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华民族,皆为炎黄子孙。吾族谢氏,溯源悠久,史著载“炎黄神农之裔申伯,在西周时,周宣王赐封申伯于河南谢邑”,以邑为氏。吾族受姓始祖申伯,扶周中兴、丰功硕德,迄今二千八百余载。申伯三十六世衡公,西晋时,...
中华民族,皆为炎黄子孙。吾族谢氏,溯源悠久,史著载“炎黄神农之裔申伯,在西周时,周宣王赐封申伯于河南谢邑”,以邑为氏。吾族受姓始祖申伯,扶周中兴、丰功硕德,迄今二千八百余载。
申伯三十六世衡公,西晋时,任国子监祭酒,时遇八王之乱,为避战局,迁徙浙江会稽东山。衡公之孙谢安,都督淝水之战,举世闻名,安邦卫国,皇赠大傅,诏旨宰相,名扬天下。东晋时众多名人彪炳史册,文武韬略,人才辈出,尚为望族。岁月悠悠,裔孙绵延繁衍,移徙江西、福建,自元朝间(公元1344年),后裔陆续迁居广东兴梅各地。纵观史谱,兴宁谢氏,同属安公之裔,择居落籍,殊以遇春、逢春、选春、建春、清春房系支多,房房传世二十有余,繁居世界各地,迄今居兴宁市十七个镇、村的谢姓族人达二万余众。
据史载,远在清朝年间,谢姓先贤于兴城衙背,梯云里建有“宝树堂”宗祠各一座,共和建国后,为公征用。值今改革开放,中华太平盛世,国强民富,于二〇〇〇年七月成立“兴宁市谢氏宗亲联谊会”并修编《兴宁市谢氏族谱》。召海内外宗亲贤达,共商计议,同心协力,历经数年筹资,终建成位于兴城东城二路之二十四号《谢氏宗祠》,遂于乙酉年底(公元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六日)落成庆典,对联络宗谊,增强凝聚力,起到纽带桥梁作用。欣喜之余,戊子年(二〇〇八年二月四日)举行宗祠祖龛重光庆典。告慰先祖,安息灵位,裔孙之奉祀。为弘扬祖德,激励后人,效仿先祖,振兴吾族,共襄盛举,特勒碑以载!
兴宁市逢春二十一世孙:谢振峰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日夜拟
六月十八日已勒碑定稿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