢氏,不始于芳村,曷在乎,芳村从迁也。八世伯颜公由莘田迁河南,始居河南之芳村,故自为芳村谢氏也。前此未有迁者也,日有先是六郎公由南雄迁番禺之大田矣。未几再迁花县之莘田矣,何以不在大田、莘田,日大宗也。礼嫡子归大宗,别子为二宗,譬之于海大田其星宿也,莘田其滥觞也,芳村其支派也。在芳村,言芳村,断自伯颜公始。何以不谱,大宗日大宗之谱,自宋而元而明,谅彼以时纂辑源流备矣。独吾芳村之谱旧多舛错,不甚详悉,小宗不明,则大宗无所考据。志职方者必始州县,尤此意也,乃吾于兹有感焉。吾族发源于宋,硕大于明,实与市桥有熏篪之谊,何以擢高科登显宦者,市侨代有其人。即吾芳村数百年来寂寂无闻,若是岂地气之所致,与抑人事之有缺,与傅日国家之兴,由礼让之行,自昭穆始然则序,昭穆兴礼让舍谱何以哉。今重辑是谱本,欧苏之遗意,尤望吾族展观者明昭穆之序。兴礼让之心庶乎,家声丕振也,后之善继者其有鉴于斯编。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清和月谷旦 十九传 直常谨序
(摘录广州芳村《重修芳村谢氏家谱•序》,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三玉《谢氏族谱•序》
谢氏之先,盖出河南上蔡,乃至吾粤由宋室南渡,绍兴进士讳天爵五祷雄州始也。民之德公攀辕不忍去,遂因珠玑里家焉。五传而祖讳显复,以咸淳进士官参使,时值中原沸,奉命宣抚南海,遂回偕四子雅怀、永图、胥宇、钦山,更卜三玉选胜,上堡则伯跃先之。再筮对溪则仲奋龙次之,三筮海涌继占温水则叔云龙、季徒龙又次之。既协元龟还符,卜梦一时,土圭粹定悉向乎,西把沧溪之水而纳之。宜其寝昌寝炽科第,蝉聊将来未艾,不独见于乙酉秋也。然既各处一方,将毋疑其散而易,睽涣而难简萃者与爰素诸谱图世,以五考族,以九观上堡之分支者,几何代对溪之传,次者几何牒海涌之,并传于温水与东坑之派,分于海涌者何代之殊。其间,同祭者几何,别祭者几何,聚庐与虽庐者又几何,有服无服忧夏有吊。而喜有庆族联则情洽,则礼著见亲而知爱,见长而知敬,可至交相,为瘠蹈无良而孑然一方者乎。故杖杜之诗曰,独行踽踽岂山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其二章日,独行环环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谢氏之亲亲如是。尚亦无见刺于诗人也,己而又著为宗法明。夫五伦为之尊礼,诸父崇重道学以及存中孚谨物,恒伤德隅尚廉耻,而且勤劳以勉之,节俭以先之。毋长侈大而疏骨肉,以罔念夫鞠子其慎乃习哉。毋纵尔贪,毋健尔讼,以至惕邦宪而输,恐后敬德业而驭下。有经无一不著,为规条乐为令甲,以谆谆诰诫。夫后人谢氏之谱还可行诸天下万世,徒美其祭祀骏奔严肃,对越诗章、墓铭适追来孝,而为一家之乘哉。
番禺市桥《谢氏族谱•序》
鼎芬凉德樗才忝荷,先帝知遇之,隆谬膺顾托之,重宠锡逾常感愧,实深方冀勉,竭驽骀恪尽厥职寻。以辛亥政变,以还党哄迭起,外患纷乘,加以世风日下,道德沦衰。由此遁迹,都门清宫。授读籍以图涓埃销报渥异之恩也。岁已未冬十月,故人谢君纯龄北上晤于京邸,因此别后十年,今复得与扪膝话旧,幸忭殊殷门出,其从侄履贞重辑族谱二卷,示余并征余言弁之端披阅,既竟见其世次,明了秩然不紊,考其源流系,出汉夷之。吾公之后历两晋,以迄于宋,有艺圃者乃夷。吾公四十三世孙也,成淳中宦游东粤,遂卜居南雄珠玑,其子六郎后徙邑之大田家焉。逮七传至芳圃公,再还花县莘田,其子或迁或留居址不一。而石桥始祖文峰公,其季子也。文峰公当元季移籍石桥,距今几历六百数十年,孙枝日番,书香绵衍,且诗书礼教,几代有文人,实启天南一阀,阅久矣。……
(摘录番禺市侨《谢氏族谱•序》,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高要广利水坑村谢氏考查录
我的祖籍在高要县广利镇的水坑村。从祖父这一代起,我家迁居肇庆。饮水思源!近年我回乡寻根,喜见同房的、近房的以及远房的叔伯婶姆和兄弟姐妹,大家促膝谈心,乐也陶陶。我从中了解到不少乡情趣闻,现摘其一二记述,试作调查考证,作为抛砖引玉,希冀聆听到更多的乡音。
目前水坑村杂姓不少,但以陈、谢二姓的族人居多。两姓联婚的由来已久,据说水坑开村时,陈、谢二姓人都不是开拓者,而吴、白等姓的人来水坑定居时间都比较早。乡亲们又说,水坑村陈、谢二姓的始祖,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因此肯定不是土著居民;又听老者说,谢姓原本姓姜,与姜太公同宗,后来皇帝赐姓谢。可信乎?我心中曾打问号。但村人中的一些现象,又常萦绕脑际,使我沉思:为什么水坑谢姓的人讲话,在一些日常用语仍带“官话”影子?例如惯用“我云”一词,这个“云”字本是“人云亦云”的“云”,“我云”可解释为广东方言的“我讲”或文字上的“我说”,但是,当地使用“我云”这词,已演变为“我们”的含义了。
再者,水坑谢姓人的相貌,不论男女老少,大都鼻梁较高,鼻骨发达而呈现鼻节,他们的肤色也较娇嫩白皙,言行文质彬彬,就算是长年累月在田野耕作的农民,经受风吹雨打日晒皮肤也不象其他地方的农民黑黝黝的,这可真是奇迹?所有这些,又跟氏族种姓有无关系呢?
由于我带着问题求答案,近两年,猎涉了一些史料,总算有些收获,现记述于下:
一、谢氏是炎帝的后代,最初本姓姜
去年四月间,我在香港偶翻《尚友录续集》时惊喜发现,在“谢”、“姜”的姓氏条目中竟有这样的记载:“谢。陈留商,昔炎帝之胤,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封于谢,其后以邑为氏。”“姜,天水商,昔炎帝生于姜水因氏,后太公封于齐。”这些记载,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谢氏本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名符其实的“炎黄子孙”。
(2)周宣王之舅姜申伯,先受封于申(周朝的国名,姜姓,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县北二十里),本来近谢邑,后命为谢邑州牧(谢邑,今河南沘源县南)。从此姜申伯及其后人“以邑为氏”而改姓谢。
(3)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东面,属谓河的一条支流)。是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传说他最早发明农业,故又被称为神农氏,他的部落以牛为图腾,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炎帝后来沿着渭河、黄河东徙到太行山东麓,因不敌蛮尤,退到涿鹿(今属河北省)定居。他的后代(这里指姜申伯),又从河北南部迁到河南。
(4)姜太公,即姜尚,字子牙,周朝人,后因封姓,故又称吕尚。他曾因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和河北的东南部)。他的确是姜申伯的宗亲,故此也是我们谢氏的同宗,这话不错。
(5)正因为我们的远祖是历史上的祖国西北一带的民族,后经东迁、南迁源流久远。直至现在,水坑谢氏的人种,有高鼻梁鼻节骨,皮肤白皙,这和现代的山西、陕西的人的相貌、肤色极为相似,可能大家都是姜族的后人吧!
二、在“淝水之战”大捷而享盛名的东晋名将谢安、谢石、谢玄,他们是水坑谢氏的远祖。查民国版《高要县志•姓氏篇》,内有水坑谢氏和下莲塘谢氏的族史和族谱的摘记,说谢氏中水坑一族为谢尚之后裔;下莲塘谢族的远祖谢绛是文靖(即谢安、谢尚之从弟)的十九世孙,故得知谢尚、谢安、谢石、谢玄等人均为谢氏远祖。他们是晋代人,已在陈郡阳夏定居(阳夏,即今河南太康)。今简介谢尚、谢安二人:
谢尚,字仁祖,自幼聪颖,及长大,辩悟绝伦,脱略细行,不为俗事,善音乐,博综众艺,官历阳太守,中郎将;永和年间拜尚书仆射,出任豫州刺史。在任有政绩,寻进号镇西将军,镇寿阳,征拜卫将军,未上任而死。谥号简。
谢安(320—385年),谢尚从弟,字安石。少时便有名望,善写行书,性情豪放,四十余岁始当官,应桓温征为司马,桓温出征时,他任吴兴太守,后任尚书仆射;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强盛,军队入侵。谢安任命其弟谢石、其侄谢玄为将领,于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力拒南下的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后因东晋皇族忌其威名,夺其兵权,改封建昌县公,拜太保,出镇广陵。病重,从广陵回京,不久病死。追赠太傅,谥号文清。
而谢安的十九世孙谢绛,则是宋代大臣,字希深。以文学知名,善辩论,喜谈时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举进士甲科,知汝阴县,迁光禄寺承,擢秘书阁校理。历官朝散大夫,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出知邓州。他虽然身为大臣,但为官清廉,死时家无余资。
三、南宋时,谢氏族人因避乱,始从南雄珠玑巷迁徙来高要下莲塘、水坑定居
据史料记载,谢安十九世孙谢绛,已定居富阳(今属浙江)。谢绛之侄成禄迁居南雄,至南宋成淳九年,谢氏宗人避乱,从南雄珠玑巷南下分散各地。当时谢成禄来至高要县城肇庆的崧石择里居住。后来成禄六传至谢忠,字廷信。谢忠生三子:云道、云霖、云江是为第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